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可是個大事兒啊。”
馮沐一臉嚴肅道:“你人在這兒,這個東西我就不看了,這個獎你是怎麼想的,詳細說說。”
“還是評選優秀的中篇、短篇,中短篇創作周期短,不能像茅獎那樣好幾年才辦一次,還是要每兩年一小評,在兩年一評的基礎上,每四年再進行一次大評”
江弦侃侃而談著自己的設想。
馮沐和唐達成聽得頻頻點頭,覺得江弦這個設想不僅可行,而且成熟。
這小子不光寫文章是一把好手,做起工作來也是一絕!
這樣的想法同時在馮沐和唐達成的心底浮現。
“另外呢,還有一個點,我覺得短篇和中篇的獲獎數量得改一下。”
“數量得改?”
“嗯。”
江弦點點頭,“這些年的優秀評選,一直是短篇數量多,中篇數量少,就說今年,短篇要選的數量,幾乎是中篇的一半。”
“我覺得這個不對。”
“中短篇,中篇的篇幅和內容更適合廣泛的社會反響和深度探討,而且中篇的篇幅適中,既能夠容納複雜的故事情節,也能保持較高的文學價值。”
“所以應該稍微多設置一些中篇的數量,至少應該反過來,讓中篇的數量是短篇的兩倍。”
“這個有道理”
孔羅蓀想了想:“中篇往往能夠更好地平衡故事性和文學性,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和市場的關注,應該多鼓勵中篇的創作。”
馮沐和唐達成靜靜聽完,又聽江弦補充一句:
“還有一點,推薦作品的時候,咱們還是限製在一位作家一部作品比較好,免得有個彆作家,好幾部作品同時獲獎。”
“”
馮沐、唐達成和孔羅蓀同時看向江弦。
個彆作家?
你說的這個個彆作家,難道不就是你自己?
除了你,還有誰能每篇都受到讀者們的狂熱追捧。
“倒也不用卡的這麼死。”
馮沐道:“短篇是短篇,中篇是中篇,我們還是應該允許一名作家同時獲得短篇和中篇獎項的。”
江弦心領神會,知道這話是馮沐補償給他的。
不過他心裡也已經夠滿足了。
江弦清楚,這次優秀評選,要真讓他拿七個獎,那可就全亂套了。
所以改製是一定要改的,至於改的方式,那就全由江弦說了算,也是他給自己找回點補償的地方。
那就改了這個優秀評選。
改成以新文化運動的偉大旗手魯迅先生命名的文學獎項。
把含金量提起來。
這樣就算是江弦拿不到這七個優秀獎,他心裡也沒什麼不平衡的。
就是七個優秀獎,那也比不上這一個魯迅文學獎啊!
而且照目前馮沐的話辦下去,很有可能還是兩個魯迅文學獎。
江弦的提議很快在作協內部進行討論。
討論非常激烈。
讚同這項提議的人不少,反對的聲音也有很多。
不過總的來說,還是讚成的聲音比較大,而且大部分人都覺得江弦的構想很好。
用最擅長寫長篇的茅盾來為長篇文學獎項命名。
當然也要用最擅長寫中、短篇的魯迅來為中、短篇文學獎項命名。
這個獎,冠以魯迅之名,那真是再合適不過!
時間緊迫,覺得方案可行,魯迅文學獎的事情迅速敲定下來,書記處把戳一蓋,文件下發,確定今年不辦全國優秀評選,改辦成第一屆魯迅文學獎。
原本操辦全國中篇、短篇評選的評委會成員們也都搖身一變,成了首屆魯迅文學獎的評選小組成員。
另一邊,江弦則是跟著他爹江國慶一塊兒跑去了團結湖。
對於這會兒的京城人來說,團結湖這地兒一年都來不了一趟,太遠太遠了。
這會兒二環內的京城人管去南城叫城外,出二環一律叫去郊區,連日壇使館區什麼的都算東郊,西外動物園算西郊,更何況三環的團結湖呢?
當然了,現在也沒三環這概念。
團結湖,你光聽這名字就知道,這地兒沒什麼古老的曆史。
在古代,哪有團結這詞兒啊?頂多是患難與共、風雨同舟。
但當時有水碓子這地名了。
碓子就是舂米的東西,砸年糕那種用具,相當於蒜臼子,水碓子就是用水力來驅動的,在古代未必算高科技,但也屬於人工智能了,這就說明當地水多,所以才有這種機械設備。
新中國成立之後,京城先改造了龍須溝這種地方,也就是在市區的環境。
後來是抗美援朝那會兒,美國的李奇微投了細菌彈,造成東北地區瘟疫,全國因此展開愛國衛生運動。
於是京城開始大規模地整治這些水溝水窪子一類容易被汙染的地區,之後就重點改造出了“四大湖”:青年湖、人定湖、太平湖還有團結湖。
除了太平湖是因為靠近北太平莊得名“太平”,其他“青年”“人定”“團結”這都是新詞彙。
太平湖71年就被填了,另外三個湖一直都是公園,而且公園還收費。
當然了,江弦和江國慶倆人也不上公園兒去,坐著伏爾加一路到團結湖南一條的兩棟小樓前才停下。
“兩棟樓,一共161套房,攏共12萬平米,平均下來每套房74平米,那會兒賣的時候,不分樓層、戶型,一律400塊錢一平米,算下來,也就是平均3萬塊錢整一套”江國慶給江弦介紹說。
江弦笑了笑,“可以啊老爺子,了解的還挺詳細。”
江國慶哼了一聲,“那位說過,‘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來買房子那能倆手拎個腦袋就過來麼?可不得事先調查好。”
倆人說著下了車,江弦抬頭看向麵前的兩棟樓,分彆是1號樓和2號樓。
這兩棟樓,是團結湖在京城房地產曆史上的第一,無人能超越,因為這裡是京城第一個公開發售商品房的社區。
那還是80年的事兒了,那會京城開始了商品房試點,就是這兩棟樓,不管是誰,隻要有錢就能買。
三萬塊一整套,老爺子說的是當年的價兒。
那是80年,普通家庭一年能攢100塊錢就算很牛的了。
萬元戶那時候都得戴大紅花。
3萬塊,普通家庭想都不敢想的數字,京城那會兒人均工資應該是70塊錢左右,也就是一年800,那3萬塊,約等於不吃不喝40年。
注意了,這還是人均,是你和馬雲的人均,是潘長江和姚明的人均,實際情況還有可能比一年800更少。
因此,這160套房,賣了整整半年才全賣掉。
而且就在這次之後,商品房形式在京城就給叫停了,改為了公房銷售為主的模式。
啥叫公房銷售為主呢?
就是讓公房的居住者把房子買下來,工齡房齡什麼都可以折算,一套房萬把塊錢吧。
然後拿著這筆回籠的錢再去蓋房,分給各單位員工。
“瞧瞧這小區。”
江國慶打量著四周,“這環境,這樓蓋得,多現代化?當初要是來這兒買房多好?”
“有啥好的,鴿子籠。”江弦說。
80年的他,尚且囊中羞澀,在商品房和四合院之間先選擇了四合院。
不過要說居住舒適程度,那還是商品房更佳,有了江年年以後,江弦這個想法就更加強烈,覺得還是住在樓房裡頭方便。
虎坊路15號那房子央視和作協還撕得火熱呢,他當然弄不到手裡,目光就盯上了全京城唯一的商品房。
江國慶給他找了這麼久,這才找著這麼一家願意出手的,這房子雖然貴,但房屋產權這一塊兒,那絕對是安全的。
從二單元進去,上到三樓,敲開房門,一個戴眼鏡身材有點兒矮胖的男人開的門,看著約莫四十來歲。
“來看房子的吧?”
“對。”
江弦遞過去手,“同誌,怎麼稱呼?”
“唐哲。”
“哦,我姓江,您叫我江先生就行。”
江弦一邊說一邊上下打量唐哲。
他打量唐哲的同時,唐哲也同樣上下打量著他。
見江弦氣度不凡,穿著還不簡單,身旁還跟著個看似秘書的小年輕,便明白這個姓江的人有點實力,身份一定比較尊貴。
於是把門敞開。
“快進來吧,先進來看看。”
“行,我們看看房子。”
江弦進了屋子,四下打量看了一遍。
三室一廳帶一廚房一衛生間,儘管臥室布局較為緊湊,但基本滿足普通人居住需求。
而且作為全國最早的商品房,房屋結構設計的相當不錯,南北通透,采光充足。
“當時賣的時候一共三個戶型,我們家這是大戶型,一共90平米。”唐哲在旁邊兒介紹說,“我們家一共九口人,一塊兒住著都不擠。”
“當年能買得起這套房子,你們家經濟條件不錯啊。”江弦說。
“我們家正式工多,五口人都領工資,老爺子也攢了點兒積蓄,又找朋友借了點兒,緊緊巴巴算是湊齊了,三萬六,借的錢這些年才剛還完。”
“那怎麼想賣了呢?”江弦問。
“害。”
唐哲歎一口氣,“這不都是為了孩子麼,我閨女明年就大學畢業,前段時間跟我說,她畢業以後不想留在國內,想出國。
我去了解了一下,這出國可不是一筆小花銷,跟她媽說了,她媽說不同意,孩子就在家裡鬨,說我們不支持她的夢想,不配當她父母。
眼瞅著孩子成宿成宿的掉眼淚,我一想,算了,這錢攢著又能乾啥?
你說我們這些當家長的,奮鬥一輩子,那不就為了孩子麼?包括這房子,以後還不是給她留的麼?
孩子現在想出國,我們當家長的,必須得支持啊。
我就跟她媽商量,乾脆給房子賣了,我們再搬回宿舍裡住,在哪兒不是住啊。”
“”
江弦默默聽完,感歎一聲。
可憐天下父母心!
再一琢磨。
唐哲這一家子,那不妥妥的地獄笑話麼?
孩子哭著鬨著要出國,爹媽把房子賣了支持,等孩子出國歸來成了海龜,一家六口人齊心協力奮鬥30年,終於又把賣掉的房子給買回來了。
“您打算賣個什麼價兒?”
唐哲看他一眼,“您瞧六萬成不?”
“”
話音未落,江弦扭頭就走。
“哎哎哎?”
唐哲趕緊去追,“這是乾啥啊,您要覺著不合適咱再談麼。”
“您這太黑了。”
江弦回過頭來,一臉的義憤填膺,“您那會兒多少錢買的?三萬六!您這房子都住幾年了?五年了!
怎麼著啊?合著您住了五年的房子,賣給我,還能漲上三萬?”
“瞧您這話。”
唐哲著急道:“那我這三萬六,他就是存銀行裡,存個五年存個定期,那都存多少了?”
“那您倒是去存啊。”
江弦雙手掐腰,“那錢存銀行裡賺利息合情合理,那你這是啥啊?您這是房子!怎麼著啊?這房子您住著點兒還得漲著點兒啊?”
他這話說的理直氣壯。
因為這會兒房子的屬性還是住人,還不是商品。
這會兒連“炒房”這個概念都沒有!
“炒房”那都是90年代的事兒了。
所以他說這話,在江國慶、徐晨輝包括唐哲聽來,完全沒任何問題。
房子你住了。
你還要漲價?
這不既要又要麼?!
好事兒全讓你占了!
“那您覺著多少合適?”唐哲看向江弦。
“四萬吧。”
江弦琢磨半天,給了唐哲一個他覺著還算可以的報價。
“這哪行啊?”
唐哲著急,“這麼大的房子,您全京城上哪兒4萬去買一套啊?”
“那您自個兒琢磨吧。”江弦道。
這房子他不急著住,反倒是唐哲急著用錢,所以現在著急的是唐哲不是他江弦。
“我們先告辭了,您自己個兒好好想想,要是有主意了,咱們再聯係。”
喝完唐哲給倒得熱茶,江弦拉著江國慶、徐晨輝離開。
坐到伏爾加上,徐晨輝饒有興致的打聽:
“江哥,您買這麼多房子乾啥啊?這也住不過來啊。”
“買來存信的。”
江弦笑道:“讀者給我的來信太多了,沒地兒擱,乾脆多買幾套房子一並存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