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大唐協律郎 > 唐代科舉軼事幾則

唐代科舉軼事幾則(1 / 1)

推荐阅读:

為免有的書友感覺書中描寫的科舉內容過於荒誕、不真實,挑選幾則唐宋科舉軼事稍作分享,也對當時的科舉規定與習俗進行一個簡單的描述。

《太平廣記》有“梅權衡”條:

唐梅權衡,吳人也。入試不持書策,人皆謂奇才。及府題出《青玉案賦》,以油然易直子諒之心為韻,場中競講論如何押諒字。

權衡於庭樹下,以短棰畫地起草。日晡,權衡詩賦成。

張季遐前趨,請權衡所納賦押諒字,以為師模。權衡乃大言曰:“押字須商量,爭應進士舉?”

季遐且謙以薄劣,乃率數十人請益。權衡曰:“此韻難押,諸公且廳上坐,聽某押處解否”。

遂朗吟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惚兮恍兮,其中有諒;犬蹲其傍,鴟拂其上。”權衡又講:“青玉案者,是食案,所以言犬蹲其傍,鴟佛其上也。”眾大笑。

故事雖然是一個笑話,但也體現出唐代科舉的一些情況,比如考生互相請教如何押韻,乃至於數十人聚在一起討論,又因被請教者太荒唐而哄堂大笑。由此可見唐代科舉考場內氣氛也是挺活潑的。

同樣是《太平廣記》記載:唐代閻濟美科舉初試通過,其好友盧景莊向他表示祝賀,說“那天同你臨桌考試,考題《蠟日祈天宗賦》,看見你用孔子對衛賜的典故,衛賜就是子貢。你把衛賜寫了衛駟,我很替你擔憂。”

閻濟美想了半天,確實如此,很惶惑。貼出榜來,總算中了。閻濟美跟考第一的一起拜見考官。

考官說:“你們考試的日子,天又冷,要求的又急。所做雜文,或許不合定法(格式)。如果把你們的文章送到長安呈給宰相,怕不合適。請你們去買好紙,重新給你們蓋印,按著定法(格式)抄好,把舊卷子抽回去。”

舉子們非常高興。

閻濟美把原卷拿來,錯訛的“駟”字上麵有很大一個朱紅筆點。

考場中可以互看答卷,並且如果考官對哪一個考生比較欣賞的話,還會給予額外的關照,讓其有機會改正答卷時的錯誤。

又唐代《尚書故實》有:郭承嘏嘗寶惜書法一卷,每攜隨兵。初應舉,就雜文試,寫畢夜色猶早,以紙緘裹置於篋中,及納所寶書帖。

卻歸鋪,於燭籠下取書帖觀覽,則程試宛在篋中。匆遽驚嗟,計無所出。

來往於棘圍門外,見一老吏,詢其事,具以實告。

吏曰:“某能換之,然某家貧,居興道裡,倘換得,願以錢三萬見酬。”公悅而許之。

逡巡,齎程試往而易書帖出,授公,公愧謝而退。明日歸親仁裡,自以錢送諸興道。款關久之,吏有家人出,公以姓氏質之,對曰:“主父死三日,方貧,未辦周身之具。”

公驚歎久之,方知棘圍所見乃鬼也。遂以錢贈其家而去。

這故事講的是應試舉子喜愛一法帖,乃至於隨身攜帶到考場裡,考完後拿出來把玩,結果把書法帖當作試卷交上去了,自己的試卷帶出來了,正好遇到一個鬼魂幫忙換出來。

故事雖然荒誕不經,但其中的內容也有可借鑒。

下邊是宋代的一個故事:王君辰榜,是時,歐公為省元。

有李郎中,忘其名,是年赴試南宮。將返省試,忽患疫,氣昏憤。同試相迫,勉扶疾以入。既而疾作,憑案上困睡,殆不知人。

已過午,忽有人掖下觸之,李驚覺,乃鄰座也。

問所以不下筆之由,李具言其病,其人曰:“科場難得,已至此,切勉強。”再三言之。

李試下筆,頗能運思。鄰座者乃見李能屬文,甚喜,因儘說賦中所當用事,及將己卷子拽過鋪在李案子上,雲:“某乃國學解元歐陽修,請公拆拽回互儘用之,不妨。”

李見開懷若此,頓覺成篇,至於詩亦然。是日程試,半是歐卷,半是歐詩。李大感激,遂覺病去。論、策二場亦複如此。榜出,歐公作魁,李亦上列,遂俱中第雲。

這講的是歐陽修應舉的時候,鄰座生病不能為文,歐陽修鼓勵其人,為其講解行文典故,更甚至將自己的卷子鋪在對方書案上由其閱讀借鑒。

這是考生的故事,接下來再講一個考官的故事。

唐沈詢知貢舉,還未放榜,其母對他說:“近日崔、李二侍郎皆與宗盟及第,汝於諸葉中放誰耶?”

沈詢回答說:“莫如沈先、沈擢。”其母說:“二子早有聲價,科名不必在汝。沈儋孤寒,鮮有知者。”

沈詢不敢違拗其母之意,於是放沈儋及第。

這是作為考官,公然選拔同族子弟及第的一個例子。

跟這個沈詢還有聯係的那就是唐代著名的科場浪子溫庭筠了,溫庭筠號稱溫八叉,言其才思敏捷,一叉手便成一韻,八叉手即能完篇。

溫庭筠每入試,押官韻作賦,凡八叉手而八韻成,多為鄰鋪假手,號曰救數人也。

山北沈侍郎(詢)主文年,特召溫飛卿於簾前試之,為飛卿愛救人故也。適屬翌日飛卿不樂,其日晚請開門先出,仍獻啟千餘字。或曰潛救八人矣。

另外,唐宋時期由於科舉考題範圍比較廣泛,有的考生不知題意、或者不知典故出處,還可以向考官進行詢問,這被稱之為“上請”。

宋朝,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親自考試進士,出《卮言日出賦》為題,孫何等考生不知道出自何處,就都去求皇帝指示,太宗告訴了他們大意。

唐代科舉仍在發展期,故而在製度上還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而且當時的科舉在整個典選機製當中也並不屬於最重要的選才儀式,所以朝廷對此重視程度並不高。

盛唐國子監祭酒楊瑒便奏道:以流外及諸色仕者歲二千,過明經、進士十倍。

唐代流外及諸色入仕每年有兩千多人,而進士、明經每年取士不過一兩百人,具體在進士科中,每年不過一二十人而已,遠稱不上是主流的仕進途徑。而且即便科舉及第,大部分也不能直接解褐任官,還要經曆長達數年的守選。

在科舉常科之外,唐代還有吏部所主持的銓選、吏部科目選,皇帝下詔特旨舉行的製科考試,這些才是更加重要的選士典禮。

比如書中所寫到的苗晉卿,其人在天寶年間曾經擔任吏部侍郎而主持銓選。

天寶二年,禦史中丞張倚的兒子張奭到吏部候選。吏部侍郎苗晉卿與宋遙因張倚正受玄宗寵信,欲攀附於他,便在錄取的六十四名官員中將張奭列為第一。

時人都知張奭從不讀書,因此群議沸騰。前薊縣縣令蘇孝韞告知安祿山,安祿山則趁覲見之時奏與唐玄宗。

唐玄宗親自在花萼樓測試,錄取官員能通過考核者隻有十之一二,張奭則直接交白卷。唐玄宗大怒,將苗晉卿、宋遙、張倚一同貶官。苗晉卿被貶為安康太守。

有關唐代的科舉和其他選士途徑的相關著述也有很多,文中描寫仍然很粗淺,一些當時社會的獨特元素限於劇情本身沒有充分的展現,大家如果感興趣的話也可以自行搜索。

有關行文節奏偏慢的問題,一則我個人思路和筆法不太適應快節奏的推進劇情,二則盛唐中期一些人事線索共同導致了天寶年間的內外政治局麵,一些流傳甚廣的解讀又很粗暴和淺薄,寫起來忍不住想要去反駁、去拓展。

總之,影響到了大家的閱讀體驗,真的很抱歉。接下來儘量把相關的背景內容融入劇情,融入不了的就適當切割,確保劇情的進展流暢。

感謝大家的支持,祝生活愉快!!!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