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緬北的雨林在經過白日雨水的洗禮後,顯得格外清新,空氣中彌漫著泥土和草木的芬芳。
新編第十二軍臨時指揮部的食堂內。
幾盞汽油燈散發著明亮的光芒,將簡陋的宴會場所照得通明。
雖然條件艱苦,但後勤人員還是儘力準備了相對豐盛的菜肴:有從附近河裡捕撈的鮮魚,有當地獵戶貢獻的山麂肉,有繳獲日軍的牛肉罐頭,甚至還有幾瓶不知從撤退英軍那邊搞到的、標簽已經模糊不清的洋酒。
晚宴上,氣氛熱烈而融洽。
吳子強、孫銘以及新十二軍的幾位核心團營長,輪番向楚雲飛敬酒,表達著對鈞座的敬仰與感激。
楚雲飛也一改平日裡的嚴肅,輕抿小口。
與眾人談笑風生,詢問著他們在緬北整訓的困難,展望著未來反攻的藍圖。
他深知,這些與他並肩作戰的袍澤,是他手中最寶貴的財富,也是他實現心中宏願的依仗。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
就在眾人情緒高漲,暢談著未來如何痛擊日寇,收複失地之際。
楚雲飛的腦海中,突然響起了一個久違的、冰冷而機械的電子提示音:
“叮!檢測到宿主指揮或間接指揮的部隊,累計擊斃日軍數量已突破三十萬大關!”
“三維立體作戰地圖子模塊升級條件達成,正在進行子模塊升升級”
“升級完畢!”
楚雲飛腦海之中響起係統的提示音,因為率領的部隊擊斃日軍數量超過了三十萬,這個數字讓他心中也是微微一震。
三十萬頭小鬼子了麼
緊接著,係統的提示音繼續響起:
“恭喜宿主!三維立體作戰地圖的範圍半徑提升到了一百公裡!”
“新增功能:天氣預報係統。可提前預測作戰區域未來72小時內的詳細天氣變化情況(包括降雨、風向、能見度等)。”
“新增子模塊:軍事科技樹係統。”
“宿主可通過消耗‘功勳點’。”
“解鎖和研發相應軍事科技,並可將研發成果小規模應用於麾下指定部隊或後方兵工廠。”
楚雲飛端著酒杯的手微微一頓,眼中閃過一絲難以察覺的精光。
三維立體作戰地圖一直是他克敵製勝的最大依仗。
範圍擴大,意味著他能更早地洞察戰場全局,做出更精準的部署。
天氣預報功能,在東南亞這種氣候多變的戰場上,更是如虎添翼。
而最讓他感到驚喜的,則是這個新出現的“軍事科技樹係統”!
他強壓下心中的激動,不動聲色地與眾人繼續推杯換盞。
腦海中卻已經迫不及待地打開了那個嶄新的“軍事科技樹”子模塊。
一個清晰而複雜的科技樹狀圖,展現在他的意識之中。
整個科技樹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主要參戰國的軍事武器發展脈絡為基礎。
分為幾個大的分支,並有詳細的層級和技術驗證圖紙兌換要求。
按照二戰軍事武器的發展脈絡,詳細的科技樹介紹如下:
一、步兵武器與單兵裝備科技樹:
栓動式步槍:基礎栓動步槍(已解鎖),進階栓動步槍(已解鎖)。
半自動步槍(例如:1加蘭德、svt40):大幅提升步兵班組火力密度。
(技術驗證圖紙兌換要求:八萬功勳點,進階栓動步槍研發完畢,相關輕武器理論研究)
基礎突擊步槍(暫未解鎖):劃時代的單兵武器,兼具步槍射程與衝鋒槍火力。
(技術驗證圖紙兌換要求:十萬功勳點,半自動步槍研發完畢,相關材料學、彈藥學突破。)
(當前兌換所需條件為:功勳點十萬。)
(注:突擊步槍為二戰末期或戰後概念)
衝鋒槍。
基礎型衝鋒槍(例如:18;湯姆遜衝鋒槍已)已解鎖:
進階版衝鋒槍(斯登kii、s43波波沙)尚未解鎖。
s:簡化生產工藝,提高射速和可靠性。
(當前技術驗證圖紙兌換要求:三萬功勳點,早期衝鋒槍生產經驗)
高級衝鋒槍(例如:40、3黃油槍)尚未解鎖。
s:進一步優化性能,適合大規模裝備。
(技術驗證圖紙兌換要求:三萬功勳點,中期衝鋒槍研發完畢)
省略機槍、火箭炮等武器
單兵防護與通訊:改進型鋼盔、防彈背心(早期概念)、單兵無線電台、步話機。
技術驗證圖紙的功勳點售賣價格分彆為八千到一萬五,乃至五萬不等。
所有的單兵裝備,除了當下目前民國所掌握的,其他基本上都需要功勳點來進行直接解鎖。
科技樹的科技,其實和外交模塊的援助合同內容有一定的重複性。
一些二戰時期普遍運用,或者是間戰時期已經傳播,但民國尚未掌握的技術。
完全可以通過援助合同來進行直接采購,而無需消耗功勳點來兌換。
一想到這裡,楚雲飛接著將目光看向了一旁的火炮科技樹。
迫擊炮擲彈筒(基礎型)已解鎖。
迫擊炮進階型(已解鎖)
重迫擊炮進階型(已解鎖)
民國的軍工生產對於迫擊炮這種對於合金鋼要求沒那麼嚴苛的武器素來非常重視。
對於已經掌握了二戰時期絕大多數的迫擊炮技術以及擲彈筒技術。
楚雲飛也並不覺得驚訝。
步兵炮山炮基礎型(已解鎖):例如晉造75毫米山炮,滬造75毫米山炮之流的間戰水平武器
步兵炮山炮進階型(暫未解鎖):美式小鋼炮,日軍的九四式山炮等。
(當前技術驗證圖紙售價為:三萬功勳點)
下麵的則是師級支援火力,軍級,集團軍級支援火力的相關科技樹。
飯要一口一口吃。
在這個時間點,民國想要生產大口徑火炮無異於癡人說夢。
楚雲飛甚至都沒有浪費時間繼續看下去,甚至就連反坦克火炮的生產他都沒有過多的停留。
至於後麵的什麼火箭炮、高射炮,乃至裝甲車輛、航空器(戰鬥機,轟炸機之流的科技樹解鎖)
楚雲飛更是一點興趣都沒有。
像裝甲車輛科技樹的那些早期輕型坦克:九五式輕戰、維克斯六噸、t26之類的,現如今的民國都沒有能力繼續生產下去。
至於像斯圖亞特,霞飛這種二戰中後期性能比較優異的輕型坦克,自然更不用多少。
中、重型坦克,自行火炮,自行反坦克炮這些東西,也不在楚雲飛的考慮範疇之內。
將這些坦克的拖回去,光是拆解研究,都夠國內的軍工人才研究一段時間了。
至於搞什麼躍進式的軍工科技發展,本身就是不現實的東西。
通過功勳點買了相應的技術驗證圖紙,交給工廠,工廠在沒有相關技術人員、專家的指導下,也很難製造出來。
海軍科技樹裡麵。
基本上是各類驅逐艦、巡洋艦、戰列艦、航空母艦、潛艇及其配套技術。
而且非常貼心的增加了一個內河巡防艦的科技樹。
內河炮艇基礎型已解鎖:14噸級木製驅潛特務艇(僅裝備機槍,部分裝備20毫米機關炮)。
內河炮艇進階型未解鎖:25噸級內河炮艇(20毫米機關炮,兩挺機槍,以及迫擊炮)
(當前技術驗證圖紙兌換所需為:一萬功勳點。)
後勤和工業相關的軍工科技更是數不勝數。
楚雲飛看著這琳琅滿目、層層遞進的科技樹,心中激動不已。
意識看向了係統麵板上麵右上角的功勳點餘額:三十八萬。
對於整個軍事科技子模塊而言,足以讓楚雲飛進行一波真正意義上的消費。
但是兌換什麼科技能夠迅速改善當前國內戰場的困境?
一時間讓楚雲飛陷入到了思索之中。
結合目前國內戰場的對峙態勢,以及東南亞戰場的沉寂,他開始仔細分析起來。
國內目前,三戰區在進行浙贛會戰。
這場會戰的起因,是日軍為了報複杜立特空襲,並摧毀中國東南沿海的空軍基地,阻止美軍利用這些基地轟炸日本本土。
其規模之大,戰鬥之慘烈,楚雲飛自然是清楚的。
不需要他操心太多,因為他深知,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也是一員經驗豐富的老將,麾下亦有諸多能征善戰之士,而且這仗,隻能夠依靠三戰區自己,遠水解不了近渴,他即便有心,也難以在短時間內給予實質性的援助。
即便是薛嶽的九戰區,也隻能夠進行牽製性的進攻,迫使日軍無法聚集太多的兵力全力應對浙贛會戰。
各個戰區都有其自身的防守壓力和戰略任務,能做到的也隻是在自己的防區內儘力消耗日軍,減輕友鄰部隊的壓力。
指望大規模的跨戰區增援,在目前國軍的整體實力和後勤條件下,並不現實。
而遠征軍這邊,經過敏當及周邊地區的一係列反擊和追殲戰後,日軍主力遭受重創,已無力再發動大規模攻勢,被迫轉入戰略防禦。
主要戰線基本上維持在毛淡棉一線。雙方雖然在暹羅地區仍有零星交火和滲透與反滲透的較量,但大規模的戰役已經暫時告一段落。
雨季的到來,也使得雙方的行動都受到了極大的限製。
接下來,遠征軍的主要任務,除了休整部隊、補充兵員、修複仰光港、打通後勤生命線之外,大多是小規模、持續性的清剿作戰,以肅清緬甸境內的日軍殘餘據點和那些依附於日軍的緬甸獨立軍,鞏固已占領區,並為未來的戰略反攻積蓄力量。
在此基礎之上的話,接下來的戰鬥多以叢林戰為主。
緬甸的地形複雜,山高林密,河穀縱橫,道路稀少。
在這種環境下作戰,重型裝備的機動性會受到極大限製,大規模兵團的展開也十分困難。
相反,小股部隊的滲透、伏擊、襲擾等遊擊戰術,以及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叢林生存能力和輕武器的效能,將顯得尤為重要。
依據叢林戰的特點,楚雲飛開始在腦海中的科技樹上仔細篩選:
重型坦克、戰略轟炸機這類“大殺器”首先被排除。
這些裝備雖然威力巨大,但在目前的緬甸戰場上,不僅難以運輸和部署,也難以發揮其應有的效能,性價比太低。
105毫米以上的重型榴彈炮,雖然在正麵攻堅時威力顯著,但在叢林地帶,其機動性和對後勤的依賴也是巨大的短板。遠征軍目前裝備的75毫米山炮和少量105毫米榴彈炮,在得到充足炮彈補給的情況下,足以應對大部分需求。
楚雲飛的目光。
漸漸聚焦到了步兵武器與單兵裝備科技樹,以及火炮科技樹中的輕型支援火炮上。
“叢林戰,說到底還是步兵的較量。”楚雲飛心中暗道:“士兵的單兵火力和班組火力密度,以及對付敵人堅固據點和隱蔽火力點的能力,將直接決定戰鬥的勝負。”
他仔細審視著步兵武器科技樹:
半自動步槍(1加蘭德):這是他首先想到的。
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如果能夠全體換裝高射速且擁有八發彈夾加蘭德步槍,步兵班的火力將會得到質的提升。
其次就是衝鋒槍方麵。
叢林中視線受阻,交戰距離近,衝鋒槍的強大火力在近距離戰鬥中無可替代。
雖然遠征軍已裝備了一部分湯姆遜,但其重量較大,成本也高。
如果能研發出更輕便、更易於生產的衝鋒槍(s43或者黃油槍),並大量裝備到班排一級,將極大增強部隊的突擊能力和近距離交戰能力。
班用輕機槍方麵:遠征軍目前裝備的捷克式輕機槍、勃朗寧輕機槍性能尚可,但若能提升其彈容量、可靠性或減輕重量,對於班組火力的持續性將大有裨益。
若是能夠直接使用布輪式輕機槍的話,提高三十發的彈容量不說,性能方麵也能夠提升不少。
在此基礎上考慮的話,不如直接轉而生產捷克式30發的彈匣,實在不行的話再考慮直接兌換布輪式輕機槍。
單兵反坦克武器方麵也要考慮。
從曆史的角度以及現如今的戰況考慮。
日軍在緬甸的坦克威脅相對較小,但其構築的土木工事和堅固火力點,卻常常令步兵頭痛不已。
如果能裝備上巴祖卡這樣的單兵火箭筒,或者更先進的無後坐力炮,那對於拔點攻堅,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還能夠彌補迫擊炮在叢林戰之中支援不及時,亦或者是因為叢林阻隔無法有效殺傷的缺陷。
【當前兌換所需相關資料和技術驗證圖紙消耗功勳點為:二十八萬五千點。】
有點貴了
外交模塊還有不少的點數沒有用,若是能夠通過援助的方式從美國、蘇聯那邊搞到也可以。
在前兩年的時候。
楚雲飛還在山西,就已經向蘇聯方麵提出了關於s43這種類型的衝鋒槍需求。
兩年的時間過去了,現如今項目進展究竟如何。
他之前一直都沒有關注。
剛好趁著這個機會,和二戰區聯係一下,蘇聯那邊若是已經完成了相關的生產,或許可以尋求s43,這東西和黃油槍的性能其實沒什麼太大的區彆。
相較於湯姆遜衝鋒槍而言。
價格可以說是非常的低廉,成本方麵也不需要楚雲飛考慮。
現如今的民國產能,即便是當做消耗品來使用的話,單供給遠征軍的話也是能夠負擔得起的。
至於為什麼單供給遠征軍山城方麵能夠接受,本質上也是因為楚雲飛行的是開江脫兔之實
畢竟山城統帥部不傻。
自從美國佬對日宣戰之後,他們就知道這場戰爭最後一定是他們勝利。
而如何在勝利前攥取更多的利益取得更多的戰略成果。
也是他們需要考慮的事情。
在東南亞地區確保事實存在,甚至在楚雲飛的率領下拿下海峽,掌控海航貿易關鍵通道,這關乎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的複興。
一旦成功,便可以讓中華民族快速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讓整個中國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大國。
給誰不會心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