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一幕的時候,不遠處的崇禎輕輕咳了幾聲,然後略帶責備地說道:
“皇後,你這是做什麼?太子這不是平安歸來了嗎?哭哭啼啼的像什麼樣子?”
周皇後聽到這話,這才意識到自己的失態,趕忙止住了哭聲,然後笑道:
“臣妾這不是高興的嗎?看到烺兒平安歸來,臣妾心裡實在是歡喜得緊。”
下一秒,她又看著朱慈烺,眼中滿是慈愛與欣慰。
“一個多月不見,烺兒又長高了。”
這話一點沒錯,或許是正處於發育期的原因,朱慈烺的個子不知不覺就拔高了。
眼下的他,身高已經快一米七了。
按照青春期的成長速度,估計還能再漲一些。
就在這時,崇禎突然也走了上來。
他站在朱慈烺麵前,目光中滿是讚許與肯定,然後緩緩開口說道:
“你這次乾的不錯,朕很欣慰,你果然沒有辜負朕對你的期望。”
朱慈烺聽到這話,臉上露出一絲淡淡的笑容,然後微微躬身道:
“多謝父皇誇獎,兒臣不過是儘了自己應儘的責任罷了,為大明效力,是兒臣的榮幸。”
緊接著,朱慈烺的幾個弟弟妹妹也都乖乖地走了上來,然後依次向朱慈烺行禮。
雖然同為皇子,但畢竟朱慈烺是太子,將來要繼承大統,所以按理來說他們其實也是臣子,需要向朱慈烺行禮。
麵對這些個弟弟妹妹,朱慈烺自然也是十分開心。
他看著他們那一張張稚嫩而又充滿朝氣的臉龐,心中滿是溫暖與關愛。
然後吩咐身旁的馬寶將一些從宣府得來的奇珍異寶分彆分給了他們。
這些東西或許沒那麼貴重,卻也都是京城見不到的玩意兒,引得弟弟妹妹們一陣歡呼雀躍。
看到這一幕的時候,崇禎皇帝和周皇後也是欣慰地笑了起來。
畢竟作為父母,哪一個不希望家庭和睦、兄弟姐妹之間能夠相互關愛、相互扶持呢?
他們看著眼前這溫馨而又和諧的場景,心中滿是滿足與幸福。
緊接著,朱慈烺又跟隨周皇後和崇禎皇帝簡單地吃了一頓便飯。
飯桌上,氣氛輕鬆而又融洽,大家一邊品嘗著美味的佳肴,一邊聊著家常。
吃完飯之後,朱慈烺這才起身告辭,準備返回東宮。
而自始至終,鄭小妹和琪琪格都沒有離開龍輦。
因為他們一路上都是小太監的打扮,回京之後一路上都有人跟著,也不敢隨意露麵。
而且當初他們跟著朱慈烺一起離開京城的時候,也沒有和崇禎以及周皇後打招呼,因此他們也不敢冒然出現,生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當然,這種事情崇禎和周皇後肯定也是知道的。
他們心裡明白,兒子長大了也是有‘需求’的,為人父母在這種事情上也不能強加乾涉,因此他們也就默認了這件事情。
回到了京城之後,龍輦朱慈烺自然是不能再堂而皇之地坐了。
畢竟嚴格來講,這龍輦本就是之前崇禎‘借’給他的,而且用途是禦駕親征。
如今已然回到了京城,這龍輦自然也該物歸原主,歸還給崇禎了。
不然,若是被那些彆有用心之人瞧見了,指不定會傳出什麼風言風語。
於是乎,當朱慈烺來到龍輦旁的時候,並沒有像以往那般徑直上去,而是站在一旁,對著龍輦裡麵喊道:
“行了,你們都出來吧。”
不多時,就瞧見兩個腦袋小心翼翼地從龍輦裡探了出來,正是琪琪格和鄭小妹。
此時此刻,她們二人還穿著小太監的服飾,那模樣看起來頗為滑稽。
緊接著,她們這才從龍輦上緩緩走了下來。
鄭小妹微微低著頭,臉上帶著一絲尷尬的神情,輕聲說道:
“殿下,你說臣妾要不要現在去拜見一下父皇和母後啊?”
朱慈烺聽了這話,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說道:
“不用了,等到明日換身衣服再來拜見吧,現在你這副模樣見父皇和母後,也不太合適。”
鄭小妹覺得朱慈烺說得在理,畢竟自己現在這副打扮,確實不太適合去見崇禎和周皇後。
一旁的琪琪格倒是沒什麼太大的反應,她本就不是漢人,自然也不用遵守那些繁瑣的規矩去拜見崇禎和周皇後。
緊接著,就瞧見馬寶一陣小跑溜了過來,身後還跟著一乘轎子。
馬寶跑到朱慈烺跟前,臉上堆滿了殷切的笑容道:
“太子爺,上轎吧。”
朱慈烺點了點頭,隨後再次和鄭小妹以及琪琪格坐上了轎子。
隨後轎子晃晃悠悠地朝著東宮的方向駛去。
一路上,朱慈烺靠在轎子裡,心裡還在想著這一路上的種種事情。
一個多月不在京城,不用想也知道,這京城內肯定發生了不少事情。
朝堂之上,各種勢力暗流湧動,民間百姓的生活也有了不少變化。
但朱慈烺剛剛經曆了五日的長途跋涉,即便是坐著轎子身體也有些疲憊不堪,實在是沒心情去處理這些事兒了。
回到東宮之後,朱慈烺美美地洗漱了一番,洗漱完畢,他隻覺得渾身都輕鬆了不少。
或許是太過疲憊,又或許是這一路的奔波讓他實在是耗儘了精力,連晚飯都沒來得及吃,朱慈烺便沉沉地睡了過去。
宮人們知道朱慈烺這一路長途跋涉,正是困乏的時候,因此也不敢叫醒他,便任由他睡了過去。
不得不說,這一覺朱慈烺睡得極為舒服,約莫睡了五六個時辰。
換算下來的話,也就是十多個小時。
在這十多個小時裡,他仿佛置身於一個寧靜的世界,所有的煩惱和疲憊都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第二天一大早,陽光透過窗戶的縫隙灑在房間裡,給整個房間都披上了一層金色的光輝。
朱慈烺正坐在餐桌前吃著早飯,就看到馬寶帶著兩個小太監抱著一堆奏折走了進來。
馬寶一邊吃力地走著,一邊嘴裡還念叨著:
“太子爺,這是內閣差人送來的奏疏,說是請您過目一下。”
可能是走得太急,一不小心,一封奏疏從他的懷裡掉了出來。
馬寶趕忙停下腳步,伸手去撿不小心掉落在地上的奏疏,那模樣看起來有些手忙腳亂。
朱慈烺看到這一幕,隻覺得有些好笑,但還是輕輕點了點頭說道:
“放到書房,本宮馬上就來。”
馬寶點了點頭,接下來便抱著奏折帶著那兩個小太監離開了。
其實朱慈烺心裡清楚得很,這些奏疏壓根就沒有看的必要。
畢竟內閣處理政務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他們經驗豐富,對朝堂上的事情也了如指掌,這些政務他們肯定能夠處理好。
自己就算再看一遍,也挑不出什麼毛病來。
而內閣之所以這麼做,無非隻是走個過場,想讓朱慈烺再過目一下,顯示一下對太子的尊重罷了。
隨即,朱慈烺簡單地吃過早飯之後,便來到了書房。
書房裡燃著幾盆炭火,將整個書房烘托得暖洋洋的,讓人感覺十分愜意。
此時的書案上早已滿滿擺滿了奏折,像一座小山似的。
朱慈烺隨意地在椅子上坐下,然後伸手拿起一封奏疏,漫不經心地看了起來。
果然,和他預想的一樣,這份奏疏處理得很好,條理清晰,措施得當,沒什麼問題。
接著,他又拿起一封,還是沒什麼問題。
就這樣,一封接著一封,朱慈烺看得有些昏昏欲睡。
直到拿到第九封的時候,朱慈烺的表情這才有了些許變化。
不過彆誤會,並不是因為這份奏疏有什麼問題,而是因為這份奏疏是關於京城之內修建水泥路的事情,並且是由工部和戶部聯合呈奏的。
朱慈烺對於這件事情還是比較上心的,因為修建水泥路對於京城的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水泥路平坦寬闊,不僅方便百姓出行,還能促進商業貿易的發展,對國家的經濟和民生都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因此他立刻打起了精神,仔細地查看了起來。
根據工部和戶部的統計,這次總修建的道路超過了一千二百裡,也就是六百公裡以上。
這其中包括大大小小的街道,從繁華的主乾道到狹窄的小巷胡同,幾乎涵蓋了京城的每一個角落。
而最終的全部花費,居然達到了一千八百萬兩!
一千八百萬兩!
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朱慈烺頓時露出了一絲驚訝的神情。
他的眼睛微微睜大,臉上寫滿了難以置信。
雖然他也知道修路很花錢,畢竟要采購大量的材料,還要雇傭大量的工人,但他怎麼也沒有想到居然會這麼花錢。
一千八百萬兩啊!
要知道之前國家一年的總稅收也沒這麼多!
合著整個大明朝廷一年不吃不喝就修個路,而且隻修了京城一地的路?這是不是有點太誇張了?
難道有人貪汙?
心中驚愕之下,朱慈烺繼續仔細地查看了起來,想找到其中的貓膩。
但很快他就沒話說了,因為這份折子列得很詳細,詳細得讓人挑不出一點毛病。
其中包括了需要的各種材料,比如黃土以及碎石,這些是用來填充道路,增加道路的堅固性的。
除此之外就是水泥了,另外還有人工費用以及其他各種消耗。
從招募工人到發放工錢,每一項都記錄得清清楚楚,甚至還有征收房屋的補貼銀兩。
總而言之,各項數據都對得上,讓人無可挑剔。
看完這些內容之後,朱慈烺就沉默了,因為這一千八百萬兩的銀子確實是花的實實在在的,每一分錢都有它的去處。
但他還是有些意外,總覺得這花的也太多了。
算下來的話,修一公裡的水泥路差不多居然要花費三萬兩銀子。
這要是想要在整個大明境內修建水泥路的話,這得花費多少銀子啊?
那簡直就是一個天文數字,想想都讓人頭疼。
想到這裡,朱慈烺一臉痛苦地捏了捏眉心,隻覺得腦袋一陣發脹。
然後,他看向站在一旁的馬寶。
沒等朱慈烺開口,馬寶就察覺朱慈烺這是有事兒要吩咐,然後像個聽話的小跟班似的屁顛屁顛地走了進來。
朱慈烺直接說道:
“去把戶部尚書倪元璐和工部尚書周士樸請過來。”
馬寶聽到這話,趕忙點頭哈腰地說道:
“奴婢這就去。”
隨後,便迅速離開了。
朱慈烺的視線再次落在了手中的這封奏疏上。
雖然修路的事情從這份奏疏來看沒什麼問題,各項數據都很清晰,處理得也很合理。
但朱慈烺總覺得接下來還是要跟他們商量一下之後的事情。畢竟按照之前製定的計劃,接下來要修建三條路。
分彆是京城到宣府的、京城到天津的以及京城到遼東的。
把這三條路加起來,總路程超過了一千公裡,換算下來的話就是兩千多裡。
這要是按照這個方式修起來的話,那麼估計最起碼也要花費三千萬兩以上。
哪怕經過稅收改革之後朝廷每年可以收入七千萬兩銀子左右,但朱慈烺還是覺得這個數字太誇張了。
三千萬兩,這可不是一筆小數目啊,這幾乎占到了朝廷年收入的一半。
要是都拿去修路了,那朝廷的其他開支怎麼辦?
軍隊的糧餉、官員的俸祿、百姓的救濟,這些可都是需要銀子的地方啊。
朱慈烺越想越覺得頭疼,隻覺得這修路的事情遠比他想象的要複雜得多。
沒過多久,戶部尚書倪元璐和工部尚書周士樸便腳步匆匆地趕了進來。
兩人剛一進屋,瞧見朱慈烺正端坐在那兒,剛要依照規矩參拜,朱慈烺就趕忙擺了擺手,然後語氣隨和地說道:
“兩位大人不用多禮,都坐下說話。”
接著,馬寶手腳麻利,很快就將凳子搬了過來,穩穩地放在了倪元璐和周士樸身後。
等到二人緩緩坐下之後,朱慈烺手這才晃了晃那份關於修路花費的折子,然後開口說道:
“怎麼這次修路花了這麼多錢?”
倪元璐本就是個聰明人,他早就猜到了朱慈烺此次召見他們,定然是因為這修路花費的事情,因此再來的路上他早就做好了應對的說辭。
此時聽到朱慈烺發問,他趕忙站起身來,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禮,然後說道:
“啟稟太子殿下,這筆錢戶部都有詳細的備份,每一筆開支都有跡可循,臣可以以性命擔保,絕對沒有任何人貪汙一文錢。”
“從采購材料的賬目,到發放工匠工錢的記錄,每一項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旁的周士樸聽到倪元璐這話,也趕忙跟著站起身來說道:
“太子殿下,臣也可以保證,這次修路的事情,是工部和戶部相互監督著進行的。”
“從修路工程的規劃,到施工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專人盯著,沒有任何人敢在這上麵動手腳,貪墨錢財。”
朱慈烺聽到他們這話,趕忙又擺了擺手,示意他們坐下,然後接著說道:
“你們誤會本宮的意思了,本宮不是說這賬目不對,隻是覺得這賬目上花的錢實在是有點太多了。”
“你們想想,來年我們還要修建其他的路,可要是每次修路都花費這麼多銀子,那財政上未免會有太大的壓力了。”
“朝廷要運轉,要做的事情還多著呢,到處都需要銀子,這修路的花費要是降不下來,後續可就難辦了。”
倪元璐聽到這話,隻覺得一陣無奈。
說實話,當這個最終核算的數字出來的時候,他當時簡直被嚇得半死。
他雖然知道修路會花錢,可怎麼也沒想到會花這麼多錢。
一千八百萬兩銀子啊!
都比得上往年朝廷一年的稅收了,而且就隻修了京城的路!
這實在是太奢侈了!
當然,他心裡也明白修路是好事,修路之後,整個京城的風貌煥然一新,街道變得平坦寬闊,百姓出行也方便了許多,商業活動也更加繁榮了。
就是這燒錢的速度也太快了,實在是讓他有些承受不住。
就在這時,一旁的周士樸突然開口說道:
“啟稟太子殿下,戶部和工部已經經過各方麵的調查和研究,在成本方麵實在是無法再壓縮了。”
“這一千八百萬兩已經是最低的價錢了,從材料的采購,到工匠的雇傭,再到各種運輸費用,我們都已經精打細算過了,實在是找不到可以節省的地方了。”
好吧!
朱慈烺聽到這話,無奈地歎了口氣。
看來壓縮成本這條路是走不通了。
不過想想其實也很合理,畢竟後世修路的時候會借助各種各樣的大型工具,像挖掘機、壓路機之類的,這些工具大大提高了修路的效率,所以成本方麵也有所壓縮。
而且各種各樣的材料也是現代化工業生產的,產量高、成本低。
可現在哪裡比得上後世啊,這個時候所有的東西都是純人工生產的。
就拿所需要的砂土碎石來說吧,這些可都是工匠一錘子一錘子在山裡鑿出來的,然後再用人力、馬車、牛車,千裡迢迢地運到京城來的。
從這裡來說,成本確實沒什麼好壓縮的。
要是再壓縮的話,估計隻能從工匠的工錢還有夥食上麵壓縮了。
這工匠們辛辛苦苦乾活,本來就賺不了多少錢,要是再克扣他們的工錢和夥食,那可就太不人道了,這可是朱慈烺萬萬不想看到的。
想到這裡,朱慈烺隻能無奈地說道:
“這也倒是,本宮確實是失算了,既如此,壓縮成本的事情以後便不再提了。”
“我們先來商議一下明年開春之後修路的事情吧。”
倪元璐聽到這話頓時嚇了一跳,趕忙滿臉擔憂地問道:
“敢問太子殿下,明年這路還要修嗎?”
“當然。”
朱慈烺毫不猶豫地點頭說道。
“按照之前的計劃,明年主要修建三條路,一條是京城通往天津的,一條是通往宣府的,另外一條是直接通往遼東的。”
“這三條路對於我們大明來說至關重要,明年無論如何都要修建成功。”
“京城通往天津的路,可以加強兩地之間的經濟聯係和文化交流,更重要的是方便海陸的運輸。”
“通往宣府的路,對於邊防安全有著重要意義。”
“而通往遼東的路,更是能促進遼東地區的發展,鞏固大明在那裡的統治,日後就算遼東再起戰事,也方便調遣大軍。”
倪元璐和周士樸聽到這話,兩人瞬間麵麵相覷,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他們也知道修路的好處,也不是不想繼續修路,實在是修路太花錢了。
沒錯,戶部現在是有銀子,但是也經不住這麼折騰啊!
畢竟每一筆銀子都有它的用途,要是都拿去修路了,其他方麵可就顧不上了。
想到這裡,倪元璐隻能硬著頭皮說道:
“太子殿下,依臣的估算,這三條路要是修建的話,所需花費甚至有可能超過四千萬兩。”
嗯?
朱慈烺聽到這話,有些納悶地皺起了眉頭。
因為倪元璐給出的數字比他自己算出的數字還多出了一千萬兩。
要知道他可是按照京城現有的修路規模來算的,並且還給了適當的餘量。
而且這些官道附近一般也沒有百姓居住,也不用給拆遷費,按理來說應該還會少一些,怎麼還會多出一千萬兩銀子?
想到這裡,朱慈烺直接問道:
“四千萬兩?怎麼會這麼多?這三條路的全部路程加起來也不過兩千裡而已,按照京城修路的成本來算,也不至於花這麼多錢啊。”
倪元璐聽到這話,趕忙解釋道:
“太子殿下,這是因為官道和京城的道路有所不同,官道的寬度一般在二十三米左右,這是有嚴格規定的。”
“即便一些地方因為山川河流所阻,寬度也在七八米。”
“所以這些地方的修建所耗費的材料和人力物力與京城的不一樣,耗費的隻會更多。”
“而且官道要承受更大的重量和更多的車流量,所以對材料的質量要求更高,采購的價格也就更貴。”
“在施工過程中,因為官道寬度大,需要更多的工匠同時作業,這人工費用也就增加了不少。”
“還有就是水泥的問題,想要修建這般長的水泥路,光是依靠從京城運輸可不行,還需要在沿途重新建立水泥廠,以保證供應,這也是一筆極大的開支!”
聽了這話,朱慈烺這才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他差點都忘了大明的官道規定是二十三米,這個寬度可比京城的道路寬度高多了。
因此自然也不能用京城的成本來核算了,也就是說需要的銀子比自己想象中的還要多。
而這四千萬兩也不是最終的花費,有可能還會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