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天狼訣2 > 第六十四章你想氣死朕嗎?

第六十四章你想氣死朕嗎?(1 / 1)

推荐阅读:

長安城的春柳剛剛抽芽,太極殿內卻彌漫著令人窒息的肅殺之氣。李新宇捏著手中的奏折,指節因用力而泛白,怒視著階下的禦史大夫魏征陽:“你說朕廣開恩科是‘亂了祖宗法度’?朕倒要聽聽,這法度如何亂了?”

魏征陽白發蒼蒼卻腰杆筆直,朝服上的獬豸補子隨著他的動作微微晃動:“陛下!自武德年間起,科舉取士皆有定製,如今突然增設‘農商特科’,讓販夫走卒與寒窗學子同場競技,這不是亂法是什麼?昔日隋文帝開科舉,亦未敢如此逾矩!”

殿內鴉雀無聲,世家出身的大臣們眼神閃爍,暗暗期待這場君臣之爭的結果。李新宇冷笑一聲,將奏折狠狠擲在丹陛之上:“隋文帝?他若有魄力打破門第之見,何至於讓關隴門閥把持朝政數十年?朕問你,去年青州大旱,上報災情的奏折竟被當地刺史壓了半月,若不是那個出身商賈的趙元禮冒死進京告禦狀,要枉死多少百姓?”

魏征陽梗著脖子:“趙元禮此舉雖是忠義,但怎能以偏概全?陛下若因個彆事例就動搖國本……”

“夠了!” 李新宇猛地起身,龍袍下擺掃落案上的奏章,“你自詡諫臣,卻連‘國本’二字都不懂!百姓才是國本,人才不分貴賤!” 他大步走下台階,站在魏征陽麵前,“明日起,朕要在洛陽、揚州增設分考場,你若還有話說,不妨寫篇《諫開恩科疏》,朕倒要看看,你能說出幾分道理!”

退朝後,李新宇在禦花園來回踱步。春光明媚,百花爭豔,卻無法驅散他心中的鬱結。“陛下,” 貼身內侍李德全捧著茶盞上前,“魏征陽那老兒實在不知好歹,要不要……”

“住口!” 李新宇打斷他,“魏征陽雖迂腐,卻是個直腸子。朕要的就是敢說話的臣子,隻要說得在理,哪怕罵朕幾句又何妨?” 他接過茶盞,卻未飲,隻是望著波光粼粼的太液池,“去把張嘉貞、張九幽叫來,朕要聽聽他們的想法。”

張嘉貞和張九幽匆匆趕來時,李新宇正在臨摹《貞觀政要》中的《求賢篇》。“陛下召臣等前來,可是為了恩科之事?” 張九幽目光落在皇帝未寫完的 “野無遺賢,萬邦鹹寧” 八個字上,心中已然明了。

李新宇放下筆,將魏征陽的奏折遞給二人:“看看吧,這是禦史大夫的‘肺腑之言’。”

張嘉貞看完後皺眉道:“魏征陽大人雖忠心耿耿,卻過於守舊。如今朝廷急需通曉實務之人,農商特科既能選拔出了解民生疾苦的人才,又能讓百姓看到陛下求賢若渴的決心,實乃一舉兩得。”

張九幽點頭補充:“臣在江南巡查時,見過許多經商世家的子弟,他們精於計算,熟悉各地風土人情,若能入朝為官,必能在漕運、市舶司等職上大展拳腳。”

李新宇眼中閃過一絲欣慰,卻又歎了口氣:“道理朕都懂,可朝堂之上,守舊派勢力龐大,魏征陽不過是個出頭鳥。” 他突然起身,目光灼灼,“明日早朝,朕要你們二人與魏征陽當麵對質!”

次日清晨,太極殿內氣氛凝重。魏征陽早早準備了洋洋灑灑數千字的奏疏,而張嘉貞和張九幽則帶著厚厚的案卷,上麵記錄著各地農商子弟的事跡。

“陛下,” 魏征陽展開奏疏,聲音洪亮,“臣以為,科舉取士當以經史為根本,農商之流,雖有一技之長,卻難登大雅之堂……”

張九幽打斷他:“大人此言差矣!臣在洪州治理瘟疫時,正是一位藥商出身的郎中獻出祖傳藥方,才遏製住疫情蔓延。難道這樣的人,不算人才?”

張嘉貞也呈上一卷圖紙:“陛下請看,這是陳留縣一位木匠設計的水車圖紙,比傳統水車效率提高三成。若能將此人招入將作監,必能造福百姓。”

魏征陽漲紅了臉:“這些不過是雕蟲小技……”

“夠了!” 李新宇猛地拍案,“魏征陽,你口口聲聲祖宗法度,可曾想過,若太宗皇帝當年墨守成規,哪來的貞觀之治?朕意已決,恩科照常舉行,任何人不得阻攔!” 他掃視全場,“再有非議者,以擾亂朝綱論處!”

散朝後,魏征陽跪在丹鳳門前,白發在風中淩亂。他不顧侍衛阻攔,大聲喊道:“陛下若執意如此,老臣唯有效仿比乾,以死明誌!”

李新宇站在城樓之上,看著倔強的老臣,心中五味雜陳。他知道,這場關於人才選拔的爭鬥,才剛剛開始。

恩科考試如期舉行,洛陽、揚州的分考場外擠滿了來自五湖四海的考生。有背著算盤的商賈子弟,有挽著褲腳的農夫,還有手握圖紙的工匠,他們眼中都閃爍著希望的光芒。

然而,開考第三天,長安主考場卻爆出驚天醜聞。有人舉報,考官之一的禮部侍郎崔明遠收受考生賄賂,泄露考題。李新宇得知消息後,怒不可遏:“立刻封鎖考場,將崔明遠及涉事考生全部緝拿歸案!”

刑部連夜審訊,案情很快水落石出。崔明遠與滎陽鄭氏勾結,將三道時務策的題目賣給了七名世家子弟,每人收取黃金百兩。更令人震驚的是,這些世家子弟中,竟有人連答卷都是雇槍手代筆。

“陛下,” 刑部尚書戰戰兢兢呈上供狀,“此案牽連甚廣,滎陽鄭氏、河東裴氏都有人涉案……”

李新宇冷笑一聲:“好啊,朕廣開恩科,他們卻把考場變成了交易場!傳朕旨意,崔明遠斬立決,其餘涉事考生永不錄用,相關官員一律貶為庶民!至於滎陽鄭氏、河東裴氏……” 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狠厲,“取消兩族子弟三年內的科舉資格!”

旨意一出,朝野震動。世家大族紛紛上書求情,連病中的魏征陽都拖著病體前來勸諫:“陛下,鄭氏、裴氏皆是百年望族,如此重罰,恐生變故……”

“變故?” 李新宇看著老臣,語氣冰冷,“若不重罰,何以服天下?朕要讓所有人知道,在朕的朝堂上,隻有真才實學才能立足!”

然而,事情並未就此平息。就在崔明遠被斬首的當夜,長安西市突發大火,數十家商鋪被燒毀,坊間傳言是世家大族雇凶縱火,以示報複。

李新宇站在城樓上,看著衝天的火光,握緊了腰間的佩劍:“李德全,傳羽林軍,封鎖東西市。明日一早,朕要親自審問縱火之人!”

次日清晨,太極殿內站滿了被押解而來的嫌犯。李新宇掃視眾人,目光落在一個麵色蒼白的年輕人身上。此人正是滎陽鄭氏的旁支子弟鄭元禮,據說此次縱火便是他一手策劃。

“鄭元禮,” 李新宇的聲音不怒自威,“你可知罪?”

鄭元禮梗著脖子:“陛下如此打壓世家,與桀紂何異?我等不過是為了捍衛祖宗基業!”

“祖宗基業?” 李新宇突然大笑起來,笑聲中充滿諷刺,“你們所謂的祖宗基業,就是霸占官位、欺壓百姓、買賣考題?來人,將鄭元禮杖責八十,流放嶺南!其餘人等,按律處置!”

處置完縱火案後,李新宇又下了一道旨意:在各地設立 “舉報箱”,凡發現科舉舞弊、官員貪腐者,皆可匿名舉報,經查屬實,舉報人可獲重賞。

這一係列雷霆手段,讓世家大族噤若寒蟬,也讓天下寒門士子看到了希望。一個月後,恩科放榜,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其中既有寒窗苦讀的書生,也有出身農商的奇才。

當李新宇看著這些新科進士們意氣風發的麵孔時,心中感慨萬千。他知道,自己離心中的盛世,又近了一步。而在這背後,是無數次的鬥爭,是無數次的堅持,更是對人才的無限渴望。

正當李新宇致力於整頓吏治、選拔人才之時,邊疆突然傳來急報:吐蕃讚普赤德祖讚親率二十萬大軍,進犯河西走廊,攻陷了廓州、洮州。消息傳來,長安城內人心惶惶,世家大族又開始蠢蠢欲動,暗中散布 “寒門子弟誤國” 的言論。

“陛下,” 兵部尚書郭元振神色凝重,“吐蕃此次來勢洶洶,我軍在河西兵力不足,需立刻增派援軍。”

朝堂上,守舊派大臣紛紛進言:“陛下,此戰關係重大,當派世家宿將掛帥,方能穩操勝券。”

李新宇卻想起了那個在製科考試中提出 “以夷製夷” 策略的王琚,以及在諾真水之戰中大破突厥的薛訥。“薛訥、王琚聽令!” 他目光堅定,“朕命薛訥為隴右道行軍大總管,王琚為行軍長史,領十萬大軍馳援河西!”

薛訥和王琚領命而去。臨行前,李新宇親自為他們送行:“河西百姓的安危,就托付給二位了。若有需要,朕將傾儘國庫,支援你們!”

薛訥單膝跪地:“臣定當竭儘全力,不教吐蕃一兵一卒越過黃河!”

王琚則獻上一份詳細的作戰計劃:“陛下,吐蕃軍隊雖多,但後勤補給困難。臣建議先堅守城池,斷其糧道,再聯合回紇、黨項等部落,從側背襲擊。”

李新宇點頭:“好!一切由你們便宜行事!”

薛訥和王琚抵達河西後,立刻整頓防務。他們加固城牆,訓練士兵,同時派出斥候深入吐蕃境內,偵查敵軍動向。王琚利用自己在西域積累的人脈,成功說服回紇、黨項等部落出兵相助。

一個月後,吐蕃軍隊兵臨涼州城下。赤德祖讚看著城樓上嚴陣以待的唐軍,冷笑一聲:“聽說唐朝皇帝重用寒門子弟,今日倒要看看,這些土雞瓦狗能擋得住我吐蕃鐵騎嗎?”

然而,他很快就為自己的輕敵付出了代價。薛訥指揮若定,利用城池堅固的優勢,多次打退吐蕃的進攻;王琚則率領回紇、黨項的騎兵,繞到吐蕃軍隊後方,燒毀了他們的糧草輜重。

赤德祖讚得知消息後,暴跳如雷:“該死的唐朝人!給我猛攻涼州,三日內必須破城!”

但吐蕃軍隊早已軍心不穩,糧草斷絕後,士兵們開始逃亡。薛訥抓住時機,大開城門,率軍出擊。王琚率領的騎兵也從側背殺出,吐蕃軍隊頓時陷入混亂。

這一戰,唐軍大獲全勝,斬殺吐蕃將士三萬餘人,赤德祖讚僅率殘部逃回吐蕃。捷報傳回長安,李新宇大喜過望,親自到朱雀門迎接凱旋的將士。

“薛卿、王卿,” 李新宇握著二人的手,激動地說,“你們不僅守住了河西,更證明了朕重用寒門士子的決策是正確的!”

他當即下旨,擢升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王琚為兵部侍郎,參知政事。同時,為表彰回紇、黨項等部落的功績,李新宇賜予他們大量財物,並開放邊境互市。

這場勝利,不僅穩固了大唐的邊疆,更讓李新宇在朝堂上的威望達到了頂峰。那些曾經質疑他的守舊派大臣,也不得不對他心服口服。而魏征陽,經過此次事件,對李新宇的態度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陛下,” 一日朝會後,魏征陽罕見地主動進言,“老臣以前太過迂腐,如今才明白,陛下不拘一格用人才,實乃社稷之福。”

李新宇笑著拍了拍老臣的肩膀:“卿能明白就好。朕要的,不是隻會說‘不可’的諫臣,而是能一起開創盛世的肱骨之臣。”

第九章 治水安邦,民生為本

解決了邊疆危機後,李新宇將目光轉向了國內的民生問題。黃河流域連年水患,沿岸百姓苦不堪言。他召集戶部、工部大臣商議治水之策,卻發現朝堂上竟無人能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

“陛下,” 工部尚書擦著冷汗說,“黃河水患由來已久,曆代都未能根治,臣等實在……”

李新宇皺起眉頭,突然想起了張嘉貞。此人曾在蒲州治水,頗有成效,或許能擔此重任。“傳張嘉貞入宮!” 他下令道。

張嘉貞很快被召來,看著殿內愁眉苦臉的大臣們,心中已然明白。“陛下,” 他展開一卷黃河流域的輿圖,“臣以為,黃河水患的根源在於泥沙淤積。若想根治,需從兩方麵著手:一是在上遊植樹造林,減少泥沙入河;二是在下遊疏浚河道,加固堤壩。”

他詳細講解了自己的計劃,包括如何組織民夫、如何調配物資、如何分段施工。李新宇越聽越興奮:“好!就依你所言,朕命你為都水監,全權負責黃河治理!所需人力、物力,朕無不允!”

張嘉貞領命後,立刻奔赴黃河沿岸。他親自勘察地形,製定方案,還發明了一種 “柳石枕”,用來加固堤壩。這種用柳枝和石塊編織而成的枕狀物,既輕便又耐用,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然而,治水工程並非一帆風順。施工到一半時,遇到了資金短缺的問題。戶部尚書上奏:“陛下,治水已耗費銀錢百萬,國庫空虛,實在難以繼續……”

李新宇果斷下令:“停建一切皇家宮殿,裁減宮中用度,將節省下來的錢全部投入治水!” 他還親自到洛陽、長安等地,號召富商大戶捐款。

在李新宇的支持下,張嘉貞克服重重困難,曆時兩年,終於完成了黃河治理工程。新修的堤壩堅固無比,疏浚後的河道暢通無阻,黃河沿岸的百姓再也不用擔心水患之苦。

為了感謝李新宇和張嘉貞,百姓們自發修建了許多生祠。在鄭州,有一座生祠內,百姓們將李新宇和張嘉貞的畫像掛在一起,尊他們為 “黃河守護神”。

消息傳到長安,李新宇感慨萬千:“朕所做的一切,不過是為了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如今看到他們安居樂業,朕便心滿意足了。”

而此時的魏征陽,徹底被李新宇的治國方略所折服。他再次上書,請求辭去禦史大夫之職:“陛下,老臣年邁,且見識短淺,已不堪大用。如今朝堂人才濟濟,老臣願致仕還鄉,給年輕人讓路。”

李新宇卻沒有批準:“卿乃三朝老臣,德高望重。朕需要你繼續留在朝堂,匡正朕的過失。至於進賢任能,朕自有主張。”

魏征陽老淚縱橫,跪倒在地:“陛下如此信任老臣,老臣雖死無憾!”

時光飛逝,李新宇登基已十載。這十年間,他廣納賢才,改革吏治,平定邊疆,治理水患,將大唐推向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長安城內,車水馬龍,萬邦來朝;絲綢之路上,駝鈴聲聲,貿易繁榮;黃河兩岸,麥浪滾滾,百姓富足。

這年中秋,李新宇在大明宮舉辦盛大的宴會,宴請各國使節和文武百官。宮殿內燈火輝煌,歌舞升平,西域的胡旋舞、江南的采蓮曲輪番上演,美酒佳肴擺滿了宴席。

李新宇舉杯向群臣致意:“今日之盛景,皆賴諸位愛卿和天下賢才的努力。想當初,朕登基之時,內憂外患,百廢待興。如今,我們終於實現了‘野無遺賢,萬邦鹹寧’的理想!”

群臣紛紛起身,高呼:“陛下萬歲!大唐萬歲!”

酒過三巡,李新宇將張嘉貞、張九幽、薛訥、王琚等人叫到身邊,語重心長地說:“你們來自五湖四海,出身各不相同,但都是朕的肱股之臣。朕希望,你們能繼續輔佐朕,將這盛世傳承下去。”

張嘉貞等人齊聲答道:“臣等定當竭儘全力,不負陛下重托!”

此時,魏征陽顫顫巍巍地走上前來,手中捧著一卷書冊:“陛下,老臣這十年來,將陛下的治國方略和諸位大臣的功績整理成書,名曰《開元新政錄》,望陛下過目。”

李新宇接過書冊,翻開一看,隻見上麵詳細記錄了他登基以來的各項改革措施,以及張嘉貞治水、張九幽察吏、薛訥破敵等事跡。他感動地說:“卿有心了。此書當傳之後世。”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