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我,刷短視頻,帝王集體破防了! > 第136章 唯有強漢,才不受人欺辱——!!

第136章 唯有強漢,才不受人欺辱——!!(1 / 1)

推荐阅读:

甚至連曾不可一世、雄踞草原的匈奴帝國,也不得不在大漢雷霆之威前折戟沉沙。

不過,這一切成就並非唾手可得,大漢為此付出了極為沉重的代價。

正是在這四十餘年的戰爭中,劉徹不僅展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

他的政治與行政能力也同樣發揮到了極致。

戰爭本就是吞金巨獸。

而漢武帝打的仗更是非比尋常,每一場都是堪稱國運級彆的大決戰。

換作其他王朝,可能一場這樣的戰爭就足以拖垮國基。

然而劉徹卻連續發動、持續推進,尤其是對匈奴更是打到他們斷糧絕兵為止。

雖然“文景之治”積攢了豐厚的國庫,為劉徹的對外戰爭提供了初期的支持。

但以他這般驚人的消耗速度,光靠老本根本不夠。

於是他開始對內“開源”——

全麵搜刮資源,毫無死角。

功勳貴族、地方豪強、宗室親王、朝廷大臣,乃至普通百姓,全都被劉徹“薅”了一個遍。

他可以說是古代最徹底、最不講情麵的“資源整合者”。

而他最大的本事在於,搜刮來的資源並未虛耗,而是全數用於刀口之上。

如此高效而精準的調配能力,是曆代多數帝王都難以企及的。

在劉徹治下,大漢徹底轉型為一部高度運轉的戰爭機器:

國家的錢財投入戰場,百姓的力量用於前線,每一份資源、每一項製度、每一個人,似乎都為了戰爭而存在。

五十四年的統治中,劉徹有四十餘年幾乎都在征戰!

整個王朝以舉國之力支撐著這場漫長的對抗。

匈奴的確被打殘了,但大漢自己也幾近崩潰。

到了他晚年,國家政局幾乎瀕臨瓦解!

但令人驚訝的是,帝國竟然咬牙挺了下來!

更難能可貴的是,後來還有賢明之君繼位,逐步收拾戰後殘局。

漢武帝成為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能搜刮所有社會階層資源,卻依然維持國家完整的統治者!

試問,有幾個帝王能做到把羊毛薅光了,羊卻依舊聽話不反?

當然,後世也有不少皇帝模仿他——

把國家變成戰爭機器,但無一不是在劉徹的藍本上修修補補,終難超越。

所以說,劉徹的偉大不僅僅體現在疆土的擴張。

他在政治、經濟、體製上的改革,同樣開天辟地。

他不是不想“休養生息”,而是現實容不得他軟弱。

如果非要給他下定義——

漢武帝更像一個“燃燒自己”的體製締造者,一個用鮮血和鐵腕重塑國家的改革者。

他推行的察舉製、設刺史、鹽鐵專營、均輸平準等製度,成為後世治國的根基,影響深遠!

他不僅戰功彪炳,更留下了製度上的豐碑!

他采取的是以國力碾壓敵的路線,用龐大的資源堆出勝利的道路。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那種講究精妙布局、以最小代價獲取最大成果的打法。

因此,漢武帝“武”字的分量,可謂沉甸若山。

這個“武”不僅是一種軍事成就,更是一種民族精神的凝聚——

它撐起了民族的尊嚴,樹立了民族的骨氣,也塑造了千秋的自信!

……

大宋!

趙匡胤注視著頭頂的天幕,眼神中掠過一絲莫名的羨意。

那位被稱作“文皇帝”的唐太宗……

誰又不曾渴望像他那樣,一舉收複燕雲十六州,實現山河一統?

可惜,大宋如今的國力,還遠不足以完成這般宏圖偉業。

收複失地,路途仍舊漫長崎嶇。

儘管如此,趙匡胤對李世民也並非滿懷欽佩。

李世民能聽勸納諫,確是史書上的佳話。

但在趙匡胤看來,若是一位帝王能從一開始就審慎行事、防微杜漸,又何必非得靠群臣提醒呢?

換句話說,唐太宗雖然願意接受批評,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他自律不夠。

趙光義也補充一句:

“李世民雖有才乾,卻太在意名聲。”

事實上,從宋代曆代帝王的語氣看,對李世民的評價似乎普遍偏冷。

趙匡胤嫌他修養不夠,趙光義嫌他圖虛名。

連完顏九妹都覺得這位太宗雖善於領兵。

但文治並不出色,所謂的納諫更像是表麵功夫。

可以說,大宋一朝的皇帝們,在對待李世民這件事上,可謂難得一致——

不是很服氣。

也可能是宋朝自己存在一些底層問題,導致他們看誰都不太順眼。

無論如何,未來還是要繼續前行。

燈油也得繼續熬!

……

大明!

朱元璋觀完這段視頻,沒有像秦皇漢武那樣情緒劇烈波動。

他對李世民的事跡本就略知一二。

對於這位唐太宗,他總體是認可的。

無論是治國手段還是軍事才能,都令朱元璋頗為欣賞。

“唐太宗雖不及高祖劉邦那般開國偉業。”

“但他納諫能容、安定朝綱、成就貞觀盛世,這等魄力,著實可貴。”

老朱話音剛落,奉天殿內群臣眼睛頓時一亮。

“保全功臣?值得效仿?!

這話是真的?咱們這些老兄弟也能有個好結局?

“父皇所言極是。”

太子朱標也附和:

“唐太宗能克己納諫,才成就了貞觀治世。”

“既然天下已定,功臣們自然可以得以善終。”

“淩煙閣二十四將,除了長孫無忌、侯君集與張亮,其他皆保全其身。”

這番話,既是在講唐太宗,也是借古諷今,借機安撫身邊的老功臣們——

你們安心,隻要我不死,也不想胡亂殺人。

但你們也要記住,彆學侯君集、張亮那種搞事情的先例。

朱標的言下之意很明確:

想得善終?可以。前提是彆作死。

侯君集當年膽敢在玄武門之變後還妄圖謀逆,簡直是自尋死路。

張亮則因私自養義子圖謀造反,最終被斬首。

至於長孫無忌,雖是皇帝的舅舅、老師——

也是輔政大臣、權傾朝野的門閥之首。

但也因權力過重、壓製皇威,終究難逃悲劇結局。

這三人的下場,更多是因為觸碰了帝王的底線。

其他二十一位功臣,皆得以善終。

朱標此話更像是給眼前的大明老臣們提個醒——

你們也算是淩煙閣的繼承者。

隻要安分守己,不謀私利,我大明朝絕不濫殺。

否則,曆史已經教訓過很多次了。

“不過話說回來,唐太宗的創業難度,與朕相比,還差那麼點意思。”

朱元璋露出一抹得意的笑容。

“他背後好歹有個關隴集團撐腰,我可是一窮二白、從零起步。”

說到底,朱元璋打江山的時候,是真正白手起家。

這一點,即便是李世民,也自愧不如。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