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秦人的悠閒生活 > 第四十二章 挖通

第四十二章 挖通(1 / 1)

推荐阅读:

公子的話語在大殿內隱隱回響,

田安看了眼殿內正在處置國事的父子,陛下不再問了,公子則專心處置著國事。

他收回目光,走到一旁的台階下,燒著泥爐等著水煮沸,守在殿外,閉著眼讓老邁的身軀沐浴在陽光下。

近來,每天這個時候,是田安覺得最放鬆的時候,不用為了高泉宮的瑣事煩惱,也不用為了敬業縣的事奔走。

不過,田安最懷念在鹹陽橋邊的那段時光,那時候看著公子抓魚,或者是陪著公子整理文書,夕陽下公子獨坐在鹹陽橋邊的光景。

雖然那段時間很短暫,但那時候可以心無旁騖,安靜且不著急地做每一件事,沒有朝中的諸多事打擾公子,也沒有敬業縣的事來讓公子分心。

田安覺得那半年過得很快。

如果將來有一天,真的老得不能再為公子辦事了,田安想著就將公子在鹹陽橋邊的那間小屋再搭起來,在那裡慢慢死去。

不多時就有內侍送來了消息,緊接著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內侍來報。

稟報的都是些有關禦史府,博士府,丞相府的議論。

田安在這些話語中,挑選著輕重緩急。

而那堆化石正在被一個個侍衛拉了下去,這些東西多半會被存放在鹹陽宮,存放很多很多年。

外麵的人也隻會留下一些傳言,這些傳言或真或假。

又坐了片刻之後,田安將煮開的熱水倒出兩碗,稍稍放涼了片刻,再端在木盆上,雙手端著木盆,木盆上是兩碗煮開過的熱水。

因脫下了鞋履,走路並無聲音,田安的腳步不徐不疾,先是給始皇帝端上一碗,放在邊上,而後再將另一碗遞給公子。

“公子,博士府的淳於越在議論今天的事。”

扶蘇一手執筆正在書寫著,道:“他說什麼?”

“淳於越說今天的這些都是丞相安排的,包括那些指認龍骨祥瑞的人也都是丞相安排的。”

扶蘇微微頷首,道:“把這些話講給丞相聽。”

田安又行了一禮,躬身退到了殿外,喚來一個內侍低聲言語了幾句話,那個小內侍就快步離開了。

丞相府,張蒼正在幫著李斯批複著南征糧草調度之事,忽見一個小吏帶著一位宮裡的內侍匆匆而來。

張蒼將手中的一卷文書放到邊上,見到這個內侍在丞相身邊低聲說了兩句話,就離開了。

隻是說了三兩句,張蒼發現丞相的臉色難看了幾分,大概是聽到了什麼不好的事。

不過,眼前有這麼多事要辦,張蒼也無法去想這麼多。

將眼前的文書都整理好之後,他起身道:“丞相,南征所需的糧草調度都安排下去了。”

聞言,李斯的臉色這才稍有緩和,他道:“嗯,有勞你了。”

再看張蒼遞來的卷宗,其實張蒼在算術一道十分了得,從未見他出錯過,他說需要多少糧草,那就是多少糧草。

李斯隻是過了一眼,就讓人吩咐下去。

張蒼道:“如今南征已起,這戰一年內多半不會結果,蒼以為往後幾年負擔會很大。”

李斯一手擱在桌案上,沉聲道:“修渠遷民之事,你幫助公子去安排,來年那些田畝一定要種上糧食。”

“這就去。”

張蒼行禮離開。

明明是午後,外麵的風卻更冷了。

有關敬業縣挖渠,挖出祥瑞的事,隻是在鹹陽城風聞了一陣。

人們知道了這件事,對始皇帝與公子扶蘇來說這就足夠了,至於真相如何那就人雲亦雲了。

關中入冬之後,又下了一場大雪,鹹陽宮又休朝了。

過了秋收就是冬藏,人們開始了窩冬。

這天,張蒼看著漫天大雪,得知了休朝之後的張蒼長長鬆了一口氣,他又在鹹陽過了一年。

走入自家屋中,張蒼看著桌上放著的書卷,今天公子又說了有關土地與賦稅的。

這些問題公子總是會樂此不疲,一次次地追問。

一卷竹簡鋪開在桌上,上麵寫著公子的新問題,又是關於土地分配的追問。

今天,張蒼沒有足夠的心力應付這些事,他今天還要去一趟敬業縣,安排好丞相的交代。

在張蒼的印象裡,近來他在丞相府看到了一卷文書,是有人聽說在敬業渠挖到了祥瑞之後,希望時候減免賦稅的,這卷文書送去章台宮,隻是至今都沒有給回複。

張蒼掐滅桌上的油燈,披上一件外衣,踩著自家院中的積雪走到門口。

伸手推開大門,張蒼便見到在雪中依舊熱鬨的鹹陽城。

這個時候正值農閒,糧食足夠的人家多半是在家中窩冬,糧食不夠或者家裡孩子多的人家,多半會出來找活做。

張蒼背著一個包袱,包袱裡裝著的是一卷卷的書,走在熱鬨的街道上。

正要走出鹹陽城的城門,張蒼見到一個騎兵策馬而來,那人高聲道:“南征捷報。”

張蒼看著那個傳令的士兵快步跑入了鹹陽城,一路朝著鹹陽宮而去了。

剛走出鹹陽城兩步,張蒼望向鹹陽橋方向,自從那座橋修好之後,從西麵來鹹陽城的人更多了,讓鹹陽城更繁華了。

公子曾經說過,這個關中還不夠大,還不夠好。

在鹹陽城外,張蒼找了一駕牛車,吩咐道:“去鹹陽橋。”

趕牛的老漢見張蒼穿著顯貴,也不敢多問,揮著手中的草鞭子,讓牛走得更快些。

鹹陽橋就在西渭河,張蒼發現自從此橋落成之後,還沒來好好看過,橋上的行人與商旅不絕,還有人牽著駱駝一邊走著一邊叫賣著。

有孩童從橋的這一頭跑到那一頭。

西渭河的水流很急,不過橋卻很穩。

張蒼下了牛車,邁步走上橋,來回走了好幾步,滿意點頭。

這座橋很結實,當初為了建好這座橋,公子可是在河邊守了一整個夏天。

現在的鹹陽橋可以作為大軍西進的主道,張蒼一度覺得沒有鹹陽橋的關中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說以前的關中少了西進的道路,所以一直不夠完整。

明年說不定又會有不少人遷入關中,也會派出不少的官吏前往中原各地。

這些年總會如此。

敬業縣,這兩天又挖出了不少的骸骨,叔孫通都讓人保存了起來,之後一起呈給鹹陽。

距離上一次,張蒼在敬業縣調度人手開鑿河渠,那幾乎是去年的事了。

章邯再一次見到張蒼,丞相又派張蒼來了,有了能力出眾的張蒼協助,心裡就有底了。

張蒼客氣道:“蒼不能在這裡久留,之後還要去下遊的幾個縣走動。”

章邯頷首道:“是為了遷民墾田之事?”

張蒼又道:“蒼還要讓各縣都拿出人手挖掘河渠。”

兩人一邊走著一邊說著,在敬業縣沒有什麼好吩咐的,整個縣的人都是為了這條渠勞作,不論男女老少,圍繞著這條渠每天都要勞作。

張蒼看了看修渠的進度,還有暗渠裡的情況,便坐在驢車上,打算一路去下遊的村縣。

他正要離開,叔孫通快步跑來,道:“張禦史,那祥瑞之事可還有人計較?”

張蒼坐在車轅上,一手拿著一卷竹簡,回道:“老先生急智,幫了公子與丞相大忙。”

叔孫通長歎道:“沒人再計較就好。”

張蒼在敬業縣留了一個時辰,交代了幾句話,就一路朝著洛水河的下遊而去。

叔孫通在冷風中回頭,一路朝著河渠走去,寒風吹得他的須發飄起,本意上他想問的,豈是祥瑞之事還有人計較?

他是想問,可有儒家子弟非議他叔孫通?

朝野肯定都知道了祥瑞之事,應該會有很多入秦博士議論他叔孫通。

尤其是淳於越其人,多半會認為他叔孫通竟然幫著維護暴秦。

所謂祥瑞龍骨,這種把戲瞞得住尋常人,瞞得住他淳於越嗎?

叔孫通閱人無數,見到的人多了,秦廷厲害的人有很多,有李斯,張蒼,馮去疾,王賁,蒙恬……

哪怕是王翦老了,始皇帝的秦廷上站著的都是當年留到如今人傑。

有這些人在,秦廷還不會輕易敗亡。

他叔孫通的確是因祥瑞龍骨之事,維護秦廷。

說不定那些博士府的博士們,會覺得他叔孫通背棄了他們。

因淳於越這些人總是指責暴秦,其中就有指責暴秦征發勞役無度。

寒風吹著,身上的衣袍正獵獵作響,叔孫通尋到一塊乾淨的大石頭,坐在石頭上。

他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會主動去維護秦廷,為什麼會幫秦廷打掩護。

獎賞這些民夫,聲稱是喜事。

叔孫通看到了跑來的孩子,他看到了孩子們的笑容。

初到此地,這裡的孩子們還長得乾瘦,可兩年過去了,這些孩子如今長得多麼地壯實。

還有這裡的人們,他們與外麵的人是不同的,當這裡的孩子讀書之後,叔孫通發現這裡的人們眼中有了光。

這裡的人接納他叔孫通,也十分尊敬他叔孫通,這種尊敬不是因他師從孔家,這些村民根本不知道他叔孫通師從何人,他們也不會計較學問高低,他們隻是覺得他叔孫通能夠給他們的孩子教書,那麼叔孫通就一定是個值得他們尊敬的人。

說實話,在內心裡,叔孫通覺得自己在這裡過得很好,比在孔家或者是在鹹陽更好。

他在這裡活得比任何地方都要好。

叔孫通用袖子擦了擦眼角,所以當暗渠出了事,他叔孫通甚至都沒有多想,就去了鹹陽城。

即便是到了鹹陽城,叔孫通也是想著去見公子扶蘇,還是去見丞相,他都沒有想過離開這裡,或者是去見淳於越。

因為這裡的人們挖了河渠,有了河渠的灌溉讓他們的生活更好了,讓糧食豐收了。

所以叔孫通願意維護,從內心裡來說叔孫通維護的不是秦廷,而是維護這裡的人們,維護他們現在所居住的環境,想讓這渠接著挖下去,讓他們依舊這樣地活著。

隻不過這一次,他留下來,並且保護了這裡,從此叔孫通覺得他的命運與這片小天地在一起了。

他叔孫通做了大半輩子的孔子門生,哪怕是麵對同門的傾軋,他從未覺得當初的自己,有現在這般挺直腰背,能夠自信自重地活著。

這種無愧於心的感覺讓他叔孫通感覺自己重活了一次。

保護一方鄉民安寧,讓他們過得更好,難道這還需要審時度勢嗎?當挺身而出才是。

叔孫通覺得自己變了,這種變化應該與這個縣獨特的治理方式有關,這個縣提倡勞動與創造來獲得財富。

“夫子,該講課了。”

一個稍大些的男孩快步跑來。

見狀,叔孫通忙擦了擦眼角,不讓這個孩子看出異樣,就帶著他去講課了。

臨近夜裡,忙碌了一天的人們這才回來。

叔孫通與章邯正在對飲。

章邯看著這間屋子道:“這裡以前是公子的書房。”

叔孫通抿了一口酒水笑嗬嗬道:“公子說如有需要老朽可以用這間書房,也能夠看這裡的書。”

章邯盤腿而坐,雙手放在膝蓋上,笑著道:“嗯,公子還說在鹹陽城呂不韋的舊宅給你留了一間屋子,你是公子扶蘇的賓客,你隨時可以回鹹陽,且僅此你一人。”

油燈的火光照在叔孫通有些醉意地臉上,他低聲道:“我見過荀子。”

“荀子?”

叔孫通抬首道:“那時荀子還在齊國的稷下學宮,老夫當時已拜了孔子,能夠與荀子說上幾句,原本老夫是不喜荀子的一些見解的,尤其是荀子主張與孔子正相反。”

“老夫學了半輩子的孔子,卻什麼都學不會,唯獨公子所言的墨家兼愛,人該先自愛的,先要保護自己,再去愛天下人,荀子沒錯,兼愛也沒錯,都沒錯,是人變了……”

叔孫通的話語聲越來越低,側靠著一旁的書架,顯然是醉倒了。

章邯扶著他老人家側躺,而後給他老人家蓋上外衣與大氅,讓他老人家安然睡去。

翌日,叔孫通醒來的時候,天已完全亮堂了,看了看書房外的太陽,好在也沒到講課的時辰。

“夫子,夫子!”

聽到屋外的話語聲,這話語聲應該是讀書的孩子,其中一個是狸奴兒。

叔孫通起身打開門,見到了個孩子,狸奴兒指著河渠方向,又道:“章邯將軍說來了不少民夫,讓夫子去一趟。”

酒後剛睡醒有些口乾,叔孫通往嘴裡灌了兩口涼水,這才被孩子們簇擁著來到了河渠邊。

章邯走來道:“張蒼讓各縣又征發了五千民夫,用來挖渠,我們縣又分到了一千人。”

叔孫通嘖舌道:“又一千人呀,這糧食實在是……”

“糧食不用擔憂,這些都由朝中出。”

叔孫通遲疑道:“難怪,昨天張蒼來這裡時滿臉憂色。”

章邯重重頷首。

孩子們瞧著一群正在吃著餅的民夫,都是一張張小臉挎著,這又得吃多少糧食呀……

這些孩子並不知道,往後修建河渠就不用敬業縣出糧食了。

……

今年的寒冬,風雪來得很早,而且大有一種越來越凶的架勢。

接連半個月,張蒼奔走十餘個縣,在洛水河沿線的各縣遊說,征發了近五萬的民夫,前來開墾河渠。

聽說還一路奔走,到了洛水河口的寧秦縣尋找能夠挖渠的民夫。

這張蒼為了這條渠,就差一家一戶地去跑。

此刻,張蒼站在寧秦縣的縣衙,當初公子就是在這裡躲雨,而後去將王翦接了回來。

現在從這裡放眼看去,還能見到開闊的平原上,有一隊隊的民夫正在趕路,他們在一隊秦軍的帶路下,正要去挖河渠。

在此地又停留了兩天,張蒼寫了文書讓人送去鹹陽。

今天大雪還未停,張蒼留在了寧秦縣避雪。

“待雪停了再回鹹陽吧。”

聽到旁人的話語,張蒼道:“正有此意。”

那人行禮道:“在下是此地的縣丞司馬欣,見過張禦史。”

張蒼望著這漫天的雪,以前沒聽過司馬欣這個人,不過一個縣丞而已,倒也不用在意,見對方與自己的年紀相仿,道:“此地民風不錯。”

“當年秦惠文王將這裡賜名寧秦,那時的老秦人都說秦王已有東出之意,後來的秦王也真的一心要東出。”

張蒼坐在火盆邊取暖,將一卷文書遞給司馬欣,又道:“你派人給那些民夫多搭建一些屋子,沿著河渠工地旁建設。”

司馬欣恭敬地接過文書,讓人將文書送了出去。

張蒼依舊坐在火盆邊,時不時喝下一口煮過的熱水。

司馬欣眼中帶著敬重又崇拜的目光,看了看屋內的張蒼,這人是大秦的禦史。

心中思量著,司馬欣覺得要是自己也能成為禦史就好了。

他拎起倉庫內的草料,喂給了馬廄中的馬匹,又將一部分草料喂給了邊上的五頭羊。

收拾完馬廄與羊圈,司馬欣拍去身上的雜草,道:“可惜當初公子扶蘇來此地時,我沒在這裡為官。”

公子扶蘇賢名遠播,有關公子扶蘇的非議也很多,司馬欣早有聽聞,可他就是時運不濟,當初他剛來此地任職縣丞,那公子扶蘇就帶著老將軍回鹹陽了,就此錯過了。

直到現在,公子扶蘇的老師,當今禦史張蒼來到了此地。

見對方隻是看著文書,根本沒看自己一眼,司馬欣又道:“我以前在櫟陽為官,在我小時候,櫟陽是個很好的地方。”

說著話,司馬欣歎息一聲,道:“現在的鹹陽城是越來越好了,櫟陽縣卻越來越凋零了,打了這麼多年的仗,人都要打完了,好在朝野一直對櫟陽的舊人很好,我這樣的人也能來寧秦縣當一個縣丞。”

張蒼依舊看著手中的書沒有言語。

司馬欣自覺沒趣,也不說話了,看著門外的大雪發呆。

風雪斷斷續續持續,關中天氣剛有陽光的時候,一隊隊的民夫正在挖渠,他們因疲憊大口地呼吸著,在冷空氣中吐出一口口熱氣。

隻是過了這半個月,敬業縣的暗渠內,一個民夫將耳朵貼在泥土上,他聽到另一側的挖掘聲,欣喜道:“快去將將軍請來。”

“好。”

昏暗的暗渠內,眾人低聲議論著,火光照在他們滿是泥巴的臉上。

章邯低著身子走來,詢問道:“挖到什麼了?”

一個正蹲著的民夫道:“將軍要挖通了。”

章邯愣神了片刻。

那民夫道:“將軍來聽。”

章邯湊近,的確聽到了另一頭傳來的沉悶的挖掘聲,與說話聲,又道:“拿木鏟來。”

接過民夫遞來的木鏟,章邯用力一鑿,將泥挖出來,而後接連挖了好幾鏟,泥土滑落下來時有些許亮光。

幾個民夫用力一推,將餘下的土全部推出去,一陣冷風帶著新鮮的空氣迎麵而來。

正在挖渠的另一隊民夫看著地下露出來的幾個腦袋,嚇得呆在原地。

接著一個個人從洞裡爬了出來。

當一個穿著甲胄,將軍模樣的人出來之後,越來越多的民夫從這裡鑽出來。

此地看守的校尉,正要上前詢問,見到是章邯,他當即行禮道:“都尉!”

章邯剛從渠裡出來,有些狼狽地道:“暗渠挖通了,你們加固好通道口。”

“末將領命。”

章邯拍了拍這個年輕校尉的肩膀,對他以示褒獎,帶著自己的民夫就離開了此地。

從商顏山那一頭,挖到了這一頭,從洛水河的上遊挖下來,幾千人挖了可是整整三年呀。

從暗渠走到山的這一頭感覺挺近了,大概有六十丈。

而繞山走,在地麵上繞了原路反而走了半個時辰,一路走眾人還壓抑著情緒,一回到村子裡,這裡的民夫才歡呼起來。

三年來的努力,總算是有了成果了。

雖說期間暗渠塌了幾次,好在沒有人出事,一切還算順利。

又有軍中的人策馬而來,“丞相有令,命都尉督建後續的河渠。”

此人言罷,還坐在馬背上,抱拳以示敬意,而後韁繩一拉,馬匹轉向再一次離開了。

叔孫通還在帶孩子們教書講課。

而三天之後,當暗渠出水口與入水口加固完成,章邯朗聲道:“開渠!”

上遊的河渠被挖開,湍急的河水進入河渠中,一路衝刷而下。

一群孩子們跟著衝刷而下的水流,沿著河渠奔跑著,直到水流衝入暗渠中。

而後在商顏山的另一頭,數百人的民夫就在暗渠的另一頭,其中一人伏在渠邊,正側耳聽著。

終於,此人眼神一動,興奮道:“水來了!”

話音剛落,水流從暗渠而出,一路朝著臨晉縣而去,流淌百餘裡,到了下一個渠口重新回到洛水中。

渠中的水位越來越高,但終究沒有漫出豎井,水位穩定後,臨晉縣的村民們也跟著歡呼了起來。

有關中的老農伸出雙手,在渠中捧起還顯渾濁的河水,他顫顫巍巍道:“這裡有水了,我們可以灌溉了,可以種糧食了!”

一時間有老農的眼中閃爍著淚水,他們幾代人生活商顏山的南麓,這裡沒有溝渠,當年他們要用水灌溉田地,需要挑水走上幾十裡路,在洛水河邊挑水,再走幾十裡回到自家的田地。

張蒼就站在不遠處,看著歡呼的人們,待明年春耕,他們不僅能夠澆灌自家的田地,也不用辛苦挑水走幾十裡路,甚至他們能夠得到數千頃的良田,從此他們過得不用這麼苦了,他們的子孫能夠吃得更壯實了。

敬業縣用了一年時間開渠,得到了收獲。

三年後影響了周邊這幾個村縣,讓原本貧瘠的田地變得肥沃。

到現在,暗渠挖通,已是第二個階段,影響了洛水以東的千百戶人家。

這些人一定會記得公子扶蘇的壯舉,這些人一定會成為公子扶蘇最堅定的擁護者。

現在,張蒼有些理解了,理解公子曾說過關中應該是個更加富饒的地方,它現在還不夠好,不夠美麗,它應該更美麗的。

放眼關中這八百裡的秦川,修建鹹陽橋,建設河渠,張蒼明白了公子所言,公子所言之美麗,是要建設關中。

章邯見到張蒼,策馬而來道:“張禦史。”

張蒼站在原地,神色狐疑,莫非公子要效仿當年的大良造商鞅?

章邯在張蒼的肩膀上重重一拍,道:“有勞張禦史稟報此地盛況。”

張蒼擺手,指了指已遠去的一隊騎兵,道:“他們去稟報了。”

章邯收回手,尷尬一笑,感慨道:“三年呀,這三年太辛苦了。”

張蒼緩緩道:“這裡的人隻是辛苦三年,但能夠讓他們的後繼代代子孫擁有肥沃的田地。”

章邯目光所及儘是歡呼的人們。

孩子們在河渠邊玩鬨著,有婦人看著渠水抹著眼淚,有男子大笑著已在盤算來年該如何種地了。

老人們抱著自家孫兒大笑著,他們來年就能種出讓全家吃飽的糧食了。

張蒼所征發的民夫多數都和眼前這些人一樣,家中隻有旱地的民夫。

因此這些人最容易被遊說,畢竟敬業縣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這些民夫沒理由無動於衷。

張蒼往口中送入一顆棗子,慢慢地嚼著,目光看著那萬頃旱地,未來也要將那裡成為萬頃沃土。

公子從未說過他的誌向,若真有誌向,應該就是這樣。

讓地瘠民貧變得民富糧豐。

人們歡呼了整整一天,這件事很快傳遍了關中各縣,一直以來的貧瘠的商顏山南北,要富庶起來了。

這個消息幾乎傳進了每個縣的人們耳中。

關中這地方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消息傳遞倒是很快。

河渠的路線與樣式都是公子規劃的,最難的一段便是暗渠,如今暗渠克服了,餘下的井渠該會輕鬆許多。

今天,叔孫通來到洛水河邊的官邸,這裡是工室令的官邸,隸屬朝中九卿之一的少府,如今公子扶蘇是少府丞。

身兼工室令與禦史的張蒼就在這裡主持河渠修建。

見是叔孫通來了,張蒼道:“夫子所來何事?”

叔孫通遞上一壇醃蘿卜,道:“這是村子裡的孩子們給你的。”

張蒼低下頭道:“蒼在縣裡時日不多,孩子們還記得我?”

“記得,你教過他們寫字,他們就會記得,他們還記得李由,孩子們寫了書信老夫讓人送去蜀中了,希望李由能夠看見。”

張蒼頷首,將這壇醃過的蘿卜放在邊上。

一陣風吹過,吹得油燈的燈光忽明忽暗。

叔孫通放下了這壇醃蘿卜,雙手背負著離開了。

寒冬的夜裡,李斯反複看著張蒼送來的文書,河渠又修成了一段,這是他自書同文的政令發布之後,今年的又一件大喜事。

甚至最近都沒想著要將淳於越腰斬於市了。

家仆站在一旁,丞相看著這卷文書反複看了好幾遍,似乎怎麼都看不厭。

翌日,李斯抱著這卷文書醒來,他是被家仆叫醒的。

“丞相,陛下召見,去章台宮用飯。”

李斯穿戴好衣冠急匆匆出了門,當他走入宮門才發現原來陛下還召見了朝野文武,包括入秦的博士,其中就有淳於越。

見對方正巧朝著自己看來,李斯微笑以對,最近實在是太高興,見誰都想笑。

淳於越見到李斯的笑容臉色一冷。

短暫“交鋒”之後,眾人走入了章台宮了。

此刻的章台宮內鐘樂聲起,始皇帝還未到,群臣紛紛被內侍請入座,緊接著酒水和吃食紛紛被端上桌。

官吏們分彆坐在殿內的兩側,李斯見到了坐在對麵的淳於越,依舊是滿臉的微笑,以一種完勝的姿態,向坐在對麵的入秦博士們投以勝利者的微笑。

這一年,書同文,建設鹹陽橋,發動南征,修河渠……

李斯當然是完勝。

這些入秦博士中如淳於越之輩,他們不想為大秦叫好,就隻能長戚戚。

一眾宮女走入大殿內,在鐘樂聲下起舞。

李斯往嘴裡塞了一些核桃肉,享受地吃著。

當始皇帝走入大殿內,群臣起身行禮。

嬴政穿著一身黑色的衣袍坐下,目光掃視在場眾人,言道:“南征捷報頻傳,朕與諸位共飲。”

李斯第一個端起自己的酒樽,站起身行禮。

而後其餘的眾臣紛紛起身行禮。

酒水入口,等始皇帝放下了酒樽,眾人這才又入座。

一隊宮女舞畢退下之後,又有一隊宮女走入殿內起舞,兩隊宮女的舞姿不同,如果善於觀察的話,就會發現前一隊宮女所跳的是當年齊國的舞蹈,現在這一隊宮女所跳的是魏國女子的舞蹈。

嬴政從一旁的鍋中撈出一碗麵條,看了看扶蘇。

內侍會意之後,將麵條端給了公子扶蘇。

父子間的舉動群臣都看在眼中,而後群臣又看向殿內宮女的舞蹈,以李斯為首的一係臣子自然是笑意更甚。

公子扶蘇依舊是始皇帝最疼愛的孩子,況且公子今年修建鹹陽橋,修建河渠,幫助協理國事,自然是居功甚高。

要論功勞,其次就是丞相李斯。

再其次就是張蒼。

這一次宴席就是為了慶功沒有彆的意思。

當殿外下起了凍雨,殿內依舊歌舞升平。

直到夜裡,這場宴席才散去。

父皇有些喝醉了,便早早去休息了,大殿內的群臣也紛紛要離去。

扶蘇站起來道:“父皇有命,寒冬已至,今年休朝,待來年暖春再行開朝。”

眾人聞言行禮告退。

李斯望著大殿外,見淳於越是第一個離開大殿的,意料之中地一笑,行禮道:“臣恭賀公子的河渠告成。”

“老師說笑了,扶蘇不過是說三兩句話,諸事都是丞相調度的。”

扶蘇往殿外走著,“之後河渠還要一路南下,扶蘇對各縣情況不甚了解,之後還望老師相助。”

李斯跟著腳步,道:“臣不敢懈怠。”

當群臣都離開之後,殿外安靜了許多,扶蘇送彆了丞相李斯,站在章台宮外還在思索著,看了以前的文書,原來當年的秦國為了東出,為了吸納人口,在商鞅提議下,秦王下了政令,凡是各諸侯國前來歸附的人,免除三代的徭役賦稅,秦國四界之內,嶺坡,土山,沼澤,十年不收任何賦稅。

當年的列國黎庶,常年遷徙的人家亦有之,當得知秦國給的條件,他們自然願意遷居。

翌日,高泉宮內,扶蘇正在準備今天的早食,將一條魚殺好之後放入鍋中煮著。

田安發現公子又有心事了,公子每每有心事的時候,都會多殺一條魚。

平日裡,公子一頓隻吃一條魚。

明明,昨夜章台宮才飲宴慶賀。

今天,公子為何還有心事呢?

殿前的梅花樹又不開花了,明明是寒冬時節。

田安站在殿外,看著它們就心煩,想將這兩棵梅花樹砍了。

這兩棵梅花樹很怪,寒冬時節不開花,偏偏會在暖春到來的時候,開花。

而且就算是開花,也不過是十分敷衍地開個兩朵,似乎都不肯多開一朵,十分地吝嗇。

田安望著梅花樹,依舊神色糾結。

殿內,今天的公子很清閒,吃了早食後,公子就在耐心地喂魚,看著水麵的倒影,看著池中的魚,這裡的魚真是越來越肥了。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