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暮漢昭唐 > 第二百二十一章傳檄而下,兄友弟恭

第二百二十一章傳檄而下,兄友弟恭(1 / 1)

推荐阅读:

擊破袁術的第二天,即九月二十一日。

張虞親率大軍返回雍丘,令袁術率陳國官吏至城外,並讓張勳入城勸降張超,許諾張超如若歸降,不會動張超及其家眷性命。

得知袁術兵敗被俘,張超又驚又懼,不知所措之下,召集左右文武議事。知事經過,河內郡守袁綏、主簿衛臻皆勸張超歸降。

袁綏,廣陵人,舊漢之太傅掾。張超任廣陵太守時,召天下諸侯討董,袁綏因有能力,被委任領廣陵郡事。

自討董起,因中原紛亂之故,張超便長期留在陳留。而袁綏因陶謙另委廣陵太守,不得不攜家眷而投張超。張超轉舉薦於袁術,袁術留任為官。及袁術稱帝,袁綏遙領河內郡守,暫駐於陳留郡中。

袁綏名聲不顯,但其曾孫袁曄名聲不小,著作有《獻帝春秋》以流於後世。

經一天的猶豫,於九月二十四日,張超率陳留文武數十人及七千餘名兵丁出降,獻上戶籍、輿圖、兵冊等相關案牘。

“罪人張超不識天命,今乞望唐王恕罪。”

大帳中,張超行以大禮,向張虞跪行叩拜。

張虞扶起張超,說道:“昔王室危難,董卓亂政,幸逢君與君兄起兵,以報恩效命於上,為天下倡先,孤時多有耳聞,是謂義之大者。今能識勢而降,免兵戈殘酷之累,卿懷仁德爾!”

頓了頓,張虞語氣轉緩,說道:“孤與卿雖無瓜葛,但有同姓之緣。明日卿領族人攜錢財遷居隴右,孤能保卿無性命之憂。”

“謝大王恩德!”

不見張虞封爵,張超內心微歎,但亦知自己無資本與之談判,遂恭敬禮拜。

而在今時,卻見從行中的一人說道:“昔天下動蕩,群雄爭奪中原,明府兄弟據大郡,收聚流民以耕作,故明府雖有抵抗大王之罪,但卻有保境安民之功。況知大勢,及時獻土歸降,封存府庫。唐王稟承天命,興平中原,豈能不裂土以封仁人。”

聞言,張虞順勢望去,見說話之人雖說年輕,但麵容堅毅,神情有度,毫無畏懼之色。

“卿是為何人?”張虞問道。

“仆姓衛,名臻,字公振,現為陳留郡主簿。”衛臻不卑不亢說道。

張超恐張虞遷怒衛臻,補充說道:“昔伐董卓時,其父衛茲陣亡於滎陽,是為義士之後,望大王諒解。”

氣氛僵持之際,張虞忽而笑出聲,說道:“實不愧為義士之後,今敢仗義執言,為舊主鳴不平。”

說著,張虞看向趙谘,說道:“代孤擬詔,言張超獻郡有功,今封都亭侯。若其兄張邈歸降,則授封於關內侯。”

“諾!”趙谘持筆而書。

見張虞賜予爵位,張超心中尤喜,但考慮到兄長張邈,說道:“唐王恩義聖德,超不勝受恩感激。然陳留本為兄所任之地,於功績而言,兄功高於仆。況思長幼之分,超願讓亭侯於兄長,而自領關內侯。”

張虞笑道:“卿不忘長幼,孤甚悅之。今便依卿之言,如張邈歸順,則由其受領亭侯。”

“多謝大王!”

若是其他條件,張虞或許不會答應。但張超謙讓尊位與兄長張邈,依照東漢社會價值觀,張虞必須同意,並讚許之,以便修複亂世下幾近崩潰的價值體係。

“衛卿何如?”

張虞看向衛臻,笑眯眯問道。

對於敢仗義出言的衛臻,非常符合張虞的口味。況張虞用心通過重用衛臻,以安撫歸降眾人。

衛臻心懷欽佩,恭維說道:“大王善納諫言,有舊漢王之風,興平天下非大王莫屬。”

“嗬嗬!”

張虞心悅而笑,問道:“卿懷忠義,並有才識。今兗州糜爛,豫州紛亂,可有進言否?”

衛臻考慮良久,作揖說道:“大王一役擒袁公,覆沒陳室大軍,威震中原。今群龍無主,兵將殆儘,如大王遣使招撫,中原諸郡必欣然歸附。然陳袁雖說易降,但齊袁諸子並立,不出兵則難安之。而齊袁臣服,大王遣將擊徐州,頃之則能下。”

衛臻說的內容不多,但關鍵提出兩點。陳袁因袁術的歸降,群龍無首之下,大概率會投降。而袁尚、高乾之輩,即便因勢而降,但卻不會甘心投降,因此非用兵不可。待中原稍定,出兵威懾徐州,陶商將會歸附。

“善!”

張虞欣賞頷首,說道:“卿於軍事頗有見解,今便留於孤左右參議軍事,暫任侍郎之職。”

“謝大王恩德!”

繼而,張虞又安撫了袁綏,因袁綏有勸降之功,張虞便拜袁綏為陳留太守。而餘者文武或留任原職,或稍有升遷,或被貶斥,皆從衛臻、袁綏之見。

及陳留之眾退下,張虞詢問左右道:“陳留有戶多少?”

“稟大王,陳留戶籍有兩萬八千戶,口有十四萬左右,兵丁七千六百餘人,存糧五十萬石,絹(步)五萬匹整,軍馬八百匹,為兗州諸郡之首。”荀攸簡要奏報道。

“陳留興盛之時,有戶十八萬戶,口近百萬。經漢末大亂,人口不足二成,何其少矣!”

張虞微歎了聲,說道:“然比兗州其餘諸郡,又可謂為人口大郡。果如諸卿之言,一州之人口不及一郡之口。”

兗州被霍霍太慘了,陳留有張氏兄弟坐鎮還好,餘者如東郡、濟陰、濟北、山陽等郡在戶籍上僅有數千戶。然在巔峰時期,以上這些郡少則數萬戶,多則十幾萬戶。

呂布在兗州期間,如果沒有陳宮幫襯,聯絡地方上的豪強,估計早就沒飯吃了。而即便如此,呂布如欲出征用兵,需時常依仗袁術的補貼。

“大王,兗州中僅袁熙守而不降,今不如效仿勸降張氏之舉,看能否勸降袁熙獻城出降。”荀攸建議道。

張虞低頭翻閱陳留公文,說道:“袁熙不可信,今讓偽陳部眾至壽張,誘袁熙部下反叛,令斬袁熙首級方能出降。”

荀攸神情微動,袁熙可非繼承袁紹遺產的袁尚,其實可以不用斬儘殺絕。然今大王拒降袁熙出降,不知出於何故?莫非是憂袁熙今後降而複叛嗎?

相比於老邁怯弱的袁術,作為張虞大敵的齊袁,乃是張虞所警惕的對象。

諸袁年紀尚輕,意氣風發,渴望建功立業。今被囚禁於長安,怕也不會安分,甚至會憑借四世三公的影響力,招攬不得誌的袁氏舊部。

因此為了讓袁氏一蹶不振,張虞必須將成丁且有經曆過割據經驗的袁氏男子解決掉,畢竟嘗過權利滋味的人大概率難以安心認命。其中袁熙與他有奪妻之仇,絕大部分的男人都難以容忍。

“大王,昨日兵敗降卒和雍丘降人共有六萬之眾,今分聚於諸寨,若久不處理,恐人心浮動。”荀攸提醒道。

張虞沉吟少許,問道:“不知諸子有何見解?”

“大王,中原幅員遼闊,用兵之地眾多。今袁術歸降,荊、豫二州可望,另有兗、揚、青三州郡縣需征討,故以圖之見,不如編練降卒,委任袁術舊將,而後由大將主事督之。”郭圖說道。

“公則之言有理,六萬降人日耗巨資,久聚又生變,當先揀選精銳!”賈詡說道。

考慮半響,張虞問道:“昔下河北時,孤將河北老弱遣送歸鄉,今袁術被擒,陳人無主,可效此為否?”

“不妥!”

郭嘉搖頭說道:“昔大王下河北時,袁紹已敗逃至海濱,內無聚攏作亂之輩,又遣良吏出任治世,方能使降人安居為生。然今袁術雖被大王所擒,但袁術尚有嫡子,如眾人扶袁術之子為帝,則大王所散降人複為兵爾!”

張虞思索眾人進言,說道:“既然如此,先依諸卿之言,揀選精銳為卒,餘者老弱留於軍中搬運輜重,與眾人約言,及孤下豫州諸郡,便放豫州人歸鄉,荊州之眾依效舊令!”

“那揀選多少萬人,亦或說兩萬人?那將領是否選用舊人?”荀攸問道。

“先選萬人以觀強弱!”

張虞翻了翻投降的將領名單,遂念起被俘的文聘,說道:“南陽文聘素有才略,今招至大帳一見。”

說著,張虞謂左右說道:“袁術雖擒,但曹操、劉備、孫策三人尚在,無水師不足以統天下。今陳人多來自南方,兵卒善水性,將校識舟舸,故不妨揀選以籌備水師。”

“大王高瞻遠矚!”荀攸讚揚道。

賈詡念及要事,拱手說道:“大王,袁術雖被擒,但欲令舊部投降,關鍵在於宛城是否扶立太子,而繼任之君是否堅持用兵。”

張虞說道:“文和既有此言,然不知卿有何見解?”

“稟大王!”

賈詡沉吟少許,說道:“漢水上接雍州,下臨荊州。以不如傳令於漢上諸郡佯裝出兵,向陳人施壓。而大王率兵趨至潁川,斷南陽與汝南之大道,向東遣使招豫州諸郡來降,另遣使向西詔安偽陳文武。內憂外患之下,宛城諸卿必因局勢而惶恐,時離獻國而降不遠矣!”

“善!”

張虞說道:“且依卿之見解,及安陳留後,大軍入駐潁川,由酈嵩、滿寵二人經營袁尚、袁熙二人兵事。”

“遵命!”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