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大唐協律郎 > 0245 庸官治事,連累萬民

0245 庸官治事,連累萬民(1 / 1)

推荐阅读:

事實證明張岱的選擇是對的,隨著他們進入汴州境內,每隔一段距離便能遇到攔路圍堰設卡的衙役兵卒,就算他們之前選擇不交過稅,後續一路上也不會太順利。

不過這個正確的選擇想來也隻是暫時的,張岱大約也明白了源複的思路,就是要加強在商業上的盤剝,從而彌補因災情所影響的租調損失。

在這樣一個目的下,即便雙方在政治上沒有什麼衝突,張岱以救濟為名輸送大批的錢帛物貨入境,想來也會讓源複心生垂涎之念,恐怕不會輕易放過。

因為各自執行的政策不同,鄭州與汴州雖是相鄰的兩地,但各自的民情氛圍卻截然不同。汴州這裡不隻嚴格監督過往客旅,對於其治下民眾也進行著嚴厲的監管。

隨著張岱他們在境內行進,除了貨隊的過所被屢屢盤查,甚至就連隊伍中的車船運夫都需要提供身份的證明。一旦查實是汴州境內的遊食亡人,那便會即刻緝捕,並且要對藏匿者嚴加懲處。

宇文融本就是通過括戶起家,源複作為其恩主源乾曜之子,政見上自然也是誌趣相同,因此源複在入境後便尤其注重針對戶籍的管理。

大災之後難免會有民戶浮逃的現象發生,這也是如今州府嚴厲打擊的現象。

汴州本就地處通衢要道,水陸交通也是四通八達,為了禁製民戶浮逃流竄,便需要在道路關津設卡盤查,這更加劇了汴州境內的緊張氛圍。

好在張岱隊伍中的運夫除了他們張家本身的仆僮之外,其他也都是在洛陽通過都亭驛的網絡所雇傭的,各自都有著清晰明確的身份證明,倒是沒有因此滋生什麼紛擾。

為了應付沿途的盤查,隊伍一直到了第二天午後才抵達了汴州城。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他們在途中停宿一夜,而州府又不許大規模的商隊投宿私人邸店,必須要到官方設置的邸店旅舍去停留歇息,因此他們一行便又被收取了六百多貫的過夜費。

同時停泊在汴渠中的舟船又被收繳了近百貫的埭課,因為就算他們夜中不行,也占據了航道的一部分,影響了汴渠的通航量。

如果就按照這樣的一個收費標準,單單他們這一支隊伍在汴州境內所產生的費用,怕不是就得大幾千貫之多!

張岱隊伍一行連錢帶貨統共不足十萬貫,通行汴州幾天時間裡就得給剝去十分之一,這稅率的確是搞得很。製定這一係列政令的源複,已經初步彰顯出了盤剝之能,難怪搞得其他商人們停於州境不敢入內。

老實說張岱此行是以經商牟利為目的的話,這樣的稅率也不算高。

因為據王元寶所言,源複在執行這一係列政令後,已經令汴州商貿大受打擊,百業蕭條,物價騰飛。貨隊中所運載的時貨此時若入市銷售,各個品類起碼能獲得五成乃至一倍的利潤!

當然入市買賣的交易稅也相應的提高,有的商品甚至高到一貫便抽百錢的交易稅。

好在抵達汴州城後,人貨並不需要再停駐在官方的邸店貨棧中,而王元寶因為常年往來東西,在汴州也擁有著麵積不小的邸店產業,人貨都可以暫時積存在他家的邸店中。

“汴州此境豪商富戶也多有聞公子才名,知公子將要入境,紛紛遞帖請王二代為引見,不知公子願不願意見上一麵?”

在將一行人引入自家邸店中暫時安頓下來之後,王元寶便又陪著笑臉入前請示道。

張岱略作沉吟後便點頭說道:“可以,你去安排。不過我要先去州府拜望一下源使君。”

他本身對商賈倒也沒有什麼歧視之念,甚至覺得商賈們促進了財富和資源的流通,是較之官僚、地主階級更加進步和活躍的一股社會力量。

尤其是在如今的大唐帝國,官方所主導的資源流通往往都是單方麵的剝削索取,朝廷官府通過租調與其他各種方式征斂民財,而商賈的跨地域流動則給了民間平等互惠的交流機會。

所以張岱也並不排斥與商賈們交流來往,尤其汴州本身又是一個因交流而繁榮的大都會,商賈們的能量又比其他地區更大一些。

至於他急於去州府見一見刺史源複,倒也不隻是單純為的催討之前交付的稅款,更主要還是想看看源複對於他和他所經營的事情究竟是個什麼態度。

王元寶這座邸店在汴州城郊,待到貨隊安頓下來之後,張岱便帶上幾名隨從,還有那個從州境相從至此的州吏,一起向城內而去。

他們一行剛剛離開邸店,道左雜草叢裡突然衝出一道衣衫襤褸的人影,撲在路中連連叩首道:“公子留步、公子留步!公子菩薩心腸、萬代福貴,求求公子施舍造德、救濟苦難……”

原來是一個乞丐。

張岱勒馬頓住,抬手對丁青吩咐道:“給他幾十錢!”

丁青從身上數出幾十錢,從馬背上正待俯身遞給這人,突然道路外又湧出十幾道身影,男女老幼俱有,各自麵露菜色,紛紛叩首乞求:“求求公子憐憫,求求……”

看到突然湧出這麼多乞丐,張岱不由得打量一眼隊伍中那州吏,州吏臉上也流露出羞惱之色,策馬入前揮鞭便欲抽打:“爾等刁民鄉籍何處?怎敢私自離鄉,入此嘩鬨!”

“攔下他!”

張岱對安孝臣吩咐一聲,然後策馬走向道邊一名憔悴婦人沉聲道:“州內有義造的織坊專門招納救濟婦孺,你等緣何不去,還要浪跡乞討?”

“公子說笑了,天下哪有那樣的善地……求求公子收下此奴,隻需五鬥穀、不,三鬥,哪怕不給物,隻消給他一條活路、留他作奴,便謝公子大恩大德!”

婦人一邊叩首,一邊將一個臉頰浮腫、手腳乾瘦的孩童往張岱馬前推,那孩童似乎是吃了什麼野草中毒,神智不太清楚,隻是咧嘴乾嚎。

張岱聽到這話,眉頭皺得更深,鄭州的義造織坊民眾多知,而聽眼前這汴州婦人所言似乎根本就不知有織坊,更沒有到織坊托庇求救的概念。

“你等何以至此?即便不聞織坊,難道州府沒有安撫賑濟?”

他見這些人實在淒楚可憐,當即便又發問道。

他們一路行來,汴州相較鄭州雖然略顯蕭條,但也並沒有大災末世、餓殍遍野的景象。可是眼前這些人一個個都可憐得很,若再不加救濟怕真要活不成了。

“某等皆夷門鄉人,去年暴雨,水漫河渠,田宅都遭毀。有同鄉人落水遇害,官府後查竟判是籍戶浮逃,某等鄉裡互保各家不止要代繳稅錢,還不得賒借口糧、穀種。官府既不許離鄉、又不準入城……”

眾乞丐當中有一老者似有些學識,說話也頗有條理,幾句話便將所遭遇的困境講述明白。

原來他們都是之前括戶新入籍的民戶,為防再次浮逃,官府對他們的戶籍管理要更加嚴格,勒令他們各家互保,一旦有成丁再次浮逃,那所有互保之家都要受罰。

去年洪澇有人遇險失蹤,官府卻判作浮逃,官府不隻加倍處罰,還斷了本該給予的賑濟。

雖然這也隻是他們的一麵之辭、真偽未知,但一個個衣衫襤褸、麵有菜色,孩童們甚至都餓的抬不起頭,這卻是真的。

張岱也不清楚州府具體管民政策,擔心貿然收留下這些人會自惹麻煩,於是便又吩咐道:“回邸店去取幾石糧食來,於此蒸煮施給,不要把他們帶回,隻在道旁施給。再來個醫師,給這孩子診治下。”

說完這話後,他便也不再停留,直向城中而去。

城內雖然不像鄭州那裡熱鬨,但是治理的也井井有條,街道上同樣有往來不斷的車馬行人,畢竟汴州本就是汴渠旁的大城,哪怕四周商旅絕跡,本身的底子也是非常雄厚的,不會突然間便破落下來。

但在秩序的表象之下,內裡也存在著不少的辛酸。張岱在前往府城之前,還特意繞道城南市中,入市後一眼望去,便見到十數個插標作賣的男女。

許多店鋪中則貨台空空,尤其一些鹽米店鋪,鋪麵外清清楚楚寫著價格,但是以此價格入店卻買不到一粒鹽米。

“庸官治事,連累萬民!”

張岱之前也沒有跟源複打過交道,但入州以來凡所經曆和見聞,卻讓他對這個素未謀麵的家夥印象差到了極點。

尤其他注意到汴州市井間對於義造織坊的存在所知甚少,有的百姓已經窮困到入市賣妻賣兒,但卻不知道還有這樣一個地方可以前往求救!

這不免讓張岱心情更加惡劣,離開市場之後便一路向州府而去。

唐代並沒有為官不修衙的規矩,一些官員甚至還將對辦公衙堂的翻修建造當作政績之一,汴州作為雄州之一,又地當運河咽喉,因此州府也是修建的富麗堂皇。

張岱來到這裡時,天色已經到傍晚,州府中的僚屬也離開府廨、下班回家。突然道中有人大聲喊道:“張公子、張雒奴,不對是張岱、張郎!”

這個名字張岱許久不聞,乍一聽還愣了一愣,待到循聲望去,見到對方正是去年徐申介紹過來買墓誌的客戶,汴州的劉司戶。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