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玄幻魔法 > 1978合成係文豪 > 第500章 江弦的“青年三部曲”

第500章 江弦的“青年三部曲”(1 / 1)

推荐阅读:

1923年,魯迅在京城女子高等師範學校的文藝會上發表了一篇演講稿

——《娜拉走後怎樣》

這篇演講稿裡的娜拉,源頭來自挪威戲劇家易卜生的戲劇作品《玩偶之家》。

《玩偶之家》裡,女主角娜拉原本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紳士又愛她的丈夫和一群可愛的孩子。

如果沒有意外的話,娜拉可能會一直活在這種表象祥和的生活裡。

但是故事總要把真相揭開給人來看。

在當時的西方社會,女性並沒有作為貸款簽字人的權利。

然而女主人公娜拉為給自己的丈夫海爾茂治病,於是瞞著丈夫,偽造了一份父親的簽名向柯洛克斯泰貸款,這就犯下了偽造字據罪。

在丈夫度過生命危險之後,她又扛下了借貸的後果,做著繁重的抄寫工作還債。

之後,娜拉的丈夫痊愈後升職做了經理,娜拉請丈夫為她的朋友林丹太太找一份工作,娜拉的丈夫因為忌憚下屬柯洛克斯泰已久,便開除了柯洛克斯泰,順勢讓林丹太太頂替了柯洛克斯泰的工作。

柯洛克斯泰氣不過,直接掏出了當年娜拉偽造借債的字據作為要挾。

故事的衝突由此展開。

在娜拉偽造簽字一事暴露之前,丈夫海爾茂是一位紳士、疼愛妻子的好丈夫,他對妻子滿是甜言蜜語,甚至說出:“娜拉,你不知道,我常常盼望著有樁危險的事情威脅你,好讓我拚著命犧牲一切去救你。”

諷刺的是,事發之後海爾茂立刻變了嘴臉。

他在知情後勃然大怒,罵娜拉是“壞東西”、“罪犯”、“下賤女人”,說自己的前程全被她毀了。

相比於娜拉對愛情的忠貞守護,海爾茂做出的隻有辱罵對方和想辦法甩脫責任。

他並沒有去想,娜拉這麼做是為了自己才以身犯險,這樣的丈夫擔不起娜拉的愛。

娜拉非常失望,她的丈夫原來並不是她以為的高尚且有擔當的人,他因為忌憚下屬的能力而借機開除下屬,又因為一己私欲打發走垂危的醫生好友,如今麵對危險連夫妻的情分都不顧,說到底這是一個極度自私的人。

娜拉這樣真誠勇敢的女性,是不能容忍曾經崇拜的丈夫原來是個虛偽市井的小人的,自此,丈夫海爾茂的偉岸形象在娜拉心中轟然倒塌。

即便當危機解除後,海爾茂又立刻恢複了對娜拉的甜言蜜語。

但娜拉不能欺騙自己裝作什麼也沒看清,也不再把丈夫當做心靈的支柱。

她認清了自己在家庭中“玩偶”般從屬於丈夫的地位,最終斷然出走。

《玩偶之家》在這裡落幕。

門一摔,劇終了。

而娜拉出走以後會怎麼樣呢?

易卜生沒有留下答案,他甚至輕描淡寫:“我寫那篇並不是這意思,我不過是做詩。”

在魯迅看來,易卜生這種作詩的人,他寫東西不是為社會提出問題來代為解答,而是像是黃鶯那樣,因為他自己要歌唱,所以他歌唱,不是要唱給人們聽得有趣,有益。

魯迅先生分析說,娜拉出走以後隻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

“因為如果是一匹小鳥,則籠子裡固然不自由,而一出籠門,外麵便又有鷹,有貓,以及彆的什麼東西之類;倘使已經關得麻痹了翅子,忘卻了飛翔,也誠然是無路可以走。

還有一條,就是餓死了,但餓死已經離開了生活,更無所謂問題,所以也不是什麼路。”

由先生這次演講開始,將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中國作家們始終在思考這個問題:

“娜拉出走以後該怎麼辦?”

而閻綱不愧為文學大師,看文章一針見血,從江弦的這篇《無主題變奏》之中,不僅看到了《圍城》的方鴻漸,還敏銳的捕捉到江弦在“娜拉”這個問題上的思考。

江弦的思考是放棄革命的激情,以放蕩對抗已經逝去的激情和普遍出現的庸俗,又以平庸取代放蕩,以對抗庸俗。

洗心革麵,重新做人。

這是中國第一次出現這樣的麵貌。

閻綱的這一篇《文學中的多餘者——讀‘無主題變奏’隨想錄》,《花城》的編輯們讀的那叫一個歎為觀止。

“原來江弦這篇文章之中還藏著這樣的深意,讀的時候竟然沒有看出來。”

“對啊,《圍城》,這我也曾經讀過,我說這篇《無主題變奏》裡怎麼有種熟悉的味道,這份淵源原來是來自這裡。”

編輯部的小張一臉詫異,“看完這些大師們的文學評論,我感覺這這篇都白讀了,你們說,我自己讀的時候怎麼沒讀出來這些?”

“那多正常。”

年紀大一些的老同誌笑了笑,“是因為江弦這篇的層次寫的太深了,這就跟挖礦似得,要一層一層的往下深挖,越挖擺在我們麵前的東西就越多,但凡是優秀的,都有這樣子的特點。”

“精彩!”

一名編輯忍不住鼓起了掌,“我真覺得江弦現在寫東西,真的都是帶著一份魯迅先生的思考在裡麵的。”

“是啊。”

另一名編輯也讚同,“之前我在一篇評論裡,就看到有人提出過,江弦所寫的這個老q的形象,是想將其塑造成一個和阿q一樣經典的角色。

看了閻綱同誌的評論以後才發現,他還和魯迅先生一樣,對‘娜拉出走以後該怎麼辦’進行了思考,假以時日的話,江弦未必不能成為咱們當代的又一個‘魯迅’。”

“當代魯迅”這話雖然說的驚世駭俗,但還是得到了在場很多編輯的讚同。

“你們這麼說,但人家江弦老師可沒想用‘魯迅先生’的名號來標榜自己。”

一名編輯開口道:“喏,這是江老師剛寄來的創作談。”

“創作談?”

“怎麼不早說。”

“我看看。”

一句話好像一石激起千層浪一般,在編輯部裡掀起巨大轟動。

老周眼疾手快,第一個拿到這份江弦寄來的創作談,鋪在桌上一看。

“‘無主題變奏’創作始末!”

在文章一開始,江弦先講了講自己的人生經曆巴拉巴拉。

說自己出生在京城,是地道的京城人。

後來去插隊,在那兒沒完沒了地吃土豆,因為沒彆的可吃,在那兒把一生的土豆都吃完了,至今都沒法再吃了。

回來以後,就成了“待業青年”,四處叮叮當當攬活兒,有活兒乾幾天,沒活兒歇幾天。

江弦說這樣的工作也挺自在的,可是漸漸地,他受到了刺激,刺激來自一些朋友,“發小”。

因為那時候沒人歇著,不是考大學,就是上夜校,好像不上學就對不起誰似得。

朋友一見麵就說:你怎麼還乾這個?一點兒不求上進?就當一輩子待業青年?

可江弦沒覺得自己這樣有什麼不好。

“人各有各的生存價值,何必要和大家一個樣?為什麼要用彆人的價值來判斷我的?我一直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看書、寫作這就是墮落嗎?這就低人一等?非要把三教九流分成三六九等?”

江弦說從那會兒開始,《無主題變奏》這個故事就一直在腦海裡了。

但當時全社會都是“傷痕”“反思”這樣的作品,他還沒這個膽量發表一篇這樣的,也不覺得這樣一部會有人愛看。

他不敢去寫這麼一個小人物,不被主流社會所接受、所欣賞,又找不到方向。

《無主題變奏》這篇,那會兒寫了個潦草,也沒拿給過人看,等後來他成名以後,乾脆又把這檔子事兒排到了後麵,感覺自己有太多更重要的東西可發表了。

《無主題變奏》這篇從文學上看缺點很多的文章,實在是拿不出手。

可是這些年,看著社會上,一方麵是無所適從的年輕人,一方麵又是“招搖撞騙”“道德綁架”的精神導師,江弦忽然覺得應該把這篇文章拿出來曬曬。

彆人都在說“今天的中國青年沒有玩世不恭的權利。”

江弦不覺得這麼講不對,因為“我們所麵臨的是一個什麼樣的曆史環境?十幾億人口,要吃飯,要生存,要發展,要繁榮!要在今天和明天的世界上,找到中華民族應當占有的一個位置。”

但他隻想告訴年輕人:

“人活著各有其社會位置,很難互相衡量。重要的不是彆人怎麼說你,而是你自己的感受。”

“當時趕著上學的那些朋友,今天又全在忙著掙錢。錢,我不是不想,我也想穿好的、住洋房、開汽車。”

“我現在說這話有點兒大言不慚,因為我很幸運的得到了這些,可在我看來,如果當初要為此付出、犧牲的那些我認為對我來說最重要的,那就是那點兒自由、閒散,我是決計不肯去交換的。”

“”

“寫的真好!”

編輯老周看的那叫一個精神抖擻。

“以前發表《十八歲出門遠行》的時候不是都說,江弦是最懂青年人的作家麼?”

“照我看,這話說的真是沒錯,這話說的太特麼對了!”

“要我看,江弦的《十八歲出門遠行》、《你彆無選擇》,加上這一篇《無主題變奏》,可以一塊兒組成一個係列,就叫‘青年三部曲’!”

“好主意,美國人把《麥田裡的守望者》當做無數美國青年的‘救命神書’,照我看,江弦這個‘青年三部曲’,也能被當做咱們中國當代青年們的‘救命神書’。”

“好想法!”

《花城》的主編蘇晨站旁邊聽了半天,聽著這個提議,登時眼前一亮。

“這樣,咱們準備準備,我去找江弦商量一下,咱們下一期,就做一期專號,刊登這個江弦的‘青年三部曲’,全文刊發這三篇,再整理一些文學界對這三篇的重要評論。”

“那這一期‘青年三部曲’的專號,肯定能再創下一波新的發行記錄!”有編輯激動說。

有了這個計劃,《花城》的編輯部成員們又是一陣亢奮。

另一邊,江弦也很快接到了《花城》的電話,聽來了這個“青年三部曲”的事情。

“青年三部曲?”

“有點兒意思。”

對任何一名成名作家來說,似乎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三部曲”:

托爾斯泰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

但丁的《神曲》三部曲:《地獄》、《煉獄》、《天堂》。

巴爾紮克的《幻滅》三部曲:《兩詩人》、《外省偉人的巴黎》、《發明家的苦惱》。

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以及他的愛情三部曲:《霧》、《雨》、《電》。

江弦寫作這麼久,因為合成的關係,一直都是獨立發表作品,沒有做過什麼係列。

沒想到這次誤打誤撞,竟然讓《花城》給他搗鼓出這麼個“青年三部曲”。

而這三部,放眼整個中國當代文學作品,也是最適合組成“青年三部曲”的三部了。

說他們是“青年三部曲”真是一點兒問題都沒有。

因為整整幾代的青年人,都從這三部之中獲取了鼓舞和力量。

《花城》要做這個專號,江弦欣然答應下來。

他當然明白,把“青年三部曲”做雜誌專號的話,相比於出版這麼一套“青年三部曲”的叢書,會讓他少賺很多的錢。

但對於如今的江弦來說,計算一下他現在的資產,這筆稿費他已經不太能放在眼裡了。

就像是他如今在刊物上發表。

他完全能以出版的方式發表,賺取更大的利潤,卻非要在刊物上發行。

相比於稿費,江弦更在意稿費之外的彆的收獲,那就是自身名氣的提升。

在知名刊物上發表作品所帶來的名氣提升效果一定是大於出版的,這一點毋庸置疑。

發表在刊物上,不僅可以提高作品的可信度和權威性,也可以為作家本身帶來更廣泛的認可和影響力。

這份好處是花錢都買不來的。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