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聽到張副總的話,汪良工點了點頭,看著屏幕上的ai方案生成係統說道:“我們在這方麵也深有同感。
去年我們有個反坦克導彈項目,光測試方案論證會就開了七次,院士、專家來了二十多位,最後還是因為傳感器布點爭議拖了半個月。
要是早有這套係統,哪用這麼折騰?”
他轉向那位穿著軍裝的王主任說道:“王主任你們海基反導係統測試,靶彈軌跡捕捉要是用上這套數字孿生回溯技術,去年那次突發變軌事件,後續分析報告至少能提前五天出來。”
王主任聞言立刻點頭應道:“我們確實在關注數字孿生在靶場的應用。
吳總剛才說能模擬濕度變化對彈道的影響,這對我們艦炮在複雜海況下的精度校準太重要了。
不知道這套係統什麼時候能成熟到可以承接軍方的定製化測試?”
“目前已經具備初步能力。”吳浩剛要細說,就被一位來自科學院院的老專家打斷。
“我更關心數據安全問題。”
老專家推了推眼鏡,語氣嚴謹說道:“跨領域數據知識庫涉及大量核心技術參數,如何防範數據泄露?
ai方案生成係統的算法模型,會不會存在被惡意乾擾的風險?”
聽到這個問題,會議室瞬間安靜下來。在座眾人在點頭的同時也都紛紛看向吳浩,等待他的回答。
對此,吳浩非常坦然迎上眾人目光,然後自信講道:“這正是我們投入最大的環節。數據傳輸采用了量子加密通道,核心知識庫部署在物理隔離的‘黑盒子’服務器中,就連我們的係統管理員也無法直接訪問原始數據。
至於ai模型,我們設計了三重沙箱驗證機製,每次生成方案後都會經過物理隔絕的離線終端二次校驗,確保算法邏輯不被篡改。”
說著,他調出一組動態防禦模型講道:“大家可以看,這是我們上周剛通過國家網絡安全中心認證的防護體係,能實時監測到0.1毫秒級的異常數據調用,響應速度比國際通用標準快3倍。”
第(1/3)頁
第(2/3)頁
老專家盯著屏幕上跳動的防禦節點,緩緩點頭:“這樣看來,你們的安全架構確實考慮得很周全。”
聽著眾人的議論和評價,吳浩微微一笑,語氣謙遜降到:“各位領導、專家過獎了。
靶場能有今天的成績,離不開國家的支持,也離不開各兄弟單位的信任和幫助。”
說著,他頓了頓,然後接著講道:“明年我們的靶場二期工程就要建設完成投入使用了,到時候一定給貴單位留足排期。
而且我們正在開發遠程測試係統,以後有些簡單的測試項目,不用派人過來,遠程就能操作,數據實時傳輸,這樣能提高不少效率。”
吳浩的回應既謙遜又務實,讓在場的眾人更加認可。
張副總笑著擺擺手:“好了,大家就彆再誇小吳了,再誇他都要不好意思了。我們還是繼續聽小吳介紹,看看還有什麼驚喜等著我們。”
吳浩微微一笑,點了點頭,再次拿起遙控器,準備繼續介紹基地的其他情況。
基地的基本情況大致就是這樣,還有一些其它的設施,這裡我就不展開講了。
說著,吳浩按下遙控器,屏幕上的畫麵再次切換,變成了基地各個領域的研究成果展示圖。
“目前,這座基地的研究方向,我們主要聚焦在幾個領域。
一是航空航天,包括各類無人機、導彈、航天器的研發與試驗。
二是軍工技術,這也是大家比較關注的,除了剛才提到的電磁炮,還有各類智能裝備、新型武器裝備,防護材料等。
三是生命科學,主要圍繞極端環境下的生命保障、醫療技術展開。
四是生物科技,尤其是適應荒漠環境的生物育種、生態修複技術等。”
第(2/3)頁
第(3/3)頁
介紹到這裡,吳浩放下遙控器,語氣中帶著滿滿的自信:“可以說,這座基地是我們浩宇科技投入最大、技術最密集的研發高地。
這十年來,我們在這裡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技術難關,也誕生了一批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
接下來幾天,如果大家感興趣的花,我也將會帶大家一一參觀,讓各位更直觀地感受這裡的科研力量。”
會議室裡的氣氛像是被投入了一顆火種,瞬間熱烈起來。
周院士扶了扶眼鏡,目光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成果展示圖上逡巡,指著其中一款大型無人機的三維模型問道:“這款‘大鵬- 9’的續航裡程標注達到了 8000公裡,載重能力突破 20噸?
這個數據可比去年航展上公布的提升了近三成啊。”
吳浩剛要回答,旁邊一位來自航天科技集團的專家已經忍不住開口:“我們上個月剛和浩宇科技簽訂了合作協議,就是看中了‘鯤鵬- 9’的重載能力。
我們的可回收火箭殘骸回收試驗,之前一直受製於運輸工具的載重限製,現在有了這款無人機,單次就能運回箭體結構的 70%,成本降低了 40%。”
張副總指著軍工技術板塊中新型防護材料的測試數據,語氣中帶著驚訝:“這種石墨烯複合裝甲的抗穿深性能,竟然比現役的均質鋼裝甲提升了 1.8倍?重量卻減輕了三分之二?”他轉向身邊的軍械專家,“這要是能應用到新型步戰車上,防護能力能實現代際跨越啊。”
那位軍械專家推了推眼鏡,拿出隨身攜帶的遊標卡尺對著屏幕上的材料截麵圖比劃著:“關鍵是它的韌性指標,傳統陶瓷裝甲抗多發打擊能力弱,這款材料的應力分散係數達到了 0.87,意味著能承受連續三次 120滑膛炮的轟擊,這數據太驚人了。”
生命科學領域的展示區前,幾位戴著白大褂的研究員正低聲討論。其中一位來自軍事醫學科學院的教授指著極端環境生命保障係統的演示動畫:“這個閉環生態係統能在- 40c到 50c的環境下穩定運行 90天,氧氣再生效率達到 98%,這對高原駐訓和深海潛航的後勤保障太重要了。”
他轉向吳浩,眼中帶著急切:“我們正在研製的高原便攜式生命維持裝置,一直卡在二氧化碳吸附效率上,你們這套係統用的納米分子篩技術能不能共享一下參數?”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