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我爹是崇禎?那我隻好造反了 > 第二百五十三章 朝鮮:大明爸爸,請再愛我一次!

第二百五十三章 朝鮮:大明爸爸,請再愛我一次!(1 / 1)

推荐阅读:

可就在這時,一位頭發花白、滿臉皺紋的年長漕工端著飯碗從人群中走了出來。

他在漕運這行摸爬滾打了幾十年,歲月在他臉上刻下了深深的痕跡,但也賦予了他豐富的見識和沉穩的氣質。

隻見他大步走到那漕工身旁,伸出粗糙且布滿老繭的手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後語重心長地說道:

“兄弟,你呀,眼光可彆隻盯著眼前這點事兒。”

“這去京城修路,雖說和咱們大半輩子乾的漕運不一樣,可這是朝廷下的令,你我豈敢違抗?”

“更何況之前官老爺不是說了嗎?去了京城之後,每個月都有一兩銀子,還管吃管住!”

“咱們在這漕運上乾活,雖然明麵上也是一個月一兩銀子,但真正能到咱手裡的,其實也就七八錢銀子。”

“而且這錢還不是每個月都有,你再瞅瞅如今這漕運,河道時常堵塞,商船往來越來越少,生意一年比一年難做。”

“說不定這修路就是老天爺給咱指的一條新出路,能讓咱過上好日子呢!”

年長漕工的這番話,就如同在平靜如鏡的湖麵上投下了一顆石子,瞬間激起層層漣漪。

原本滿臉疑惑、神色猶豫的漕工們,臉上的表情漸漸發生了變化。

他們開始你一言我一語地交頭接耳,小聲議論起來。

眼中原本的迷茫慢慢褪去,取而代之的是對未來的憧憬。

幾天之後,東宮。

清晨的陽光透過雕花窗戶,輕柔地灑在床榻上。

因為今天不用上朝,所以朱慈烺難得睡了一個懶覺。

悠悠轉醒之後,朱慈烺先是伸了個懶腰,然後這才起身洗漱了一番。

簡單的用過早膳之後,他身著一襲寬鬆的常服坐在案幾前,思索著今天要做點什麼。

可突然就在這時,馬寶匆匆來報。

“太子爺,錦衣衛指揮使李若璉李大人求見,說是有很重要的事情通報。”

嗯看來今天又有事乾了!

隨即朱慈烺道:

“讓他進來!”

馬寶趕忙一溜煙的離開了,沒過多久,李若璉便腳步匆匆地走了進來。

見到朱慈烺後,李若璉趕忙拱手行禮。

“臣參加太子殿下!”

朱慈烺擺了擺手道:

“不用這般客套,直接說正事!”

李若璉這才說道:

“啟稟太子殿下,天津水師總兵曹友義派人送來了一封密信,還說朝鮮那邊派人來了。”

什麼?

聽到這話,朱慈烺微微愣神,手中正把玩的一支毛筆差點掉落,似乎沒有立刻理解這句話的意思。

李若璉見狀,隻能再次說道:

“送密信的人是這麼說的,還有這封密信。”

說著,他雙手將密信恭敬地遞給朱慈烺。

這下子,朱慈烺終於回過神來,不過他並沒有直接去接這封密信,而是臉色變得有些微妙了起來。

或許在現代人的認知中,朝鮮長久以來都是大明的藩屬國,所以朝鮮派人來大明也是平常之事,無非就是因為朝貢之事罷了。

但事情的真相真的是這樣嗎?

在崇禎登基以前,確實是這樣沒錯。

但在崇禎登基之後,就不是這樣了。

因為早在崇禎剛剛登基的時候,皇太極就率領建奴軍隊對朝鮮發動了兩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

其中第一次是在一六二七年,史稱丁卯之役,這場戰爭讓朝鮮初步臣服建奴。

第二次是在一六三七年,差不多也就是六年前,就是這場戰爭建奴徹底征服了朝鮮,並且強行將朝鮮納入他們的藩屬國範疇。

從那以後,朝鮮便從大明的藩屬國轉變成了建奴的藩屬國,而且已經有將近十年的時間沒有來大明朝貢了。

看到這裡有人可能會感覺奇怪,那就是為什麼建奴不直接滅了朝鮮呢?

直接滅掉朝鮮,然後接管朝鮮的土地、人口不好嗎?

為什麼非要和明朝一樣隻要朝鮮臣服?

這其中其實包含很多原因。

首先是因為朝鮮壓根有沒有那麼容易被徹底消滅。

因為朝鮮地形特殊,它是多山地形,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土地都是山地。

這就導致朝鮮的士兵要是打不過了,就會躲進山裡,然後時不時的跳出來在建奴背後捅刀子。

而建奴不擅長山地作戰,因此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其次朝鮮儒家文化根深蒂固,直接統治很容易引發持續叛亂。

再者就是朝鮮這個地方其實是建奴與日本之間的緩衝地帶,每次當日本想要搞事情的時候,他就必須先經過朝鮮。

可要是建奴滅了朝鮮,那麼到時候麵對日本的可就是他們自己了。

再加上建奴的目標其實一直都是大明,也不願意在朝鮮浪費太多的兵力,因此也就有了如今的場麵。

當然,就目前的情況而言,這已經不重要了。

因為目前的朝鮮對於大明而言,完全是可有可無的存在。

不過朝鮮突然派人前來大明,很明顯是因為之前遼東大勝的事情。

難道是因為大明打敗了建奴,朝鮮便想改換門庭,重新歸附大明?

不是

這怎麼有種爸爸再愛我一次的操蛋感覺?

想到這裡,朱慈烺隻覺得有些好笑,然後這才伸手接過了這封密信,打開之後便仔細看了起來。

這封密信是天津水師總兵曹友義發來的。

密信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大致是說天津水師在附近海域巡查的時候意外發現了一艘船。

這艘船是從朝鮮開來的,船上的人聲稱是朝鮮派來的使臣,要求見大明皇帝陛下,其中有一人還是朝鮮國王的兒子。

曹友義知道這個消息也是一臉茫然,畢竟他們也清楚朝鮮早就成了建奴的藩屬國,並且已經快十年沒有來大明朝貢了,怎麼現在突然又冒出來了?

但這件事情涉及外交,他不敢擅自做主,隻能將船上的人打包送往京城。

然後又派人快馬加鞭先送了一封密信過來,好讓朝廷提前做好應對準備。

看完這封信之後,朱慈烺一時間沉默不語,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平心而論,他其實是有些討厭朝鮮的,無論是現代還是這個時候都是如此。

一方麵,是因為朝鮮臣服了建奴,這讓他心中有些不滿。

另一方麵,則是在之前的鬆錦之戰中,也有不少朝鮮將領加入了這場戰爭,幫助建奴攻打大明。

不過當然,那些朝鮮將領和士兵,最後全部都死在了大明手裡,有不少還被做成了京觀。

但是話說回來,這件事情似乎也不能完全怪朝鮮。

畢竟朝鮮原本是大明的藩屬國,在朝鮮麵對建奴威脅的時候,大明沒能及時伸出援手拯救朝鮮,這才導致朝鮮被建奴攻破。

因為以上種種原因,對於朝鮮這個地方,朱慈烺心中的感覺還是挺複雜的。

不過,在他未來製定的計劃裡,朝鮮最終也是要被收納進大明版圖的。

短暫思索了片刻之後,朱慈烺這才開口問道:

“人現在在哪裡?”

李若璉知道朱慈烺問的是那群從朝鮮來的人,趕忙說道:

“按照時間估算,明天便能來到京城了。”

朱慈烺點了點頭,隨後又說道:

“傳內閣幾位大臣來東宮覲見。”

“臣遵命!”

李若璉趕忙應下,最後轉身便匆匆離開了。

雖說如今改成了五日一朝,內閣大臣們不用每日上朝,但他們仍需每天在內閣處理政務,隻不過上班的時間晚了些而已。

所以旨意很快就傳達到了內閣。

沒過多久,內閣幾位大臣便乘坐軟轎來到了東宮。

眾人見到朱慈烺,剛準備躬身行禮,朱慈烺便直接打斷了他們。

“諸位都不是外人,就不用多禮了,馬寶,看座!”

緊接著,馬寶帶人搬了幾張凳子進來。

等到所有內閣大臣都坐下之後,朱慈烺二話不說,直接便將手中的這封密信遞給了他們。

“幾位,先看看這個再說,這是今日一早天津水師總兵曹友義送來的密信。”

眾人聽到這話,雖然心中有些好奇,但還是恭敬的將密信接著過來,然後輪流看了起來。

看完之後,眾人的神色都變得有些怪異。

內閣首輔薛國觀率先站起來拱手說道:

“太子殿下,臣以為這群朝鮮使臣肯定是來向大明求救的。”

“畢竟之前建奴在遼東吃了那麼大的虧,肯定會想辦法從朝鮮找補回來,估計現在朝鮮都被建奴給禍害得不成樣子了。”

一旁的範景文這時也站了起來,附和道:

“臣以為也是如此,不過臣倒是覺得不必搭理朝鮮,畢竟早在六年前,朝鮮就已經不再是大明的藩屬國了。”

“既如此,大明又何須理會朝鮮?”

張誌發聽到這話,卻有著不同的看法,隻見他站起來上前一步說道:

“臣覺得不應該如此,畢竟朝鮮當年也不是心甘情願歸附建奴的,隻是因為建奴勢力太過強大,這才被迫歸附。”

“而現在他們很明顯是想要重新歸附大明,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臣倒是覺得可以重新和朝鮮建立關係,這對大明以後針對建奴的戰爭也有一些幫助。”

可聽到這話,範景文卻再次開口反駁道:

“此言差矣,這件事情根本就沒有那麼簡單,如果真的答應朝鮮的請求,那麼接下來我們豈不是要派兵再次和建奴交戰?”

“要知道雙方不久之前才罷兵言和,如今建奴也是我大明的藩屬國。”

“這要是再和朝鮮扯上關係,肯定會帶來很多麻煩。”

“如今我大明首要目標應該是對付張獻忠和李自成,不應該把精力浪費在這種無關緊要的事情上。”

與此同時,一直沒開口說話的蔣德璟也是開口道:

“臣倒是比較認同範大人的話,對於眼前的大明而言,李自成、張獻忠才是最大的禍端,在解決掉他們之前,確實不宜再和建奴起衝突了。”

看著眼前的幾位內閣大臣們各執一詞,朱慈烺先是安靜的聽了一會兒。

片刻之後這才揮手示意他們安靜下來,然後緩緩說道:

“本宮覺得你們說的都很有道理,首先朝鮮確實是被迫臣服於建奴的,但是你們彆忘了,朝鮮確實也幫助建奴攻打了大明。”

“在之前的鬆錦之戰中,就有不少朝鮮將領參與其中。”

“所以諸位可以想象一下,若是這場戰爭大明沒有獲得勝利的話,朝鮮還會派人來嗎?恐怕他們早就和建奴混在一起,繼續與大明為敵了。”

眾人聽到這話皆是沉默不語,一個個開始陷入了沉思。

但緊接著,朱慈烺突然話鋒一轉繼續說道:

“不過張閣老說的也沒錯,朝鮮之所以會做出這些事情,也並非是出自於他們的本意,所以本宮倒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機會。”

“諸位應該都記得毛文龍吧?”

聽到毛文龍這個名字的時候,在場眾人的臉色瞬間變得有些古怪起來。

不隻是因為毛文龍當年被冤殺的事情,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毛文龍被殺的背後,其實也有一些文官在後麵推波助瀾。

不過當然,這些人在之前已經被清理的差不多了。

而朱慈烺也並不是想追究這件事情背後的真相,隻是接下來要說的事情和毛文龍有關罷了。

隻聽他繼續說道:

“諸位應該都知道,當年毛文龍之所以能牽製建奴,讓建奴不敢隨意進攻大明,靠的就是在建奴的後方紮根。”

“然後通過遊擊戰術頻繁襲擾後金後方,迫使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不得不分兵防守遼東沿海地區,間接減輕了大明在遼東的防禦壓力。”

“而且曆史已經證明這種戰略是完全有效的,最起碼在毛文龍還活著的時候,建奴從未舉傾國之力攻擊大明。”

“既然如此的話,那麼我們能不能也像毛文龍那樣,在建奴的後方,也就是朝鮮附近駐紮軍隊呢?”

“如此一來便可以確保建奴不敢肆意進攻大明了。”

“同樣的,也可以間接幫助朝鮮緩解一下壓力!”

內閣大臣們聽到這話,先是低頭思索了一下,突然就覺得這似乎真的是一個好主意。

畢竟當年毛文龍存在的戰略意義他們也都明白,知道這對於大明意味著什麼。

如果真要複刻當年毛文龍的策略,那這件事情似乎真的可行,說不定能為大明帶來新的戰略優勢。

最起碼在明年朝廷剿滅李自成的時候,可以確保建奴不敢進攻大明!

想到這裡,幾位內閣大臣紛紛拱手道:

“老臣以為此事可行!既能牽製建奴,又能拉攏朝鮮!”

“老臣也認為此事可行!”

就這樣,朱慈烺的這個提議毫無例外地通過了所有人的同意。

不過接下來,又有一個新的難題擺在了他們的麵前。

那就是到底要派多少兵去駐守朝鮮,又要派哪個將領去駐守朝鮮?

而且因為朝鮮地理位置特殊,大概隻能派水師去駐守,可如今朝廷能用的水師將領也隻有那麼幾位。

無非就是天津水師總兵曹友義、山東水師總兵黃蜚、福建總兵鄭芝龍。

至於其他水師總兵,他們手裡的水師沒有那麼多,實在是難當重任。

這也就是說,目前隻能從這三個人裡麵選一個了。

其中曹友義大概率是不行的,因為他負責天津港口這一片的區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輕易不能調動。

甚至之前鬆錦之戰的時候,朱慈烺都沒調動他,為的就是確保天津海域和京城的安全。

畢竟天津距離京城實在是太近了。

如此一來,那麼就隻能從黃蜚和鄭芝龍之間選一個了。

但話說回來,黃蜚其實也不合適,因為黃蜚目前在遼東一帶駐守,負責牽製建奴。

他一旦離開了,建奴有可能會重新占領這片區域。

而且因為他的存在,建奴也不得不在附近駐紮了兩萬兵馬,所以黃蜚如今也不能輕易調動。

這麼一看,似乎也就隻有福建總兵鄭芝龍合適了。

而且鄭芝龍可是朱慈烺的嶽父、崇禎的親家,也算是皇親國戚了。

有了這層關係,讓他去確實可以。

畢竟這次要去的地方遠離大明,自然是要派一個絕對心腹之人去的,要不是心腹的話,難免會互相猜疑,甚至導致後勤跟不上。

所以怎麼看似乎都是鄭芝龍最為合適了。

至於鄭芝龍原本是海盜出身的事情,早就已經沒人在意了。

雖然幾位內閣大臣心裡都已經有了最為合適的人選,但是他們都沒敢說出來。

因為他們不知道崇禎和朱慈烺到底是什麼意思。

萬一這父子倆有其他更為合適的人選呢?

就在這時,朱慈烺終於又開口了。

“既然你們都同意了,那麼等本宮把這件事情告訴父皇,待父皇同意之後,這件事就可以定下來了!”

“另外關於此次駐軍的將領人選,你們回去和兵部商議一下,然後上個折子,再由本宮呈報給父皇決定。”

“除此之外,因為我們目前還不清楚朝鮮那邊的具體狀況,所以具體的事情還是等朝鮮的使團到了大明再說。”

雖然這件事情朱慈烺完全可以一個人做主,不過在這些內閣大臣麵前,他還是得做做樣子的。

不然這未免也有點太僭越了。

而幾位內閣大臣聽到這話,趕忙也是拱手道:

“臣遵命。”

話說到這裡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朱慈烺隨即又道:

“行了,諸位請回吧。”

緊接著,幾位內閣大臣又對著朱慈烺行了一禮,這才轉身離開了。

看著眾人離去的身影,朱慈烺則是若有所思地摸了摸下巴。

他其實並不知道這些人到底會推舉誰去朝鮮擔任將領,但他心中其實也有合適的人選。

不過彆誤會,這個人既不是黃蜚也不是鄭芝龍,畢竟黃蜚本來就駐紮在建奴大後方,他要是去彆的地方,肯定會對戰略造成影響。

至於鄭芝龍也是不行的。

之前打建奴水師的時候可以用一下鄭芝龍,但打完之後鄭芝龍還是要回到福建一帶進行防守的。

一來是福建一帶走私嚴重,鄭芝龍的存在會有效抑製走私。

二來是因為時不時的就會有國外的一些船隊攻打大明,而鄭芝龍的存在可以震懾到這些人。

要知道在原本的曆史上,即便大明最後亡國了,但大明對外的海戰依舊從來沒有輸過,而這其中鄭芝龍的功勞可謂功不可沒。

不過話說回來,既然不是黃蜚、又不是鄭芝龍,那麼朱慈烺心裡的那個最合適的人選又會是誰呢?

這個人不是彆人,正是朱慈烺的大舅哥鄭成功!

雖然一開始的時候,朱慈烺把鄭成功留在了他的身邊,但他知道這不是長久之計,畢竟鄭成功在曆史上可是一個傑出的將領。

把這麼一個人才留在身邊當護衛的話,實在是太可惜了,朱慈烺遲早要讓他出去獨當一麵的。

並且之後朱慈烺也打算把大明水師交給他統領!

而現在,似乎就是最好的時機了。

不過在這之前,還有另外一個事情要處理一下。

想到這裡,朱慈烺直接衝著門口的馬寶喊道:

“馬寶,讓李若璉來見本宮。”

馬寶聽到這話,趕忙一溜煙的就跑了出去。

恰好李若璉猜到朱慈烺可能等會又有事要吩咐他,所以一直都在東宮們等者,因此馬寶剛跨出東宮,一眼看到了李若璉。

簡單的說了幾句話之後,李若璉便匆匆來到了朱慈烺麵前。

緊接著沒等李若璉行禮,朱慈烺就率先開口問道:

“本宮問你,毛文龍還有後人嗎?”

嗯?

聽到這話的瞬間,李若璉有些懵逼,很明顯他沒有想到朱慈烺會在這個時候提到毛文龍的後人。

而且一時間他還真的沒法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他也不知道啊!

想到這裡,李若璉隻能硬著頭皮說道:

“殿下恕罪,臣不知,不過臣可以馬上去調查此事。”

雖然沒有得到滿意的答案,但朱慈烺也並沒有生氣。

畢竟說到底,錦衣衛也隻是人,並非機器。

於是乎朱慈烺點了點頭。

“那就儘快去查吧,查完了之後即刻來報本宮。”

“遵命。”

李若璉趕忙一口答應下來,隨後便急匆匆地離開了。

雖然後世關於毛文龍是不是忠臣、或者該不該死這件事情有很多種說法,但最起碼朱慈烺結合當下的各種事件來看,毛文龍確實應該是一個忠臣,也不該死。

因為他的所作所為是有利於大明的。

並且在毛文龍死後,毛文龍的幾個兒子要麼入了太學、要麼繼續在各處軍中擔任將領。

他要真是一個叛國的逆賊的話,朝廷的大臣和崇禎怎麼可能會讓他的兒子入太學讀書以及在繼續在軍中擔任將領呢?

這樣的情況顯然是不合理的。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