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駱養性(1 / 1)

推荐阅读:

待魏忠賢等五人如蒙大赦般退出乾清宮,殿內緊繃的空氣才略略鬆弛下來。

朱由校隨手拿起案頭堆積的一份奏折,慢悠悠地翻看起來,目光卻透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審視和慵懶。

殿角的陰影裡,駱養性肅立如鬆,眼觀鼻,鼻觀心。

自從上次敲打完駱思恭後,這位錦衣衛指揮使不僅將駱養性這位駱家嫡長子送入宮中,美其名曰“隨侍聖駕,曆練忠勤”,更是立刻從南北鎮撫司抽調了大量精銳心腹,通過隱秘渠道火速北上遼東。

朱由校放下奏折,抬眼看向駱養性。這個年輕人身著飛魚服,腰間挎著繡春刀,麵容輪廓分明,眼神銳利而隱忍,透著一股世襲勳戚特有的精明和世家子弟的沉穩,站在殿中自有一股沉凝的氣勢。

“駱養性。”

“臣在!”駱養性立刻上前一步,躬身聽令。

“駱卿動作倒是挺快。”朱由校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長的笑,“知道朕讓你父親去遼東,所為何意嗎?”

駱養性作為錦衣衛指揮使的嫡子,雖然年紀尚小,但也耳濡目染,頗為聰慧。

駱思恭奉旨赴遼前夜,曾招他至書房,執其手鄭重道:“陛下雖少年登基,然觀其登基、整肅內廷之雷霆手段,實乃雄才大略之主。明日你入宮伴駕,須牢記八字要訣——‘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但有差遣,務必舍命完成。為父此去遼東,若能重建諜網、查清建奴虛實,便是為駱家博一個‘忠勇傳家’的潑天前程!”

他垂首,聲音清晰而堅定:“臣鬥膽猜測。一來,陛下欲整頓錦衣衛,樹立新規。而家父在衛內深耕多年,牽絆過深,留在京中,恐令心懷不滿之徒與家父牽扯過多,反不利於陛下新政雷霆萬鈞。”

“嗯,腦子還算清楚。”朱由校點點頭,“接著說。”

“謝陛下。”駱養性頓了頓,繼續說道,“二來,亦是陛下對臣父子二人的信賴與重托——遼東局勢糜爛,建奴猖獗。

昔日萬曆三大征(寧夏之役、播州之役、朝鮮之役),錦衣衛刺探軍情、傳遞密報、監察將領、追查通敵之功,不可謂不顯。朝鮮之戰初起,倭情不明,正是當時家祖及家父輩緹騎四出,深入敵境,才將倭寇虛實、水路兵備探明,為大軍決策提供依據,甚至追查至沿海豪商通倭大案……

如今遼東險惡遠甚朝鮮之時!熊經略在彼處嘔心瀝血,然局勢艱難,內部掣肘,敵情詭譎。陛下令家父奔赴遼東,以陛下親信耳目之身份,重啟錦衣衛探事之職,為熊經略穩住局勢、厘清內患、洞燭建奴動向,儘綿薄之力!”

這番話將朱由校的深意剖析得明明白白。敲打駱家,防止其勢力盤根錯節阻礙錦衣衛改革;利用駱家在錦衣衛內的根基和資源,重新激活錦衣衛在軍事前沿的神經末梢作用。派他去遼東,既是敲打,也是讓其真正發揮價值,幫熊廷弼穩住陣腳。

朱由校不置可否的點了點頭,隨口吩咐道:

“去趟皇極門傳朕的口諭,等會如果有朝中輔臣進宮覲見,不必阻攔,你帶他們進來!”

“遵旨”領命退下的駱養性,走出乾清宮那高大的門扉,被冬日的冷風一吹,才驚覺自己後背的中衣早已被冷汗浸透,手心更是一片濕滑。他心底湧上一股疑惑,又摻雜著一絲驚悸:皇爺怎麼知道待會會有大臣求見。

“怎麼知道的?”

朱由校好歹也是看過《明史》的人,再不濟還有那部《大明1566》,後世史書早已將大明朝堂上這套把戲寫得明明白白,那些權謀劇更將所謂清流的嘴臉刻畫得入木三分!

特彆是那幫東林黨人,昨日自己先是出宮前往南海子,又是清理內宮,動靜搞得這麼大,他們要是再不來,那怎麼證明他們那副“憂國憂民、忠心耿耿”的模樣?

想到這兒,朱由校冷笑一聲,首輔方從哲?這位被卷入“紅丸案”漩渦,飽受東林抨擊的老臣,如今如驚弓之鳥,隻想著明哲保身、安穩致仕,怎會在這風口浪尖上主動湊到新皇麵前觸黴頭?躲還來不及!

首輔方從哲因為紅丸案中的表現,屢屢被東林黨人彈劾,如今估計已經有了告老還鄉的念頭,自然是不會過來討自己這個新皇的厭。

但韓爌、劉一燝、左光鬥、楊漣之流卻絕不會放過這個“儘忠直諫”、刷足政治名望的好機會!

昨日自己出宮前往南海子,已然打破了他們心中“皇帝居深宮”的潛規則;昨夜又雷霆萬鈞地改革內廷,抄家、殺人,如此大的動靜,若這些天天把“以天下為己任”掛在嘴上的“忠臣”再無動於衷,豈不是自毀人設?

他們不來扯著“祖製”、“聖學”的大旗勸諫一番,如何向天下士林證明自己的“風骨”與“作用”?再說了,拿一個十五歲、剛剛登基的新皇帝當墊腳石來刷聲望、立標杆,豈非成本最小、效果最佳的買賣?

果不其然,剛喝了兩口茶,便見駱養性腳步匆匆而來,低聲稟告:“啟稟陛下,外麵內閣輔臣韓爌、劉一燝,督察院右都禦史張問達,並六科十三道的多位給事中左光鬥等人,齊至宮門求見,聲勢不小。”

朱由校聞言,不僅不急,反而眉峰輕挑,唇角勾起一抹玩味的弧度,眼神卻銳利如刀鋒:

“哦?來得比朕預想的還要快些。看來這些位大人不隻是嘴皮子功夫厲害,咬起人來腿腳也利索得很。嘖嘖,這鼻子真靈啊”這句毫不遮掩的刻薄評價,讓駱養性都為之一驚,看來皇爺是真的生氣了。

“宣吧。”朱由校放下茶杯,聲音平靜無波,聽不出絲毫情緒。

片刻後,殿門徐開。隻見一眾禦史大夫、科道官員、內閣大學士魚貫而入,人人神情肅穆。行至殿中,齊齊跪拜叩首。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