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件事情一直從上午商議到了下午,幾位大臣們因為一些事情爭得麵紅耳赤,各抒己見,但最終還是確定了下來。
當然,中午這頓飯是崇禎管的。
事情商量完畢之後,幾位大臣們便紛紛下去開始忙活了。
他們知道時間不等人,這件事情必須儘快運作起來。
不過這次戶部的壓力一下子就上來了。
因為這次不止是要向陝西運送糧食,還要往四川運送糧食,這其中的壓力可想而知。
不過壓力再大也是要去做的!
沒過多久,朱慈烺也離開了皇宮。
接下來的事情,已然無需他這位大明太子再費心勞神。
因為大明這個龐大而精密的國家機器自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運作機製,會按照原有的的程序與規矩,有條不紊地處理這件事情。
與此同時,畫麵轉向遼東。
這一天對於洪承疇來說,依舊是一個平凡而忙碌的日子。
然而一封來自京城的禮部詔令,卻悄然來到了遼東,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一顆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
而這封詔令所傳達的事情,正是關於崇禎準備過壽的喜訊。
至於為何用了將近二十天左右的時間才到達了遼東,實在是因為這段時間以來遼東地區大雪紛飛,連綿不絕地下了十來天。
那厚厚的積雪將道路掩埋得嚴嚴實實,送信的官兵行走起來極為困難,因此這封詔令才在這個時候姍姍來遲。
不過由於這並非是聖旨,所以當詔令抵達遼東之後,洪承疇並沒有第一時間得到消息,而是依舊沉浸在繁忙的公務之中,處理著各種瑣碎而重要的事務。
直到忙完了手頭的工作,他才從下屬的口中得知了這個消息。
“你說什麼?禮部發來的詔令?”
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洪承疇不禁微微一愣,臉上浮現出一抹懵逼的神色。
因為他實在想不明白,禮部在這個時候突然發什麼詔令?
帶著滿心的疑惑,洪承疇這才看向了下屬手中那精美的盒子,盒子打開之後,便出現了兩封詔令,一封是寫給洪承疇的,一封居然是寫給皇太極的。
洪承疇沒有猶豫,直接拿起了寫給自己的那封詔令。
打開一看,他的臉色瞬間就變了。
因為這詔令上麵所說的竟然是崇禎過壽的事情,所以禮部按照規矩提前來通知一下遼東這邊的文臣武將,讓他們提前寫好賀表、備好賀禮,以便在皇帝壽誕之時獻上。
說實話,這個消息確實讓洪承疇感到有些驚訝。
畢竟眾所周知,如今這位崇禎皇帝自從登基之後生活便極為儉樸,從來也不為自己過壽。
他總是將更多的心思放在國家大事上,認為過壽這種事情過於鋪張浪費,與他的治國理念不符。
因此以往他的生日往往都是和新年一起過了,百官們有時候也不用刻意寫什麼賀表,隻是簡單地表示一下祝賀便罷了。
特彆是遼東這種偏遠地區的文臣武將,已經有十來年沒有寫過賀表、送過賀禮了。
然而這次卻不同以往,禮部的詔令竟然都送到了遼東,看來這位皇帝是真的想過一次大壽啊!
洪承疇心中暗自思量著,如今國家確實有了起色,與以往大不相同了,首先改革了稅收、每年都有五六千萬兩銀子的收入,基本上是不會再缺錢了。
而且對外打了好幾次戰爭,甚至還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建奴,讓大明的國威得以重振。
如此種種,皇帝確實應該過一次大壽,然後向世人炫耀一下大明如今的國力,讓天下人都知道大明的強盛與繁榮。
這樣想著,洪承疇接著看了下去。
但隨後,他又忍不住笑了起來。
因為這份詔令上麵還說了,讓他派人去和建奴那邊打個招呼,讓建奴那邊也派個使者來大明向皇帝賀壽。
畢竟,建奴在之前就已經成為了大明的藩屬國,每年都要向大明進貢大量的財物和珍寶,以表示對大明的臣服與敬畏。
如今,宗主國的皇帝要過壽,他們作為附屬國,自然也得表示一下。
而另外的一封詔令,就是給皇太極的!
看到這裡,洪承疇笑得更開心了。
因為最近一段時間,他也是聽說了不少關於皇太極的消息。
據說皇太極的身體狀況越來越不好了,經常動不動就吐血,生死隻在朝夕之間,隻是不知道他到底還能撐多久。
要是他剛好死在崇禎壽誕前的話,那也算是給崇禎的一份大禮了。
洪承疇心中暗自調侃著,臉上浮現出一抹玩味的笑容。
或許在原本的曆史上,洪承疇最終成為了一個‘漢奸’,但是現在,洪承疇隻是大明的‘忠臣’!
所以他滿心想的,隻是皇太極最好能死在崇禎的壽誕之前。
不過當然,這種事情誰又能說得準呢?
就在洪承疇心有所想之時,門外突然傳來一陣聲音。
“大人,祖總兵求見。”
洪承疇聽到這話,隨即便笑著說道:
“來得正好,本官正要去找他呢,快快讓他進來。”
傳信之人人趕忙應道:
“遵命。”
不多時,一個身穿甲胄的武將便大步走了進來。
來人不是彆人,正是祖大壽!
隻見他身材魁梧,麵容剛毅,身上散發著一股不怒自威的氣勢。
看到祖大壽進來,洪承疇趕忙招呼道:
“複宇(祖大壽字複宇)來了,一路辛苦,先坐下先喝杯茶。”
緊接著,沒等祖大壽開口說話,便有仆人送上了一杯熱氣騰騰的茶。
祖大壽也不客氣,接過茶杯,仰頭便喝了兩口。
那滾燙的茶水順著他的喉嚨流下,瞬間讓他覺得身上暖洋洋的。
如今的遼東雖然天寒地凍,滴水成冰,但這事兒肯定影響不了祖大壽。
畢竟他如今也是遼東最大的武官了,位高權重,要什麼沒有?
單單是他身上穿的各種衣物,便是由極為珍貴的虎皮以及各種珍貴的皮毛製成的,價值不菲,且保暖性能極佳。
穿上它們,寒冷根本無法侵入分毫。
當然,洪承疇這邊其實也差不多,畢竟祖大壽有了好東西也不可能會忘了洪承疇這個頂頭上司。
喝過茶之後,祖大壽直接說道:
“大人,末將今日來找您,是有件要事要跟您說一下。”
洪承疇聽到這話,也不著急說詔令的事兒了,而是問道:
“何事?但說無妨。”
祖大壽的神色這才變得頗為嚴重,他深吸一口氣,然後緩緩說道:
“就在昨日,鬆山城的軍火庫突然起了一場大火,雖然發現及時,軍中的將士們也迅速組織撲救,及時將火勢撲滅了,但還是死了兩個人。”
洪承疇聽到這話,頓時就察覺到事情不簡單。
要知道,軍火庫向來都是重中之重,裡麵存放著大量的火藥、燧發槍等重要物資,一旦發生爆炸或者火災,後果將不堪設想。
因此,軍火庫的安全防範工作一直都非常嚴密,有專人負責看守,還有嚴格的規章製度,怎麼會無緣無故起火呢?
下一秒,洪承疇似乎想到了什麼,然後沉聲問道:
“是不是建奴那邊派人乾的?有沒有丟什麼東西?”
他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憤怒和警惕,仿佛已經認定了這場火災就是建奴所為。
而且不用想也知道,建奴的目的應該是為了軍火庫裡麵的燧發槍。
畢竟之前在鬆錦之戰的時候,燧發槍可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射程遠、精度高、威力大,讓明軍在戰場上占據了極大的優勢,建奴早已眼紅了,一直想要得到這種先進的武器,以提升自己的戰鬥力。
但是明軍這邊對於燧發槍的看管極為嚴密。
平常除了訓練之外,基本上都會統一安放在各個城池的庫房裡,任何人都不得靠近。
就算建奴想要下手,也沒辦法。
不過這並不妨礙他們一直都有小動作,基本上每隔一段時間,各個城中就會抓住幾名建奴的細作,而他們的目的基本上都是為了燧發槍來的。
當然,這些人的下場都會很慘,不是被嚴刑拷打致死,就是被公開處決以儆效尤。
但架不住燧發槍的誘惑實在是太大了,所以建奴還是會源源不斷地派人來盜取燧發槍,企圖碰碰運氣。
然而聽到這話的時候,祖大壽的神色卻有些怪異。
他猶豫了一下,然後說道:
“不好說,一來是這場火災看起來就像是一場正常的火災,起因是兩個看守庫房的官兵喝了點酒,然後架不住寒冷在門口烤火的時候不注意引發了火災。”
“結果導致了這場悲劇的發生,其次就是這庫房裡的燧發槍以及各種火器都沒有少,隻是有兩把被燒毀了。”
“而且末將派人查過,當天晚上並沒有任何可疑之處,沒有發現建奴細作的身影。”
洪承疇聽到這話,這才鬆了口氣。
因為如果真像祖大壽說的那樣的話,那麼這場火災確實隻是一場尋常的火災,與建奴並無關係。
而且在冬天的時候發生火災其實也不是什麼少見的事情。
畢竟,遼東這個地方實在是太冷了。
毫不誇張地說,一碗開水潑出去,立馬就會凍成冰。
那刺骨的寒冷,仿佛能夠穿透人的骨髓,讓人忍不住瑟瑟發抖。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一到冬天,無論是百姓的家中,還是軍中的營帳,都會點燃火爐或者火盆,以抵禦那肆虐的寒冷。
也就是之前按照工部的指點,然後他們在附近挖出了一座巨大的煤礦。
那煤礦就像是一座天然的寶藏,源源不斷地為駐守遼東的將士和百姓提供煤炭。
有了這些煤炭,將士們才能夠在這個寒冷的冬天裡堅守崗位,保衛著大明的邊疆。
要不然,今年也不知道該凍死多少人了。
言歸正傳,想明白了這點之後,洪承疇那緊鎖的眉頭漸漸舒展開來,神色也變得輕鬆自在。
然後他直接說道:
“既然沒有丟東西,那麼這件事情看來隻是一個意外。”
“你回去之後你記得多加督促,儘量減少此類事情的發生就行了。”
祖大壽聽到這話,也是重重地點了點頭。
“大人放心,末將回去之後一定會通告下去,讓所有將士做好防火工作,確保此類意外不再發生。”
正事談完之後,洪承疇這才想起了詔令的事,隻見他嘴角先是露出了一抹意味深長的笑容,然後將之前的那道詔令遞給了祖大壽。
“看看這個,剛從京城發過來的。”
聽到是京城發來的詔令,祖大壽整個人頓時虎軀一震,他的眼神中閃過一絲莫名的緊張,然後這才小心翼翼地接過詔令。
他還以為上麵說的又是什麼軍政要事,畢竟在這風雲變幻的遼東戰場,軍政之事向來都是重中之重,牽一發而動全身。
但打開之後掃了幾眼,祖大壽很快就鬆了口氣。
因為這上麵說的不是什麼軍政要事,而是關於皇帝要過壽的事情,這讓祖大壽原本緊繃的神經也漸漸放鬆了下來。
看完之後,祖大壽有些好奇地看向洪承疇說道:
“咱們這位陛下不是一直以節儉著稱,從來也不過壽嗎?怎麼如今要這般過壽了?”
在祖大壽的印象中,崇禎向來都是勤儉節約,一心撲在國家大事上,對於個人的享樂和虛榮向來是不屑一顧的。
因此對於這道詔令他真的是很好奇。
要不是洪承疇說這道詔令是從京城發來的,他會認為這是假的。
洪承疇聽到這話之後則是笑著說道:
“依我看,這應該不是陛下的主意,以陛下的性格,就算是國家再有錢,他也不會如此浪費,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這必然就是太子殿下的意思了。”
“太子殿下聰慧過人,心懷天下,他應該是覺得國家如今日漸興盛,再加上今年又打了好幾次勝仗,所以想著為陛下過一次壽。”
“以此來彰顯大明的國力,讓天下人都知道,如今的大明已經不是以前的大明了。”
祖大壽聽他這麼說,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他雖然隻是一個武將,但其中的道理還是能明白的。
隨後笑著說道:
“這麼看來,最近一段時間末將也得想想該送陛下什麼壽禮了。”
要知道送壽禮可是個大學問,既不能太過寒酸,讓人笑話,又不能太過奢華,引起不必要的麻煩。
洪承疇則是忙道:
“這壽禮你不要送得太貴重了,以免讓人詬病。”
祖大壽聽到這話,卻是毫不在意地笑了笑,然後說道:
“說是這麼說,但咱們做臣子的,怎麼能不送點好東西?要是真送個幾兩銀子的玩意兒,豈不讓人笑話?”
“不過大人放心,末將心裡有數!”
洪承疇聽到這話,也就不好再說些什麼了。
在明朝,皇帝過壽的時候,一般都是文臣送賀表,武將送賀禮,這已經是不成文的規矩了。
而且送的禮物隻要不是太離譜,也沒有人會把它往貪汙上麵扯。
畢竟在這喜慶的日子裡,大家都圖個吉利和開心,沒人會找不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