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我爹是崇禎?那我隻好造反了 > 第二百四十六章 大明以後每年的稅收有多少?答曰:八千萬兩白銀!

第二百四十六章 大明以後每年的稅收有多少?答曰:八千萬兩白銀!(1 / 1)

推荐阅读:

崇禎心中一驚,瞬間反應過來,目光緊緊盯著朱慈烺,滿臉不可思議的說道:

“等等那麼這消失了的八千萬兩白銀和七百萬兩黃金”

朱慈烺未等崇禎把話說完,便輕輕點了點頭,神色坦然道:

“沒錯,這些錢財被兒臣偷偷搬到東宮了。”

“兒臣本以為此事做得神不知鬼不覺,卻未曾料到這麼快就被倪元璐給察覺了。”

崇禎聽了這話,一時語塞,一下子就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之前積攢的怒氣,也在這一刻悄然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無語和尷尬。

他萬萬沒有想到,這背後竟藏著這樣的事。

與此同時,他大概也明白倪元璐為什麼要在朝堂之上和朱慈烺針鋒相對了。

自古以來,稅收都是國家的重中之重,是維持國家運轉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東西。

可現在身為太子的朱慈烺卻在國家稅收上動手腳,你說他這個戶部尚書能不生氣嗎?

這也就是大明采用的是嫡長子繼承製了。

這要是換做其他繼承方法,光這一項,朱慈烺的太子之位怕是都要保不住了。

也就是說,朱慈烺其實是用這一億七千萬兩白銀、八百萬兩黃金封住了倪元璐的口!

而倪元璐也是一個相當聰明的人,所以接受了這筆封口費!

在這場與戶部的暗自較量中,從表麵看來,朱慈烺無疑是輸了,甚至可以說是認慫了。

然而,朱慈烺對此卻並不介懷。

就是因為他心中清楚,倪元璐並非那些奸佞庸碌之臣,而是一位忠心耿耿、一心為國的忠臣。

在關乎國家興衰的大是大非麵前,向這樣一位忠臣低頭,於朱慈烺而言,並非難以接受之事。

突然就在這時,崇禎又開口道:

“但即便如此,你也不該把如此巨額的銀子和黃金全都交給戶部啊,最起碼應當分一部分到內帑之中。”

朱慈烺淡淡一笑,隨即一臉無所謂的說道:

“父皇,這銀子放在內帑和放在戶部,又有什麼區彆呢?”

“隻要是合理的支出,戶部豈會不同意?就算真的不同意,那就換個同意的戶部尚書。”

“再者,內帑如今的銀子,加上兒臣之前扣下的這八千萬兩,單是白銀便已超過兩萬萬兩。”

“除此之外,大明皇家銀行也已經開始了存錢的業務,如今已經有不少百姓來存錢了。”

“說實話,如今銀子多的內帑都快放不下了。”

崇禎聽了朱慈烺這番話,頓時愣在原地。

要知道國庫如今的銀子不過也就是兩億多兩,沒想到內帑的銀子竟也達到了這般數目。

如此一來,內帑與國庫的銀子數量幾乎持平。

平日裡,國家的各項開支,向來都是由戶部承擔,而內帑則是皇帝的私人金庫,正常情況下隻要戶部還有銀子,是絕對不會動用內帑的。

想到這裡,崇禎心中最後的那一絲糾結與不滿瞬間也就釋懷了。

他知道這便是當下最為妥當的安排了。

得到了自己滿意的答案後,崇禎抬眼看向朱慈烺的時候,眼中滿是欣慰。

隨後這才說道:

“行了,這件事情就這麼辦吧!朕這邊也沒什麼事兒了,你回去吧。”

朱慈烺聞言,恭敬地應了一聲,隨即起身準備離去。

就在朱慈烺剛要邁步離開之際,崇禎像是突然想起了什麼要緊事,臉上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紅暈,補充道:

“對了,最近這段時間你要是沒什麼要事,就彆來打擾朕了,朕打算潛心修道。”

說這話時,崇禎的聲音不自覺地低了幾分,老臉愈發滾燙,那紅暈幾乎蔓延到了耳根。

朱慈烺何等聰明,瞬間就明白了這話中的意思。

崇禎這哪裡是什麼潛心修道,分明是要雙修啊!

但身為兒子,這般私密之事,他也不好說些什麼,隻能無奈地在心中歎了口氣。

麵上卻依舊恭敬,然後輕聲勸慰道:

“父皇,還望你保重龍體,切不可操勞過度。”

“再者,兒臣目前也並無登基稱帝的想法,所以這皇位還需要您再做幾年!”

崇禎聽到這話,一張老臉頓時就更紅了,佯裝嗔怒般的瞪了朱慈烺一眼。

“你這逆子!真是什麼話都敢說!”

朱慈烺沒有接話,趕忙快步離去。

轉瞬之間,身影已消失在遠處的宮道儘頭。

崇禎望著朱慈烺離去的方向,無奈地搖了搖頭,臉上卻又浮現出一絲笑意。

隨後轉身邁著略顯輕快的步伐,朝著周皇後的寢宮走去。

瞧這情形,或許不久之後,朱慈烺便要迎來一個弟弟或是妹妹了。

要知道自從崇禎決意不再過問朝政之後,他的生活似乎一下子變得簡單純粹起來,“造娃”也就成了他如今人生的主要追求。

畢竟作為一個皇帝,他也總得找點事情打發一下時間吧?

而“造娃”,就是最好打發時間的事情了!

與此同時,另一邊。

退朝之後的倪元璐回到家中簡單吃了幾口飯,連衣服也來不及脫便疲憊地躺到床上。

陽光透過窗欞,灑在他滿是皺紋的臉上,讓他的臉更顯憔悴。

可剛過了中午,這位七十多歲的老尚書便猛地從床上坐起,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匆匆整理好官服,又猛灌了幾口濃茶便匆忙朝著戶部衙門趕去,開啟了一天的忙碌工作。

或許有人會心生疑惑,倪元璐今年都七十多了,為何還要如此拚命?

難道戶部沒了他就無法運轉嗎?

其實不然!

要是正常情況下,倪元璐絕對不會這麼拚命,但是明顯,眼下的情況並不正常。

因為眼下戶部有一件至關重要的工作要馬上進行核實統計,片刻也耽誤不得。

這件事情就是重新製定天下田畝的稅收!

隨著各地的欠稅陸續進京,一同而來的,還有整個天下詳細的田畝數量。

之前朝廷在收取天下欠稅之時,順帶對天下田畝進行了重新丈量,這一量可不得了,新統計出的田畝數量,遠比舊魚鱗冊記載的要多得多,且各項數據更為詳儘。

對於戶部而言,這些田畝數據堪稱真正的無價之寶,因為它們將直接決定往後大明每年的稅收數額。

更何況,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的新政馬上就要推行,需要重新製定新的稅收,身為戶部尚書的倪元璐根本片刻不得閒。

經過了整整兩天兩夜的緊張統計之後,倪元璐與戶部的一眾官員們終於將天下田畝的數量統計完畢。

合計大約為七億三千萬五百三十二萬畝,不過,其中河南與遼東兩地因正深陷戰火,局勢動蕩,無法進行詳細統計。

所以,這兩地目前不在統計的範圍之內。

然而即便如此,這一數字相較崇禎十年統計的田畝數,還是足足多出了兩億畝!

至於為何會有如此大幅增長?

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主要是因為此次朝廷的手段足夠強硬,但凡有不配合繳納欠稅或者丈量田畝的,一律以違抗皇命論處,直接抄家滅族!

這般雷霆手段之下,那些平日裡慣會隱匿田產的士紳以及富商們,嚇得大氣都不敢出,哪裡還敢隱瞞分毫?

實際上,這還並非大明全部的田產,邊境地區以及少數民族聚居地,因種種客觀因素,暫時未能統計在內。

還有就是北方貧瘠土地常按二到三畝折合一畝計算,一些剛開墾出來的耕地也沒有計算在內。

若將這些地區全部統計在內的話,大明總耕地麵積怕是遠超八億畝。

不過當下,也隻能先按照七億畝來製定新的田稅了。

各地糧食種植品種多樣,土地肥沃程度不同,產量自然也參差不齊,這便導致收稅方式無法一概而論。

如此複雜的情況,絕非倪元璐一個戶部尚書能夠獨自決斷。

畢竟這關乎大明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數百年的稅收根基。

依照朱慈烺之前的規劃,此次田畝丈量之後,稅收標準一旦確定便不再輕易更改。

如此重大之事,倪元璐也不敢擅作主張,於是在接下來的幾日裡,倪元璐每天都會來到內閣,和其他幾位內閣大臣一同商討此事。

因涉及的數據資料極為龐大繁雜,所以一連商量了幾天都沒有個結果。

崇禎因為知道此事重大,也難得從後宮脫身,參與了這場為期好幾天的重大會議。

就連朱慈烺也不例外。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從早到晚都在激烈地討論著,可謂是爭得麵紅耳赤。

有的覺得稅收太多,會加重百姓的負擔。

有的又覺得稅收太少,會導致國家稅收不足,無法維持朝廷的正常運轉。

就這樣又吵了好幾天。

但最終,他們還是得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滿意的稅收數額。

綜合各地的糧食品種、田畝等實際狀況,交稅方式雖各有不同,但平均算下來的話,一畝地的稅收約為零點二兩銀子。

這是把民田、官田、軍田全部統計在內的平均數值。

按照當下的糧食折價換算,大致是南方一畝地需繳納大米六十斤,北方則是小麥三十斤左右。

當然,這僅僅是平均數值,具體分攤到每個地區的話稅額肯定有高有低。

以七億畝土地來計算,一年的田稅大概可達一億四千萬兩白銀。

看似與崇禎年間相比,稅收直接增長了七倍之多,即便是與雍正時期改革後的稅收相比,也增長了四倍之多。

要知道,雍正時期一年的稅收不過三千五百萬兩白銀而已。

乍一聽,這數字著實驚人,高的都能嚇死人了。

然而事情的真相遠非表麵這般簡單。

因為崇禎與雍正時期,朝廷規定的稅收那可都是朝廷最終要收到的銀子數額。

可在實際征收過程中,考慮到運輸途中的損耗、民夫的費用以及各種難以避免的折耗,實際從百姓手中收取的數額,起碼是朝廷規定稅額的四五倍之多。

打個比方,比如崇禎規定今年收兩千萬兩銀子的稅,可經過層層加碼,到了百姓那裡,可能就得交一個億的稅,才能確保那兩千萬兩銀子的稅順利運抵京城。

畢竟,運輸途中需要大量民夫肩挑背扛,糧食在裝卸、存儲過程中也會有損耗,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消耗。

而朱慈烺推行的新政則不同,規定的這一畝地六十斤大米、三十斤小麥都是直接從地頭收取的稅收。

百姓隻需按規定上繳糧食,其餘諸如運輸成本、損耗等所有問題,均由朝廷統一承擔。

當然,實際征收時,大概率還是會將糧食折算成銀子收取。

這一億四千萬兩白銀收上來之後,一部分要用作運輸成本和彌補損耗,一部分則留在當地縣衙以及各省份的國庫,用於支付當地官員的俸祿以及充實當地糧倉的儲備。

如此一來,最終能夠運抵京城的,大概也就四千萬兩銀子左右。

且其中還包含一部分糧食和各類實物,這是為了確保京城的物資充足與安定。

而且在明末這個時候,軍隊的糧草與軍餉皆由朝廷統一采購調配。

也就是說這四千萬兩銀子中,起碼要有兩千萬兩用作軍費開支。

如此算來,最終能進入戶部,用於皇宮日常開銷以及百官俸祿發放的銀子,可能還不到一千萬兩。

乍一看,這數額似乎有些少,但實際上,這還未將商稅計算在內。

若是把商稅一並算上,那朝廷的收入可就頗為可觀了。

如今大明的商稅稅率簡直堪稱曆史之最,每年預估能有四千萬兩銀子的收入,其中鹽稅更是占據了近乎一半的份額。

這便意味著,隻要大明往後不遭遇大規模的天災人禍,田稅基本上能夠覆蓋國家的各項支出,而商稅則近乎純利潤。

不出意外的話,田稅與商稅相加,朝廷每年大致能有八千萬兩銀子的穩定稅收。

這一結果可是內閣與戶部的官員們,經過好幾天的嚴謹核算得出來的。

大明建國將近三百年,戶部的官員們對這些稅收事務可謂了如指掌,得出的結果自然不會有誤。

當這具體的數額呈現在眾人麵前時,身為戶部尚書的倪元璐瞪大了眼睛,滿臉震驚,似乎沒想到一年的稅收居然會有這麼多。

就連平日裡見多識廣的內閣大臣們,也不禁倒吸一口涼氣。

崇禎與朱慈烺同樣被這數字驚到,頓時麵露詫異之色。

畢竟這個數字確實是有點誇張了。

但更為關鍵的是,稅收總額大幅增長了四倍,可老百姓的負擔卻實實在在地減輕了。

究其原因,主要是新增的稅收大多落在了那些士紳豪強的頭上。

這些士紳豪強,占據了大明一半以上的耕地麵積,以往卻大多不用交稅,如今新政推行,他們也必須依法納稅。

也就是說,受苦的不再是普通百姓,而是這些往日裡逍遙自在的士紳豪強。

以往雖說大明實行三十稅一的政策,可實際征收下來,往往高達三十稅五,算下來的話也和新的稅收差不多了。

表麵看來,這新的政策似乎並沒有減輕老百姓的負擔?

但其實並非如此,因為這裡麵可是包含了人頭稅、田賦、均徭銀以及各種奇奇怪怪的稅。

特彆是人頭稅,這玩意兒從古至今都有,雖然朝廷一般規定是成年之後才會收取,但到了地方上之後基本上都是出生就會收取。

平均下來一個人一年也就一錢銀子,而這幾乎都頂得上一畝地半年的稅收了!

不得不說,清朝雖然是一個很讓人唾棄的朝代,但雍正的這一國策卻是實實在在的為普通的老百姓著想的。

朝堂上的大臣們,不少人本身就坐擁大量土地,對稅收中的種種貓膩心知肚明。

可即便如此,麵對如今這全新的稅收數據與政策,他們依舊覺得難以置信。

崇禎更是激動得難以自已,雙手不自覺地揪著胡須,竟一下子揪下了一大把。

要知道這可是整整八千萬兩銀子的稅收啊!

他以前就連做夢都沒有夢到過這麼多的銀子!

想當初,國家每年的稅收全部加起來還不到兩千萬兩,幾乎沒到年底就會全部花光。

以至於常常拿不出錢來給軍隊發餉、給百官發俸祿,為此他幾乎愁白了頭。

可如今因為這一係列改革之後,每年竟能有如此巨額的稅收,且還不會加重百姓的負擔,這對於崇禎而言簡直宛如夢幻。

但事實就擺在眼前,由不得他不信。

商議完最終結果之後,內閣瞬間安靜下來,所有人都屏氣斂息,將目光齊刷刷地投向崇禎,仿佛在等待他做出最後的定奪。

畢竟事關重大,還是得由皇帝親自點頭之後,內閣和戶部才能開始接下來的行動。

崇禎先是微微一怔,但很快回過神來,原本因激動而漲紅的麵色逐漸恢複平靜。

他深吸一口氣,努力壓製住內心的澎湃,然後語氣沉穩地說道:

“既如此,便這般定下來吧。”

“內閣即刻草擬聖旨,昭告天下國家新的稅收政策。”

“除此之外,《大明日報》最近半個月的內容,全部圍繞此事展開宣傳,務必讓天下百姓都知曉這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的諸多好處。”

內閣大臣們與倪元璐趕忙起身,恭敬地行禮道:

“臣遵命!”

然而就在所有人以為這件事情已經結束時,倪元璐突然眉頭緊鎖,神色憂慮地再次開口道:

“陛下,臣還有一言,隻是不知當講不當講?”

崇禎這會兒心情很是高興,聽到這話當下便道:

“愛卿有話便說!”

其他人聽到這話,也是一臉好奇的看向了倪元璐,似乎也好奇他接下來想要說什麼。

隨即,眾人就聽倪元璐說道:

“儘管朝廷如此大費周章地推廣攤丁入畝、士紳一體納糧,可百姓無地可種的現狀似乎並未得到實質性改變。”

“土地依舊大多集中在士紳豪強手中,且他們手中的地契等手續一應俱全,隻要按時納稅,朝廷便不能強行將土地奪回。”

“如此一來,大多數的普通百姓依舊無地可耕,這又該如何是好?”

崇禎聽聞此言,原本舒展的眉頭瞬間又皺了起來,臉上滿是憂慮之色。

因為他剛才還真沒想到這點!

而在場的其他幾位內閣大臣們,臉色也都變得有些難看了起來。

因為他們名下也有很多的土地,少的數千畝、多的數萬畝,且都已經補繳了欠稅。

從律法上來說,朝廷確實不能對他們怎樣。

可是倪元璐提出的這個問題,還是瞬間戳中了他們的痛點,也道出了眾人心中最擔憂的事情!

那就是朝廷會不會為了解決百姓無地可種的問題,直接強行搶奪他們手中的土地?

真要是這樣的話,那他們可就要罵娘了

崇禎也意識到了問題的棘手性,他本就是個愛麵子、重聲譽的人,人家既然都已依法交稅,他又怎能光明正大地去搶奪土地?

若真如此,大明怕是瞬間就會陷入大亂之中。

想到此處,崇禎下意識地將目光轉向朱慈烺,期望從朱慈烺那裡得到解決之道。

眼看著崇禎突然看向了朱慈烺,其他大臣的目光也都看向了朱慈烺,似乎在等待他的回答。

事實上,朱慈烺也早就考慮到了這個問題,並且想到了解決的辦法。

咳咳

隻見朱慈烺先是輕咳幾聲清了清嗓子,而後這才不緊不慢地說道:

“關於此事,本宮其實早已考慮周全。”

“解決之道也並不複雜,可從兩方麵著手。”

“其一,由朝廷出麵,購置士紳豪強手中那些合法持有的土地,之後再將這些土地轉售給普通百姓。”

“當然,本宮也知道普通百姓手頭拮據,恐無足夠銀錢購置土地。”

“但這無妨,因為大明皇家銀行可借銀兩給他們,助其完成土地購置。”

“至於利息,屆時視具體情形而定,如果有必要的話利息可予免除,百姓僅需償還本金便可。”

“舉例而言,若一畝地售價為十兩銀子,一個百姓想要購置十畝土地,共計一百兩銀子。”

“那麼大明皇家銀行可以借給這個百姓這一百兩銀子用於購買土地,而這個百姓可分十年乃至二十年還清這筆銀子。”

“倘若遭遇大災之年,那麼這期間的銀子就會免除。”

“總歸一句話,朝廷即便虧錢,也絕不能損害百姓分毫利益。”

眾人聽聞此言,紛紛點頭,臉上滿是讚同之色,同時暗自鬆了一口氣。

畢竟買他們的土地總比搶他們的土地好的多了!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