漢武帝時期!
劉徹看著天幕,心情自然難以言喻。
什麼狗屁曹家,也敢覬覦我大漢的基業!
若此事發生在他手上,怕不是三族都早已化作塵土。
儘管怒火中燒,但他還是不得不承認——
曹氏奪權的過程,確實還算“有章法”。
所有程序一一走過,最後連劉協也得以保命。
對雙方來說,這算是個皆大歡喜的結果。
換個角度看,劉協若不是皇帝,反倒過得更自由些。
晚年隱居山陽,替百姓治病救人,從影像裡看得出,他似乎還挺滿足的。
當初坐龍椅時,他什麼都做不了;如今卸了王冠,反倒能發揮些許光熱。
說不定他心底反而輕鬆了許多。
起碼不用整天提心吊膽,怕人一刀封喉。
“曹家這次倒還算有點人情味,居然沒動劉協的命。”
“哼。”
嘴上冷哼一聲,劉徹心裡卻仍舊堵得慌。
眼睜睜看著自家江山拱手送人,換誰心裡也好不了。
……
曹魏時期!
曹操望著天幕畫麵,神情如常,毫無波瀾。
哪怕看到自己那座靈堂,他依舊麵不改色。
生老病死,誰也躲不過。
不論是草根小卒,還是手握乾坤的帝王,終歸一死。
他很清楚,自己可以不稱帝,但後人未必能壓得住野心。
更何況,那時候的天下早已名存實亡,帝位不過是水到渠成的結果。
當看到曹丕給劉協留下一條生路,曹操微微點頭,低聲自語:
“做得不錯。”
大漢既已落幕,劉協的命運,也就不再重要。
或者說,不那麼重要了。
況且——
劉協還是他的半個女婿,曹家的親眷,這層關係可不是擺設。
能留他一命,也算是給東漢留了一點點體麵。
畢竟在這個時代,哪怕是殺人,也得講究個程序。
當初董卓要動劉辯,也還是先廢再殺的。
總不能真有人不顧底線,直接來個“弑君”吧?
那名聲,要真傳出去,簡直是臭不可聞。
……
皇宮之中!
漢獻帝劉協淚如雨下,看著自己命運的那一刻,整個人都懵了。
他原本以為自己注定要死於亂世。
卻沒想到!
自己居然安然無恙地活到了晚年——
而且還能在山陽縣過上閒適日子,這簡直就是意外之喜。
對於劉協而言,這種“結局”,無異於從地獄逃出生天。
雖然他對大漢的滅亡深感哀痛。
畢竟列祖列宗苦心經營的基業,在他手中毀掉,他心如刀割。
但他也很清楚,大漢的王朝其實早已是名存實亡的空架子了。
“沒想到,曹氏竟未趕儘殺絕,還能讓我全身而退。”
“唉……”
驚喜之餘,劉協心緒翻湧,百感交集。
人雖然活了下來。
但漢室終究還是走到了儘頭。
“劉協有負宗廟!愧對先祖!”
“有心振興社稷,無力挽天傾!”
他跪坐大殿中,聲音低沉卻飽含悔恨。
不過一想到未來能在山陽平安養老,劉協內心又升起一絲慰藉。
“從今日起——!”
“研讀醫理,懸壺濟世,也算回報百姓!”
……
蜀漢時期!
看到劉協前半生所經曆的種種苦難。
劉備心如刀絞,抱頭痛哭:
“陛下啊!”
“我可憐的陛下啊!”
“您這一路吃儘苦頭,受儘屈辱!”
“居然就這樣走完了大漢最後的路程!”
“滿朝儘是奸佞,曹氏不忠,漢統何在!”
“我縱然傾儘全力,也定要替天子雪恥!”
然而……
當劉備看到劉協最終在山陽安度晚年,笑容尚在,眼淚瞬間憋住了。
這劇情……
和他聽說的完全不一樣啊!
不是早說漢獻帝已經被曹丕暗害了嗎?!
要不然,他怎麼會急匆匆在蜀中登基稱帝,為的就是延續漢脈!
結果倒好——
劉協壓根沒死,還去山陽安養天年了。
這……
那正統的漢室,不就還在他手裡?!
那他這個“皇帝”,算個啥?!
劉備當場石化。
“陛下啊!”
“你死得太慘啦!”
憋了幾秒,劉備再次爆哭,聲淚俱下。
不管怎麼說,反正他已經當了皇帝了。
現在必須得認定天子已經駕崩,不然他這帝位就真尷尬了。
……
洪武時期!
“這回總算乾了點像樣的事。”
“也好歹給大漢一個體麵的收場。”
朱元璋歎息著。
他一向痛恨奸佞之人,恨不能挫骨揚灰。
但他也知道,末世之局,哪有那麼容易翻盤?
劉協並非不想振興漢室,隻是天命難違,才智有限,無力回天。
“曹魏雖然謀權,但通過禪讓完成政權交接,還讓劉協保全性命。”
“已經算是相當仁慈了。”
一旁的朱標聽完,輕輕歎了口氣:
“縱觀曆朝曆代,能以壽終的末代君王,少之又少。”
“漢獻帝、劉禪、孫皓……這些前朝帝王,尚且有善終。”
“可自從那司馬昭當街殺君之後,世道就變味了。”
朱元璋點頭,眉頭緊鎖。
以前人再怎麼謀權篡位,也要有規有矩。
一套“流程”必須走完,最後還要給前朝皇帝一條生路,這才算講情麵、懂規矩。
但自從洛水事件發生之後,什麼道德倫理、禮法規章,早就被踩在腳下。
哪還管你流程不流程?
“我要奪位了,我還跟你走什麼程序?”
“直接給我滾!”
朱元璋歎了口氣:“不知道我大明最後的皇帝,又會落得怎樣下場。”
他想得太多了。
先是標兒英年早逝,又爆出靖難之變。
才三代人,大明就風雨欲來。
尤其那天幕中反複提及的“土木堡之變”,聽著就讓他頭皮發麻。
朱元璋心頭發沉:
“到底是多大個劫難,竟被天幕如此著重標注?”
大明前景……堪憂!
……
北宋時期!
趙匡胤見曹魏代漢,臉色頗不自然。
他這個宋朝皇帝,可也是從柴氏手中接過大權的。
雖說過程中沒起波瀾,但他心裡有數。
他自己也早早留下祖訓,告誡後人善待柴氏一族:
“柴氏若犯事,不得加重刑罰。”
“哪怕謀反,也隻許在獄中解決,不許公開處刑,不得株連族人。”
算是儘了他該儘的人情。
“隻是……”
“我大宋的末帝,到底能不能有個好結局?”
趙匡胤望向遠方,神情難掩憂慮。
他明白,再怎麼輝煌的王朝,也終有覆滅之日。
縱然口中常言“萬世江山”,心裡卻清楚得很。
“官家不必多慮。”
弟弟趙光義在旁安慰。
“朝代更替乃天地常理。”
“隻要子孫勤政愛民,自然可以延續國祚。”
趙匡胤輕歎一聲。
“說得沒錯。”
“與其擔憂未來,不如把當下的事乾好。”
“連燕雲十六州都還沒拿回來,哪還有臉談千秋萬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