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暮漢昭唐 > 第二百四十四章沒有人比張虞更懂經濟!

第二百四十四章沒有人比張虞更懂經濟!(1 / 1)

推荐阅读:

春時,天氣漸暖,冰雪融化,漢水上漲,水流漸湍。

襄陽城,張虞領著文武登城遠眺望漢水江麵。

江麵上百餘艘大船載有五、六千人水卒,在王威、韓晞的帶領下,分成兩支隊伍。二將坐於蒙衝巨艦之上,用令旗調度舟舸,在江麵上排出各種接戰陣型,或是摹擬接舷戰。

見舟舸操練有序,張虞滿意點頭,說道:“漢江之人尚水,果然名不虛傳,登船如履平地。”

說著,張虞看向左右,問道:“素聞江東水師精銳,不知與荊州水卒相比,何如?”

“大王!”

韓浩拱手說道:“舟舸為器,雖說重要,然江東亦有之。何況排兵布陣非難事,水卒登艦廝殺,箭術精湛與否,方為破敵之關鍵。”

張虞眉頭微皺,大概聽出韓浩的言外之意。無非是眼前操練的水師乃是樣子貨,今下用來糊弄他,畢竟舟舸列陣,與實際水上廝殺情況大有不同。

“卿有何見解?”張虞問道。

之前韓浩進言在荊州屯田,深得張虞之意。今在水師問題上,張虞還是想聽聽韓浩的建議。

“回大王,江東水卒利在兵馬精銳,水上廝殺比楚人更勝一籌。然比楚人而言,其弊在大江下遊。江水之上,舟舸借江水之利,如下衝敵船,將勢不可擋。”

韓浩沉吟少許,說道:“故大王既有上遊之利,何不營造大船,以大船而衝小舟。小舟體輕力微,遭遇風浪易傾覆,必不能禦大船衝撞。以大舟破小舟,此是為揚長避短之策!”

“韓卿所言實為高見!”

張虞沉吟少許,說道:“免除明歲荊州百姓賦稅,令各郡征調民眾以修大舟。”

“諾!”

“大王且慢!”

趙谘受命之時,忽聽人群中傳出反對聲。

張虞尋聲望去,卻見是龐統從人群中擠出,說道:“大王如征調民眾廣修舟舸,明歲荊州必生動亂。”

因固守江陵有功,龐統與太守惠衢征召至宛城,受張虞的接見。惠衢為首功,張虞拜其為潁川太守,從南郡近十萬戶的大郡,轉遷出任六萬餘戶的潁川郡,看似未有升遷,但從降人的角度上看,反而算得上升遷。

畢竟陳國歸降官吏要麼降職使用,要麼不予錄用。若非惠衢固守江陵有功,安能就任上郡太守。要知道上郡太守有大把的人盯著,依正常情況,輪不到他就職。

龐統升遷倒是好說,之前為郡功曹,依照升遷順序,委任龐統出任縣令便足矣!

然張虞與龐統策對一番,見龐統見解不俗,考慮到龐統在曆史上的名聲,張虞便安排他到樞密院裡工作。

今見龐統出麵勸諫,張虞未有動怒,而是耐心問道:“士元何出此言?”

“大王!”

龐統說道:“楚人飽受袁術徭役之苦,今大王下之而未能安之,反而大舉調發民眾造船,時官吏督船急切,楚人將受造船之累,恐會因此而生動蕩。大王欲造舟舸,當另尋他計。”

“卿但說無妨!”張虞鼓勵道。

“大王以統之見,不妨收取荊州賦稅,用來招募善造船之民以造巨艦。依照每月分發工錢,如此既不傷大王名望,又能讓船工專心營造巨艦!”龐統說道。

聞言,張虞腦筋頓時活躍,之前想讓免去百姓的賦稅,用賦稅去抵造船的徭役。然卻忘記不是所有人都願意接受,畢竟荊州百姓富庶,相比造船而言,或許更願意交賦稅。

念及於此,張虞微微頷首,說道:“唐製之降,收取實物為賦稅,而今實物難為工錢。不如將戶賦、民役折算為錢,以此征召船工,不知諸卿以為何如?”

將實物改為錢幣征收,除了方便之外,重要是張虞想嘗試下賦稅貨幣化。

何為賦稅貨幣化?

顧名思義,將百姓所上交的實物賦稅按照市場價折算為錢,借助錢的便捷性用來轉運,以便在政府部門之間流通,如秦漢時期,官吏以石為俸祿,再到明清時期以銀子為俸祿,這便是賦稅貨幣化變化之一。

秦漢時期,賦稅既有錢,又有實物,因此可以說有貨幣賦稅化的苗頭。至魏晉時期,因常年的動蕩,國家需要更具有實際價值的實物,賦稅皆按實物繳納。

隋唐時期,依舊延續了南北朝傳統,以租庸調製征收實物。然在安史之亂後,租庸調製的基礎被嚴重破壞,天下存在大量隱戶。

在唐德宗時期,由楊炎發動改革,將租庸調製廢除,改為兩稅法,並官營鹽稅。由楊炎發起的兩稅法,將實物賦稅改為物、錢並行,並被宋、明所沿襲。

宋朝在王安石變法時,將庸(徭役)一律折算成錢,改徭役為募役法,由官府出麵雇傭人丁。至此除了穀糧外,餘者賦稅儘數折算為錢。

明朝在張居正變法前,國家仍以實物稅為基礎,然因江南運至北京有漂沒,故在正統年間將江南賦稅折算成錢,再運至北京。時至張居正,為了挽救大明艱難的財政,施行一條鞭法,將錢稅推廣至全國,至此中國進入賦稅貨幣化的時期。

而清朝所謂的火耗歸公政策,本質是賦稅貨幣化之後暴露出的政策問題。

當然了,雖說賦稅貨幣化是時代趨勢,然不代表貨幣賦稅化一定是好政策。如明朝滅亡的諸多原因中,貨幣賦稅化便是其中原因之一。

故出於諸多方麵考慮,張虞打算借造船之事,看下賦稅貨幣化是否可行。如若不成,後續針對賦稅上的改革恐需謹慎而行。

“漢五株錢流通於世者眾多,大王如以漢五株為錢稅或許可行。今荊州之中雖說以物換物,但五銖錢尚能流通換物。”龐統微思片刻,說道。

賈詡捋須沉思,說道:“詡以為不如沿行糧、帛為稅,若五銖錢難通,大王恐需彆調糧草以賣於船匠。”

“文和勿憂,今暫且一試!”

張虞留意了下賈詡,笑道:“督造大舟之事,由橋蕤為主事,龐統為副使,令各郡守資之。如百姓生變,則速報至長安,孤將親理之。”

“臣領命!”

漢末時期,因戰亂之故,五銖錢價值越來越小,以至於曹魏時期,市場經濟衰退到以物換物階段,縱使曹丕複鑄五銖錢也都沒用。

至於為何曹魏無法複行五銖錢,本質在於曹丕不知五銖錢之所以能成為貨幣,乃是因為五銖錢有兩漢朝廷背書。而曹魏向民間征收實物稅的行為,意味曹魏官府並不認可五銖錢為法定貨幣,故百姓豈會使用?

如元末時,元朝修繕黃河,然因府庫拮據,元朝發不出錢,隻得臨時濫發紙鈔於民工。而元朝又不承認,故最終導致了民工手上鈔票價值化為烏有。憤怒的民工在挑動下,最終爆發了紅巾軍起義。

故想讓錢幣流通,關鍵不在於民間,而是在於朝廷是否願為錢幣背書。而讓錢幣具有流通價值的最好方法,莫過於將錢幣作為賦稅征收的對象。官先令民信服,民才會願意聽從官府指導。

經濟之學,漢代知者甚少。賈詡能曉得錢幣缺乏市場,恐船匠不願接受,便是超出不少人的認知。

而論經濟調控,漢末恐無人能比張虞更懂!

安排好造船事宜,張虞手指向水師,問道:“除建造大船外,不知諸子可另有見解?”

“忠有卑鄙之見,不知當說不當說!”

黃忠從人群中出列,說道。

“講!”

“大王,大船雖說能破小舟,但恐敵寇會行火攻之法。令小舟載火料逼近大船,時引火自焚,燒及大船,則我軍必敗!”黃忠沉吟少許,說道:“故以忠之見,不如揀選善鬥之精銳,專乘小舟,以來護衛大船。”

“準!”

張虞微微點頭,說道:“漢升勇冠三軍,今既獻此計,那便由卿施行,麾下兵卒專操廝殺之事,所缺輜重儘管向荀軍師奏報。”

“諾!”黃忠應道。

見無餘事,張虞隨口問道:“今孫策情況何如?”

“稟大王!”

郭嘉從說道:“孫策於前歲難征南中,大誅南中英豪雄傑,並遷南蠻萬戶至巴蜀,厲兵秣馬,有重振旗鼓之勢。今劉備、曹操皆遣使西進,料三家會盟將定。”

張虞感慨說道:“孫策有大誌,不屈於人下。今既破南中,已無後憂,我軍欲征不易。”

郭嘉沉吟少許,說道:“孫策雖勇,但治巴蜀以來,屠戮豪傑不少。而豪傑者,乃能得人心之輩,治下門客、義士無不憤恨。故以嘉之見,縱使孫策勇略超群,如若好獵無備,及刺客複仇,五步之內乃匹夫之怒。”

聞言,張虞瞥了眼郭嘉,神情不由露出深思之色。

曆史上,孫策死於刺客之手,成就郭嘉之名,令人驚奇郭嘉預言之準。而今從他親身經曆來看,孫策被刺客刺殺非空懸來風。

畢竟大族盛行的時代,注定不缺少刺客。如劉備在平原時,便遭刺客襲擊;曹操與袁紹交兵時,刺客險些刺殺曹操成功。

今下孫策與曆史上行為一樣,南征南中時,屠戮士族豪強。而那些大族子弟如誌在複仇,孫策又輕率無備,刺殺之事並非不可能出現。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