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在請纓。
他要代替劉備,統帥漢軍主力伐魏!
這出人意料的舉動,不光令眾臣吃驚,老劉這個當爹的也是吃了一驚。
此番伐魏,黃河以北的主力漢軍,兵力至少要達到三十萬之眾。
除開藺縣渡,龍門渡佯攻軍團,直接統帥的進攻蒲阪關之兵,至少在二十五萬左右。
你劉禪是變聰明了,可你畢竟是在蜜罐子裡長大,生平未有一次統兵經驗。
你何來的底氣,敢自告奮勇,去統帥一支二十五萬大軍伐魏?
吃驚過後,劉備旋即微微搖頭:
“太子,你有為朕分憂之心,朕心甚慰。”
“隻是你畢竟沒有統兵經驗,此番伐魏事關重大,朕怕你擔不起這般重任呀。”
劉備還是心如明鏡,沒有心血來潮允了劉禪的請纓。
劉禪卻未放棄,正色道:
“兒身為大漢太子,當此伐魏滅曹之際,焉能看著眾將士在前線浴血奮戰,卻躺在京城坐享其成?”
“兒代父皇統軍,必能激勵將士軍心士氣,令他們奮勇殺敵,舍身為國,我軍伐魏方能勢如破竹,無往而不利。”
“再者兒正是因無統兵經驗,方才更需要曆練,所謂火中練真金,正是此意。”
“且兒雖統帥三軍,卻萬不敢自以為是,獨斷專行,必會如父皇般從諫如流,事事定然會聽取大司馬他們的意見。”
“有他們輔佐,兒臣相信此番伐魏,兒臣定然能馬到功成,不負父皇所望。”
劉禪口若懸河,條理清晰,給出了充足的理由。
劉備神色平靜下來,指尖輕輕敲擊案幾,陷入沉吟不語之中。
蕭和眼神微動,卻已聽出了劉禪的話外弦音。
拋開表麵上的慷慨激昂,大義凜然,這位太子殿下的潛台詞,其實是想借此戰機會,在軍中樹立威信。
曆朝曆代,三代四代天子,可以是蜜罐子裡泡大,可以在軍中沒有威信,一點問題都沒有。
二代天子卻不行。
因為他的父親,乃是開國君主!
大多數開國君主,都是帶著一幫子謀臣良將,掃平天下群雄,最終打下整個天下,方始開創新朝。
這個開國打天下的過程,自然而然就會醞釀出一個開國勳貴集團。
老劉這一朝也不例外。
關羽,張飛,趙雲,甘寧,黃忠等這些武將。
諸葛亮,龐統,法正,魯肅,糜竺,還有蕭和自己,這些個謀臣。
他們這些人,從廣義上都可劃分到開國勳貴集團。
這些開國勳貴,隨便拉出來一個,可都稱得上是當世人傑。
這些人的地位名望,可不是靠著血統傳承得來,而是靠著他的手中刀鋒,靠著他們絕頂的智謀,靠著無數軍功,踩著無數人的屍體自己搏來的。
你老子劉備神武雄略,帶著我們一路同生共死,打下了這份基業,我們自然服他。
可你劉禪自小蜜罐子長大,未統過一軍,未打過一仗,未立過寸功,你憑什麼讓我服你?
我們敬你三分,也不過是看在你爹的份上,勉勉強強尊稱你一聲太子殿下。
劉禪既無統兵經驗,又無軍功威望,將來就算是繼承大統,登上了帝位,又如何鎮得住這些功勳集團?
那麼想讓劉禪能服眾,贏得功勳集團發自內心的敬畏,就勢必得讓劉禪在軍中立威。
統軍伐魏滅曹,就是他立威的絕佳良機。
哪怕衝鋒陷陣的是趙雲等諸將,出謀劃策的乃是蕭和等謀臣,劉禪隻是名義上為三軍統帥,這滅魏的頭功也要扣在劉禪的頭上。
如此巨功在手,劉禪在軍中自然就樹立起了威望。
將來繼承大統之後,劉禪也就順理成章,有了駕禦這班開國功勳們的底氣。
蕭和推想,這應該就是劉禪主動請纓伐魏的深層動機吧。
不得不說,這位太子殿下,還真是深謀遠慮。
眼前的劉禪,段位明顯比原本的那個劉禪,高出了不止一個層次呀…
“太子所言,倒也不是沒有道理。”
劉備微微點頭,目光轉向張飛蕭和幾人,問道:
“翼德,伯溫,爾等以為,太子可否擔此重任?”
聽老劉這語氣,明顯也是聽出了兒子的話外弦音,並且心下已是認同,傾向於令劉禪統軍伐魏。
天子都暗示的這麼明白了,蕭和自然沒理由唱反調,遂道:
“太子殿下明睿英斷,有陛下之風。”
“陛下若令太子統率三軍伐魏,臣自當竭儘所能,輔佐殿下收複關隴,蕩滅曹魏。”
張飛則直接跳了起來,豪然道:
“陛下你放心吧,太子雖未統過兵,可有俺們保著他護著他,保管輕輕鬆鬆踏平關隴,滅了曹賊!”
此役伐魏,蕭和這個大司馬,張飛這位驃騎將軍,鐵定是要統軍出征的。
且必定是要做為劉禪的左膀右臂,成為漢軍實際上的統帥。
他二人都表態了,其餘眾臣自然不敢有異議,紛紛表態讚同由劉禪統軍。
劉備麵露笑意,遂一拍案幾:
“好,既然諸卿皆無異議,那就這麼定了,由太子代朕統帥我漢軍主力,攻取蒲阪關,收複關中,伐魏滅曹!”
伐魏統帥的人選,就此也定下。
接著劉備則少不得叮囑劉禪一凡,令他切不可輕敵自大,更不可紙上談兵,凡事要多聽取蕭和張飛等人的意見。
劉禪則表現的相當謙遜,鄭重保證將牢記劉備叮囑,並稱自己此番統軍,也是抱著學習的態度,要好好向蕭和張飛等學習武略軍謀之道。
劉備對兒子的表現,自然是相當滿意,便令太子自行安排時間,召集蕭和等眾臣,往太子所居東宮商議具體伐魏細節。
劉禪遂當場便邀請蕭和等重臣,明日前往東宮,商議伐魏事宜。
天子有旨,太子親自相請,大家夥自然沒理由拒絕,皆是欣然應邀。
看著劉禪的種種表現,龍座上的劉備是相當滿意,滿懷著欣慰宣布退朝。
眾臣告退。
出得金殿後,蕭和與諸葛亮碰上,便一同出宮,路上少不了閒聊幾句。
四下無人時,諸葛亮忽然壓低聲音,問道:
“伯溫,你覺得咱們的太子與從前相比如何?”
蕭和微微一怔,爾後笑道:
“就我回京這幾日所見,太子殿下機敏聰睿,格局不凡,與先前相比,自然是變化極大。”
諸葛亮一笑,卻意味深長感慨道:
“明日往東宮議事時,伯溫你就會發現,太子的變化不光是極大,而是可稱脫胎換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