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七八,兩眼花花。
人一旦到了四十七八歲,就容易產生眼花。
慶皇這都六十多歲了,才有老花,實屬太正常不過。
隻不過。
這眼病極大程度的影響了慶皇批閱奏疏。
奏疏上的文字,離得近就看不清了。
離得遠了才好點。
這也讓朝廷官員的奏疏,寫的字都加大了不少。
就是為了方便慶皇看得清字。
至於慶皇看秦風,並非是因為此時看得清秦風了,而是慶皇明白。
老花鏡雖說是秦雄英送到自己手上的。
可實際上這東西,應該是自家老六準備的。
或者說,替秦雄英準備的。
慶皇不免看了看腳上的鞋。
這是秦允炆送給自己的禮物,是呂氏這個大兒媳,親自一針一針繡的,繡得很結實,穿得很舒服。
可以說,為了秦允炆,呂氏當真用心了。
慶皇當了這麼多年的皇帝,如何能不知曉呂氏的想法?
可那秦允炆,終究同樣是慶皇的孫子,而且跟老大那麼像,每次拒絕到了嘴邊,卻死活都說不出來。
況且。
哪有孩子他娘,不向著自己家孩子的。
呂氏這個做法,反而讓慶皇比較放心的,畢竟秦允炆這個孫子雖然沒了爹,但至少還有當娘的疼。
也算不錯了。
“老六這是怕咱真動了心思,去立允炆嗎?所以讓雄英給咱送東西了都。”
若是往年,根本不會出現這事兒。
如今自己的孫子都要巴結著自己,慶皇內心裡固然開心,可又不是那個滋味。
若是老大還在。
這個家何至於如此啊!
老大媳婦是個有想法的女人,可是這個老大媳婦是老大後來媳婦。
雖然對自己這個公公素來挺不錯。
可慶皇終究還是明白,這個家,終究得有男人來當。
“雄英有心了,來,坐皇爺爺這。”
慶皇本能想抱秦雄英,可赫然發現,秦雄英的個子竟然高到他的下巴了。
“竟然這麼高了,你六叔給你吃啥了這是。”
慶皇也相當意外。
隻不過幾個月的時間,就覺得秦雄英突然猛竄一個腦袋似的。
“這胡子也要長出來了。”
慶皇戴著老花鏡,盯著秦雄英,越發的滿意。
如今就已經這麼高,個子未來肯定差不了。
個子差不了,那麼以後穿龍袍,就能更有威儀!
至於胡子,對於大慶上下來說,這是男人的正常象征。
畢竟嘴上沒毛,辦事不牢。
說到底,還是大慶士人保養的普遍比較好。
哪怕到了三四十歲,也跟二三十歲似的。
若說如此,往堂上一坐,下麵百姓望著堂上的官員老爺看起來如此年輕,天然的就少了幾分信服。
可有了胡子,就不容易顯得年輕了。
也更容易被人信服。
當然。
這也隻是一種有道理的說法而已。
還有更多人覺得,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這後麵還有一句。
孝之始也。
這句話,是孝經中的一句話,也是整個天下的共識。
孝敬父母,天經地義。
孝順,才是人身上最美好的品質。
若連自己父母都不孝順的人,你還指望著這種人對其他人好嗎?
故此。
是否孝順父母,是這個時代對人評判的重要標準,代表著此人可否信任。
至於說孝經是孔夫子所做,實際上孔夫子,也不過是總結了周時的思想,並且發揚光大罷了。
到了漢時,官員選拔用的便是舉孝廉。
孝尚在廉之前。
至今大慶官員,若是父母亡故,要辭官回鄉,丁憂三年。
至於丁憂三年後,回來是否還能官複原職,那就很難說了。
畢竟一個蘿卜一個坑。
丁憂,更是大慶上下的治國之本。
秦風倒是覺得,就憑借著官員們那為了權利不顧一切的嘴臉。
這丁憂製度,更像是年邁官員,去打擊年輕官員的重要手段。
畢竟年邁官員父母早沒了,自然能牢牢的掌控著權力。
而年輕官員沒了父母,隻能乖乖的回家守孝,孝期結束,能否再回來當什麼官,就難說了。
當然。
也有可能是因為當年淋過雨的原因,到了老了直接撕傘。
當然,丁憂三年是普遍的說法,實際上是丁憂二十七個月。
隻不過大慶通行效率慢。
路上也會耽擱不少時間,一來一去差不多就是三年。
至於皇家,則以日易月。
二十七個月變成了二十七天。
當然。
也會有堅持守孝二十七個月的,若是流入民間,也同樣會被人稱頌。
但在孝期間,若是發生了什麼事兒,也容易被人非議。
秦雄英算是過了孝期,按照二十七天算,否則馬後不可能想方設法讓秦雄英早點成婚。
另外則是。
秦雄英如今正長身體,自不可能吃素,那會嚴重影響秦雄英的成長。
而反觀秦允炆。
如今腳上還穿著白鞋。
這是為父丁憂的表現,也代表著,秦允炆要為秦標守孝二十七個月。
雖然秦風明知曉這是大嫂要求秦允炆做的。
但秦允炆這種做法,的確讓秦風很有感觸的。
當然。
秦允炆也同樣是侄子輩的,況且還小,禁娛樂也就算了,呂氏竟然狠下心來,連秦允炆的肉都給斷了。
從小嬌生慣養的秦允炆,裡麵衣服穿的都是麻衣。
後來慶皇看不下去了,直接讓秦允炆在宮裡吃飯,至少吃的上麵,不能讓年幼的秦允炆隻吃那些東西。
身體會出問題,小孩子也很難受得了。
雖說最後呂氏被慶皇斥責了一頓。
可這種行為,終究還是讓慶皇對秦允炆更有好感。
而更關鍵的。
是那些都淋過雨的,需要丁憂二十七個月歸鄉的朝廷大臣們。
對秦允炆的好感更多。
總之。
在洞悉人心的本事上,呂氏當真相當厲害,在皇家裡,也算得上是最守規矩的了。
可以說。
在規則之內,憑借著呂氏以及背後的官員們。
秦風兄弟四人打死了都玩不過這些人。
好在兄弟四人,有三人都有打破規則,甚至重新製定規則的權利。
隻是。
秦王明顯不懂這些,仍舊覺得大嫂很好,瞧著秦允炆還穿著白鞋,忍不住道。
“大嫂也不必平日裡對允炆侄兒這般苛責,畢竟還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