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畔,滾滾浪花翻卷拍岸,激蕩出清脆的浪聲。
曹操披甲按劍而立,眺望江麵上操練的水師,而絳紅色的肩披迎風飄揚。
“明公,據斥候軍報,袁譚投靠張虞,袁尚不敢過河,遂收兵而歸。”劉曄趨步靠近,拱手說道。
聞言,曹操神情微動,感歎說道:“袁紹雄踞四州,敗喪於張虞之手。然尚有海濱、河濟之業,今二袁爭國,基業被二子所毀,張虞將取之!”
程昱微皺了下眉,說道:“明公,張虞擊敗袁紹,勢力強盛於河朔,據有天下三有之一,若再伐破袁尚所有之海濱之地,則恐難以遏之。彼時中原歸張虞所有,後續必征江南。”
“今下我軍擁有淮南與江左之地,是否揮兵向西,征伐豫章,儘快全據揚州。”
曹操在占據吳郡之後,他率軍屯於廬江,以牽製袁術大軍,後趁江左空虛之際,遣軍調將分兵攻克會稽、丹陽、吳三郡。而今曹操治下人口有百餘萬,有五萬水陸之軍,目前僅剩豫章未破。
“不急!”
曹操胸有成竹,說道:“豫章猶如嘴邊之肉,孤遲早能可食。今時若舉兵進犯,袁術必興兵伐我,我勝則袁敗,雖能下豫章,卻將中原之地讓於張虞;若我敗而袁勝,我軍將失江左,且有被袁術覆沒之危!”
程昱沉吟了下,繼而恍然大悟,說道:“明公莫非欲候袁術與張虞相爭,待袁術筋疲力儘之時,再揮兵西征。”
“然也,仲德知我意!”
見程昱明白自己用意,曹操笑道:“袁術如若傾出兵馬,其數不少於十萬。我軍兵少,與之交手,敗多而勝少。讓袁術與張虞交手,待其兵馬衰竭之時,我率軍西征,莫說豫章,連江夏、南郡亦能圖之。”
身側的夏侯淵遲疑了下,說道:“明公,僅恐張、袁二人短期難起兵事!”
“怎會不起兵事?”
曹操反問笑道:“袁熙、袁尚依附於袁術,並為袁氏子弟。張虞今歲如若征討,二袁向袁術求援,袁術豈會坐視子弟覆沒?故袁術率軍北上支援之際,便是我軍用兵之時。”
程昱捋須而思,說道:“張虞用兵強橫,猶如鬼神。袁術生性驕奢,縱下肆虐,豈會是張虞之敵?故二者戰於河南,勝者多半為張虞。”
“張虞如敗袁術,將旋下河南,彼時天下恐無諸侯能製。”程昱擔憂說道:“不如趁中原動蕩之際,伐取徐、豫,以為抗衡張虞之基業。”
曹操搖了搖頭,笑道:“徐州戶籍稀少,而豫州背離大江。今下之大策,在於長江,而非在中原。”
說著,曹操見左右無外人,看向麵容嚴肅的士人,笑道:“子敬所諫南北對峙之策,諸子不妨一聽。”
見曹操親信齊刷刷看了過來,魯肅深呼吸口氣,靜心說道:“今之張虞猶昔項羽,明公為桓文而匡扶漢室。張虞勢大難以卒除。故今明公之策,唯鼎足江東,觀天下變化。”
“中原多動蕩,張虞有誌中原,遲早與袁術相爭。趁袁術北上時,揮兵西進,剿除袁嗣,伐取南郡。袁術如敗張虞,則趁張虞席卷中原之際,窮長江之疆,據有巴蜀,與張虞南北抗衡。”
“南北對峙?”
見魯肅年紀輕輕,口出狂言,程昱蹙眉問道:“張虞如據中原,憑江東安能禦之?”
魯肅作揖說道:“中原多遭兵戈,十室九空,今一州之口不及一郡之所有。以肅粗蓋觀之,關西、河朔、中原之眾不足千萬。而今揚州有口兩百萬,如下荊州、益州,蓋口不下三、四百萬,乃至有四、五百萬。”
“口雖半之中原,但卻有長江地利,北人驅用牛馬,蓋如南人之舟舸。故張虞率軍至大江,我以舟舸連牆拒敵,中原之眾將止步於此。張虞不得南下,為何不能與敵相抗,以分南北而王天下。”
曹操在江淮站穩腳跟,並擁立天子,由是名聲大漲,東南士人無不奔投之,其中便有魯肅。魯肅在被曹操所委任後,便為曹操獻上南北之策,由是讓曹操大為欣賞,也讓曹操放棄了北歸豫州的念頭。
之所以讓曹操放棄北歸的念頭,關鍵在於魯肅從人口與軍事優劣的角度上分析南北之間的差距。
北方與南方人口數量此消彼長,讓南方具備抗衡北方的經濟、人口基礎;軍事上,舟舸與騎兵是南北雙方各自擁有的特殊兵種,北方政權若無舟舸,注定無法跨越長江,更談不上一統天下。
魯肅侃侃而談,曹操又欣賞魯肅,這讓程昱無法反駁,僅能沉默以對。
見左右無其他意見,曹操手按劍柄,指著江麵上的舟舸,豪言說道:“張虞為北人,不識舟舸水情,縱有百萬之兵,亦將止步於大江。”
“明公英明!”左右盛讚道。
在曹操采納魯肅南北之策時,袁術則為二袁分國而無奈。
“生前時袁紹自誇才略,鄙夷秦皇廢長立幼,然今病前昏庸,竟卻行廢長立幼,逼反袁譚,令二子互相廝殺,以壞國事大局。”
袁術將書信扔到案幾上,沒好氣說道:“袁譚不記大仇,背投張虞,若讓袁紹得知,將死不瞑目!”
對二袁爭奪王位,導致高乾、袁熙離心之事,讓袁術大為頭疼。其實在二袁矛盾的前夕,袁術便寫信於二人,勸二人以大局為重,但二袁的矛盾豈是他所能解決,故二袁依舊廝殺。
在得知袁譚不敵袁尚時,袁術再次寫信於兄弟二人,勸兄弟二人和睦,表示他願封袁譚為魯王,讓他率兵至泰山屯軍。
袁譚見不敵袁尚,遂答應了袁術。然袁尚不同意,認為今放過袁譚,袁譚遲早有一天會卷土重來。見袁尚不放過自己,而自己岌岌可危,於是走投無路下,袁譚投靠張虞。
“今袁譚投靠張虞是乃走投無路,陛下不宜動怒。”
閻象好言而勸,說道:“以仆之拙見,陛下不如暗中書信於袁譚,向其細言張袁之爭,唐陳不能相容。他為袁紹長子,假使張虞一統天下,亦不能容他。故為大計而思,宜當棄暗投明。”
袁術沉吟良久,說道:“張虞收納袁譚,無非欲令兄弟紛爭,以便他漁翁得利。故張虞滅袁尚之時,即他敗亡之際,因此若勸袁譚投朕。在與張虞對峙時,令袁譚反叛,則大事定爾!”
“張虞南征中原時,陛下需出大軍救援。否則以諸袁離心之勢,將被張虞各個擊破。而能合諸袁者,非陛下莫屬!”閻象說道。
袁術從榻上起身,沉聲說道:“張虞本為我袁氏走狗,朕欲責之久矣。今張虞縱橫天下,唯朕有兵馬與之抗衡。”
說著,袁術感慨說道:“孫策興巴蜀之眾十萬,莫能下據漢中,蓋能知張虞兵將之剽悍。故與張虞交手,不宜貿然用武,需趁敵不備而用兵。”
閻象沉吟了下,說道:“張虞伐中原是為必然之事,陛下救諸袁亦為必然之事。以象之見,我軍今有商於之地,不如在張虞征討中原時,分兵走武關,威懾長安,以分張虞之精力。若張虞留兵少,我軍破藍田,兵臨長安,則張虞憂懼,中原之圍自解。”
在張虞下關中時,袁術貪圖土地,向張虞討要自藍田以南的武關道諸城。而今袁術據有武關,而張虞在武關道上缺乏屏障。
故閻象之策頗有見地,趁張虞大軍遠征中原時,分兵直取藍田,驚擾長安,可分張虞精力。若能一舉而下長安,雖說可能性低,但若是成功的話,則收獲極大。
袁術負手踱步,說道:“卿見解長遠,如張虞出兵時,便依卿之計策,潛出武關,突襲長安。而今朕先去信說服袁譚,勸袁譚陣前倒戈。”
“遵命!”閻象拱手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