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華殿內,此刻突然安靜的有些可怕!
朱慈烺是真的被震驚到了!
貧民與流民因生活困窘,缺衣少食,在寒冬中凍死街頭,這點朱慈烺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也早已做好了心理準備。
畢竟古代不比現代,發生這樣的事情情有可原。
可話說回來,駐紮在京城的將士,他們明明有朝廷發放的棉服、煤炭等過冬物資,他們怎麼也會被凍死,這實在是荒謬絕倫!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朱慈烺低聲喃喃自語,臉上滿是難以置信的神情。
下一秒,他猛地轉頭,目光如炬,直直地看向李邦華。
在他看來,李邦華身為兵部尚書,掌管著京城及各地軍事防務,對這樣的狀況必定了如指掌,理應知曉這背後的隱情。
與此同時,李邦華早已站起身來。
隻見他神色凝重,聲音低沉卻清晰的說道:
“回稟太子殿下,此事千真萬確,絕非虛言。”
“雖說每年朝廷都會為京營及其他駐京將士撥付棉服與取暖煤炭,然而這些救命物資,在層層下發的過程中,被官吏和太監肆意貪汙。”
“真正能送到將士手中的,不過寥寥無幾。”
李邦華的聲音愈發沉重,又帶著一絲痛心:
“正因如此,時常有士兵被凍死,凍傷的更是不計其數。”
“不少士兵手腳嚴重凍傷,彆說是打仗了,甚至連基本的生活自理都難以做到。”
“再者,九邊以及遼東的局勢更為嚴峻。”
“因朝廷財政常年入不敷出,已許久未曾為將士們補發新的冬裝,致使許多將士難以抵禦刺骨嚴寒。”
“儘管朝廷偶爾會向遼東運送煤炭,可路途遙遠,沿途損耗極大,根本無法保障每一位遼東將士都能順利熬過寒冬。”
“實際上,遼東及九邊將士在冬季的死亡率更高,粗略估算,每十人當中,就有一人會凍傷或凍死。”
“臣正是考慮到這些,才打算今年優先為遼東和九邊將士更換冬裝,確保他們能平安過冬。”
聽到這番話之後,朱慈烺徹底陷入了沉默職中,臉上陰雲密布,呼吸也變得急促起來。
他萬萬沒有想到,此事竟嚴重到這般地步。
不僅京城本地官兵會在寒冬凍死,遼東那邊的情況更是觸目驚心,每十個人中就有一人被凍死或凍傷。
將士們在外出生入死,保家衛國,本就艱辛無比,沒想到到了冬天竟還要麵臨被凍死的威脅,這讓朱慈烺如何能接受?
下一秒,朱慈烺心中的怒火再也壓抑不住,厲聲喝道:
“來人!”
聲如洪鐘,在殿內久久回蕩,震得人耳膜發疼。
話音剛落,門口兩名身著厚重鎧甲的大漢將軍,邁著沉穩的步伐迅速走進殿內。
鎧甲相互碰撞間,發出清脆的聲響。
二人“撲通”一聲跪在朱慈烺麵前,拱手道:
“臣在!”
朱慈烺目光如刀,冷冷地盯著二人,一字一頓地吩咐道:
“傳旨下去,速令錦衣衛即刻調查去年京城將士凍死凍傷事件,若查明有人貪汙,不論其官職多高,身份如何,即刻處斬,家產全部抄沒!”
兩名大漢將軍聽後,頓時嚇了一跳,好端端的怎麼又要殺人了?
但很快他們還是反應了過來,忙不迭地回應:
“臣遵命!”
隨後迅速起身,腳步匆匆地退下。
顯然,朱慈烺這次是真的被激怒了。
倪元璐和李邦華見狀,相互對視一眼,眼中滿是擔憂。
他們其實也清楚此事的嚴重性,可朱慈烺這般雷厲風行、大開殺戒的做法,讓二人不免心生憂慮。
然而話到嘴邊,看著朱慈烺滿臉怒容,二人又將話語咽了回去,然後默默地站在一旁。
一時間,空氣中彌漫著一絲緊張與壓抑的氣息仿佛讓人透不過氣來。
片刻之後,朱慈烺深吸幾口氣,努力平複內心翻湧的怒火,語氣也緩和了許多:
“二位坐下吧,本宮隻是一時太過於生氣了。”
“接下來咱們繼續商議此事的應對之策。”
二人聽後,這才小心翼翼地重新坐下。
朱慈烺先是將目光轉向倪元璐,然後問道:
“如今大明每年能產多少棉花?”
倪元璐恭敬地回答:
“啟稟太子殿下,如今我大明的棉花主產區集中在江南地區,像鬆江府、蘇州府、常州府。”
“北方地區也有種植,分布於山東、河南、北直隸等地,此外,湖廣、陝西部分區域也有棉花種植。”
“但近年來北方天災不斷,流寇又四處肆虐,致使北方棉花產量銳減,如今還不及以往的十分之一。”
“江南一帶的棉花,因陛下之前加重賦稅,不少百姓為維持生計,紛紛改棉種糧,所以,如今每年棉花種植麵積大概不到一千萬畝。”
“按畝產二十斤計算,每年產量大概兩萬萬斤。”
兩萬萬斤,也就是兩億斤了!
朱慈烺微微點頭,心中暗自盤算,就這點棉花,根本無法滿足大明如今的需求。
因為大明如今光是在籍的人口都有九千萬,加上那些不在籍的,人口最起碼在兩億左右。
平均算下來的話,一人也就隻有一斤棉花!
而且這些棉花大部分都會被用來製作成布匹,隻有很少的一部分才會用來填充過冬。
也就是說真正用來過冬的,平均算下來的話每人恐怕連半斤都沒有!
如此一來,朱慈烺都不敢再想下去了
他隻能繼續追問:
“這些棉花最終都流向何處?”
倪元璐繼續說道:
“其中一半流入江南的紡織業,被製成布匹銷售到大明各地。”
“約三成流向市場,供百姓製作冬衣、填充被褥。”
剩下兩成左右用於交稅,交稅分折銀和實物兩種方式,但因之前偷稅漏稅現象猖獗,收繳的棉花實物數量稀少,去年還不到一百萬斤。”
“今年因為朝廷收繳欠稅,所以大概收繳了三百萬斤。”
“不過即便如此,依舊遠遠不夠,按照臣的統計,京城以及九邊、遼東各地全部加起來,最起碼需要六百萬斤以上的棉花。”
“這其中還不包括遼東百姓的需求,若是加上他們的,想要順利度過這個冬天,最少也需要八百萬斤棉花。”
“除此之外,陝西孫傳庭部、河南左良玉部以及其他駐軍也都需要棉花過冬,林林總總加起來,最少需要一千萬斤以上!”
一千萬斤,看起來似乎不多,畢竟隻占了棉花總產量的二十分之一,但想要搞到這一千萬斤棉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
因為每年生產出來的棉花流向哪裡都是有定數的,再加上這些也都全部交稅了,朝廷要是想要獲取更多的棉花,就隻能想彆的辦法。
文華殿內,鎏金香爐中檀香嫋嫋升騰,陽光透過雕花窗欞傾灑而入,在雕龍繪鳳的地麵上投下一片片斑駁光影。
朱慈烺緊鎖眉頭,不斷在殿內踱步,腳步踏在青磚之上,發出清脆且急促的聲響,似是在與他內心的焦慮共鳴。
原本,朱慈烺滿心以為打贏鬆錦之戰後,大明便能撥雲見日,諸事順遂。
一切的事情都能按部就班地發展。
可殘酷的現實卻如同一記重錘,狠狠地砸在他的心頭。
各種難題如潮水般洶湧而至,一樁接著一樁,簡直讓他應接不暇,根本無法按照他自己最初的設想逐一解決。
而眼下,過冬問題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儘管此時正值八月,乍一看時間還算充裕。
但是彆忘了,眼下的大明正處於小冰河時期,氣候異常寒冷,十月份左右大概率就會大雪紛飛。
所以掐指一算,滿打滿算也就隻有不到兩個月的準備時間了。
在這短短的兩個月內,不僅要完成棉花的采購,還要將其製成冬衣,並及時運往各地。
要是在兩個月內無法將過冬的衣物送到將士手中的話,那麼幾個月後,邊疆士兵被凍死的噩耗或許就會紛至遝來。
想到這裡,朱慈烺隻覺胸口憋悶!
這大明,也太他媽的難救了!
其實解決棉花的問題對於朱慈烺而言還是很簡單的,彆忘了,他可是有係統的男人!
就在剛剛,朱慈烺便仔細比對過係統商城中棉花的價格。
然後他就驚訝地發現,係統商場裡麵的棉花價格竟與大明當下的市場行情相差無幾。
如此看來,借助係統,棉花難題似乎有了解決的可能。
不過話說回來,朱慈烺肯定不能這麼乾!
因為按照倪元璐所言,要徹底解決九邊、遼東以及京城本地還有河南、陝西軍隊的棉花需求,至少需要籌備一千萬斤棉花。
可如今,戶部庫房裡的棉花儲備卻僅有區區三百萬斤,算下來的話,缺口竟高達七百萬斤。
雖說憑借係統,朱慈烺能輕而易舉地兌換出這七百萬斤棉花。
但他心裡清楚,一旦要是真的這麼做了,那麼必定會引起軒然大波。
畢竟這可是整整七百萬斤棉花啊!
到時候該如何向眾人解釋?
所以說即便真的要從係統購買棉花,那也不能一下子購買七百萬斤。
否則,必將惹來諸多麻煩。
就在朱慈烺思考著這件事情的時候,倪元璐和李邦華就這麼靜靜的坐在下麵。
二人的目光始終追隨著朱慈烺踱步的模樣,眼神中滿是期待。
在他們心中,這位太子殿下向來足智多謀,麵對諸多困境總能想出奇招。
或許此次又能想出辦法來化解這棘手的危機呢?
片刻後,朱慈烺終於想到了一個辦法,隨即也停下了腳步。
他目光如炬,依次掃過倪元璐和李邦華,最終落在了倪元璐身上。
“戶部如今庫存的棉花,究竟有多少?”
倪元璐身形一動,迅速上前一步,而後恭敬地拱手回應道:
“回太子殿下,臣早前已進行過仔細核查,戶部現存棉花約三百三十萬斤。”
朱慈烺微微點頭,將目光轉向李邦華,追問道:
“依你之見,這三百三十萬斤棉花,能否滿足遼東和九邊將士每人兩套棉裝的需求?”
李邦華趕忙站起身來道:
“啟稟殿下,臣覺得應該是足夠的。”
“因為遼東和九邊當地的百姓,向來也有種植棉花的傳統,雖然不多,但多少也能彌補一些缺口。”
“再加上這三百三十萬斤棉花,應當能夠滿足將士們的過冬需求。”
然而聽到這話朱慈烺並沒有覺得多麼欣慰,眉頭反而是皺得更緊了,繼續問道:
“九邊和遼東的官兵,有朝廷發放的棉花和物資抵禦寒冬,可普通百姓呢?他們又該如何過冬?”
李邦華聽到這話,還沒來得及回答,一旁的倪元璐卻是搶先回道:
“太子殿下,實際上民間百姓大多並不依賴棉花過冬。”
“普通百姓常用稻草、碎布填充衣物,亦有使用柳絮與麻布混合之物替代棉花。”
“此外,遼東靠近蒙古,百姓們還會購置羊毛、牛毛填充衣物。”
“隻是這些材料,遠不及棉花那般保暖與普及罷了。”
朱慈烺點了點頭,繼續追問道:
“可是即便如此,還是難以避免會有人會被凍死,對嗎?”
這句話一出口,倪元璐和李邦華二人瞬間就不說話了。
因為他們知道確實如此!
在他們的認知裡,在這嚴寒的冬天想要做到無人凍死,幾乎是天方夜譚一般的事情。
事實上朱慈烺又何嘗不知道這一點?
但他內心深處仍期望能儘最大努力減少百姓的傷亡。
眼看著麵前的兩人都不再說話,朱慈烺這才說出了自己的真實目的。
“既然如此,那就將戶部三百三十萬斤棉花,全部運往九邊和遼東,按照每人兩套的規格,為當地官兵製作冬裝。”
什麼?
聽到這話的時候,倪元璐瞬間瞪大了眼睛,臉上寫滿了震驚。
自己之前苦口婆心說了那麼多,竟都如同耳邊風一般絲毫沒有起到作用?
他之前明明再三強調過,這些棉花既要保障九邊和遼東將士的過冬需求,又要兼顧京城的過冬需求。
可如今朱慈烺這一決定,雖說能讓遼東和九邊的將士安穩過冬,可京城這邊又該如何是好?
就算京城的達官顯貴們可以憑借雄厚的財力自行購置棉花,可京城那將近二十萬的將士呢?
他們肩負著守護京城的重任,若在寒冬中受凍,京城的安危又該如何保障?
想到這裡,倪元璐迫不及待的就想要開口進諫。
然而朱慈烺似乎察覺到了他的意圖,抬手製止了他,語氣沉穩地說道:
“先讓本宮把話說完,此事本宮自有妥善的解決辦法。”
倪元璐無奈,隻得將到嘴邊的話咽了回去。
李邦華站在一旁,同樣憂心忡忡。
因為他深知倪元璐所言非虛,若真將棉花全部運往九邊和遼東,京城必將陷入困境。
但看著朱慈烺那自信滿滿的模樣,他同樣選擇了沉默,心中暗暗期待眼前這位年輕的太子能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
朱慈烺則是繼續說道:
“既然已經決定為九邊和遼東的將士們製作新衣,那麼他們之前的舊衣,便可以物儘其用了。”
“到時候朝廷可下令,以合理的價格,將他們的舊棉衣儘數收集起來。”
“然後把這些舊棉花重新打散,製成棉被、棉襖之類的禦寒之物,再以低價售賣給當地百姓。”
“如此一來,當地百姓的過冬難題,是否能得到緩解?”
倪元璐和李邦華聽完這話,瞬間眼睛一亮。
其實他們此前也考慮過回收舊棉衣的辦法,可他們當時想的是直接向官兵索要。
畢竟朝廷都給你們發新衣服了,回收舊衣服也算是很合理的吧?
但這件事情說起來簡單,真正執行下去的話卻沒有那麼簡單。
一來是大明從來沒有過這樣的先例。
若貿然行事,極有可能引發官兵的不滿。
二來則是在古代,棉花堪稱珍貴物資,官兵們即便領到新衣服,也會將舊的棉衣留給家人備用。
要知道一個普通士兵的全套棉衣差不多可以保證兩三個人的過冬需求了。
可如今朱慈烺提出花錢收購士兵的舊棉衣,可謂一舉兩得。
一來有朝廷的政令支持,二來又有真金白銀的補貼,官兵們自然不會太過於抵觸。
想到此處,倪元璐和李邦華連忙拱手稱讚:
“殿下聖明!”
“如此一來,確實可以保證當地百姓的過冬需求!”
朱慈烺並沒有因為這兩位臣子的恭維而感到高興,反而又是微微歎了口氣,然後繼續說道:
“本宮也清楚僅憑此舉,或許仍不足以解決所有問題,因此戶部可再撥出一些銀子,大量收購遼東、九邊當地的舊棉花。”
“重新加工製作後,低價售賣給當地百姓,務必確保每個百姓都能有一套過冬的衣物。”
“或許即便如此行事,仍會有不少百姓在寒冬中遭遇不幸,但這已是朝廷目前能做到的最佳方案了。”
李邦華和倪元璐默默點頭,對朱慈烺的話表示認同。
緊接著,朱慈烺將目光轉向倪元璐,繼續說道:
“至於京城本地、以及陝西河南的過冬問題,可按兩步走。”
“首先,以朝廷的名義,在不擾亂棉花市場物價的前提下,收購民間的新棉花。”
“其次,大量收購民間的舊棉花,包括京營、騰驤五衛及周圍駐兵的舊棉花,由朝廷出錢回收,重新加工後,售賣給當地百姓。”
“依你估算,如此操作後,大概還缺多少棉花?”
倪元璐低頭沉思,在心中迅速地盤算一番後,拱手回稟:
“回太子殿下,按照臣的估算,若照此辦理,朝廷最多可在民間收購一百五十萬斤至兩百萬斤棉花。”
“再加上舊棉花的回收利用,大概仍差三百萬斤左右便可以滿足今年的過冬需求了。”
朱慈烺點了點頭,繼續說道:
“缺少的這三百萬斤棉花,你們不必擔憂。”
“本宮之前已經和鄭家商量,會從海外運來一批棉花,少數也有三百萬斤以上,最多再過十天左右,這批棉花就能運到京城來。”
“如此一來,今年的過冬難題也可以得到徹底解決了。”
倪元璐和李邦華對視一眼,臉上皆是差異,很明顯他們沒有想到朱慈烺居然早就想到了棉花短缺的問題,並且一早就從海外購買了。
一瞬間,這兩人都是露出欣慰的笑容,心中的一塊大石頭終於落了地。
因為這樣一來的話,今年不僅能讓所有將士換上兩套新棉服,還能保障百姓的過冬需求。
雖說此舉耗費巨大,但如今的大明,在財政上倒也能夠承受。
反應過來之後,二人連忙再次拱手,齊聲說道:
“殿下聖明!”
當然,所謂的從海外運棉花都隻是朱慈烺拿來騙他們的。
一來是朱慈烺之前其實也了解過海外棉花的價格,得知海外棉花價格其實與大明本土相差無幾。
二來則是從海外運輸棉花,往返至少需要兩個月時間。
而兩個月後,大明早已是冰天雪地,在時間上根本就來不及。
因此這三百萬斤棉花,朱慈烺決定從係統中兌換。
而且他打算兌換多一些,最少兌換出五百萬斤出來,然後確保更多的百姓可以順利度過這個寒冬。
按照普通一套棉衣五斤棉花來算,最少可以拯救一百萬人的性命!
再多就不行了,因為再多的話就會導致市場棉花掉價,然後那些之前種植棉花的百姓也會放棄種植棉花。
如此一來的話,明年的棉花產量畢竟會大量縮減。
總而言之,兌換物資也是個技術活啊!
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想到這裡,朱慈烺就不得不感慨一下了。
還好他有係統,不然麵對眼前的這種困境還真沒法解決了。
畢竟身處於明末這個時代,就算身為穿越者,不開掛也是拯救不了大明的!
當然,即便解決了棉花的問題,也不算是徹底解決了百姓以及官兵過冬的問題。
因為冬天除了必須要穿暖之外,也是需要生火做飯的。
而這個時候,燃料也就成了重中之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