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盛明大駙馬 > 第16章、朱棣的臭脾氣

第16章、朱棣的臭脾氣(1 / 1)

推荐阅读:

朱棣點名朱高熾監個國監得財計左支右絀,朱高熾隻能先跪了下來說:“兒臣無能。”

呂震趕緊開口:“陛下息怒。今年各地雖天災不少,但田賦初核有三千四百餘萬石,屯田籽粒一千一百餘萬石,其餘布帛絲綿不論。若非如此,諸項大工也是無計可施。大報恩寺是陛下一片孝心,臣絕無推諉之意。隻是鄭公公既已離京,稍緩數月以解燃眉之急並不耽誤。待明年夏糧收上來……”

“朕知道你記性好!你又當戶部的差了?”

朱棣冷哼一聲,心中也頗無奈。

他自然知道老大監國還是頗為令人放心的,但如今僅僅是多了小妹大婚花費又被他們拿來說事。

改了儀注讓老大親自送親的深意,他難道不明白?

呂震嘛……既然連他都開口了,也說明財計著實有些難,以至於他們要請呂震出麵如此委婉請求。

想到這裡他說道:“你禮部這邊先緩緩是可以,工部那邊不能停!形製可以慢點定,但總要燒備琉璃。”

“臣謝陛下寬宥。”

呂震達到目的就乖乖站在一旁。

禮部能緩就是工部能緩,既然如此,公主大婚的諸多禦賜戶部就不會給他添麻煩了。

從上個月十八到今天,公主大婚儀注和各項細節才完全定了下來。

皇帝對這個妹妹的大婚過於重視,禦賜比他的親女兒還重。

呂震對皇帝的要求自是言聽計從,但皇帝要求的禦賜規模卻讓不少人上疏懇請減少如前例。

包括戶部尚書夏原吉也是。

在戶部看來這當然沒必要多花,結果皇帝不僅不讓步,還在今天朝會上命令太子到時候親自送親。

和今日朝堂上發生的另一件事相比,公主大婚和財計艱難已經隻是小事了。

呂震覺得,這個時候最適宜“勇於出頭”,為財計“大事”出一份力。

呂震其實不是太子黨,他是“帝黨”。

隻不過女婿現在跟著太子,他既不能因為戶部原因把公主大婚辦砸了,又要考慮到皇帝沒有改立太子的心意。

能幫他們緩緩大報恩寺的大工已經足夠了。

至於另一件事……他可不願摻和。

“陳瑄,你和太子隨朕去乾清宮說話。”

陳瑄看太子艱難地起身,心懷忐忑地跟著麵沉如水的皇帝前往乾清宮。

一路沉默,陳瑄隻想溜。

他是會看風向的人,氣氛不對啊!

朱棣沒有乘輦,走到了乾清宮正殿門口時,他忽然停步轉身對朱高熾指指點點。

暴風雨般的情緒輸出來得一點兆頭都沒有:

“耿通就不說了!朕隻準備對周新略施薄懲,但他那個樣子眼裡還有朕嗎?你母後葬期已定,旨意都發下去了。老二我讓他先去北京,這駙馬我也另選他人,他心裡有氣!你們就非要在禦前紛紛為周新求情?還要朕反過來治紀綱?”

他一邊說一邊在殿前走來走去,或指點或叉腰:

“嗷!都知道朕要再巡幸北京了,你又要監國了!好啊!讓周新這蠢東西以為有了憑恃,當著朕的麵說那些蠢話!現在朕隻能砍了他了!你後悔,朕也後悔!”

陳瑄隻覺得他不應該在這裡,低頭假裝木頭人。

朱高熾之前在外麵不說話,現在則委屈說道:“周新實無大錯,父皇既後悔,何不饒恕了他?漢王就算對姑姑這駙馬人選心裡有氣,他來責怪我好了,拿賢臣作伐是什麼道理?”

“你們就都是這樣!一個個的,處處讓朕為難!你們不如把朕氣死算了,朕眼不見為淨!”

陳瑄害怕極了,看來剛才在奉天殿裡陛下已經是非常有涵養。

而漢王為什麼那副臉色也明白了。

原來他一直想左右這個駙馬人選,隻是皇帝不肯再讓妹妹與親近漢王的什麼勳貴之後成親。

總的來說皇帝還是向著太子的,但太子這邊又總在一些政事上不順皇帝的意。

現在皇帝是氣自己一怒之下要斬了周新,實則原本沒這個意思。

“父皇!”朱高熾一晃一晃地跟進乾清宮,“兒臣急了幫他說了兩句話,是兒臣的錯。可您彆這樣就真斬了他啊,寒了群臣的心,以後誰還肯像他一樣忠直當差?”

“晚啦!朕金口玉言,豈能收回?”

朱棣坐在乾清宮的寶座上生悶氣,陳瑄縮在乾清宮的門口。

“哎呀!”朱高熾拍著腿,“爹,當兒子求您行不行?兒子不做這個太子了,這天下總還是咱家的,老二也要用群臣治理天下啊。”

“說什麼混賬話!”朱棣順手就把寶座上的扶枕丟了下來,“你還聒噪?你去你娘那跪著,好好想一想你這太子該有什麼太子樣!”

陳瑄見狀也麻溜地跪了下來。

“兒臣知罪,爹您彆氣壞了龍體。”朱高熾顫巍巍起身抹著眼睛,“兒臣告退。”

“爺爺,您息怒。”黃儼把那扶枕撿了起來,走到了他旁邊,“平江伯還在呢。”

朱棣看了看陳瑄,心裡很鬱悶。

本來還想跟老大說說讓陳瑄後麵統帥幼軍的事,讓他明白想定下這個寒門駙馬並非易事。

可這家夥總有本事窩窩囊囊地就把他氣壞。

要真窩囊也行,彆事事跟他對著乾,讓那些文臣都稱讚太子賢明寬仁。

要真那麼有本事更好,趁早讓勳武也歸心,斷了老二的念想。

可就是這麼不上不下的讓人厭煩,又越來越胖,朱棣總得做兩手打算不是?

“平江伯在又怎麼了?朕教訓太子該避著平江伯嗎?”朱棣瞥了瞥黃儼。

“臣失言,爺爺恕罪,伯爺見諒……”

陳瑄強笑搖頭,心裡卻為皇帝說的這句話多想了一些。

是啊,皇帝和太子吵這樣的架卻不避著他,這是……親近之意?

“駙馬呢?”朱棣又問。

“回爺爺的話,駙馬爺在習禮呢。”

“你去傳他來。”

黃儼心裡詫異,但還是去了。

等他走後,朱棣才忽然說道:“這駙馬該選誰,黃儼這奴婢前前後後也誇讚了不少勳貴子孫。”

陳瑄心裡一驚,才感覺皇帝竟是為了支走黃儼。看來這駙馬由誰來做,皇帝不像表麵上這麼乾綱獨斷,要考量的事情不少。

他又透露這些信息,陳瑄一時不知道該怎麼說。

但這時以平江伯的身份再正式見駕沒錯,就當是述職了。

聽他不說駙馬而是先彙報今年秋糧轉運的安排,朱棣點了點頭:“你一貫忠謹,這十年苦功,朕看在眼裡。”

“臣……臣不敢稱功。”

“一年兩百多萬石糧解運到北方,不是容易事。”朱棣抬了抬手讓他起來,“要是勳臣們個個都像你這樣,朕也不用這樣心煩了。”

陳瑄心裡喜出望外,今天竟有意外收獲?

他連連謙虛,說著本分之類的話。

“朕選的這個駙馬居然請了你。”朱棣的心情像是好了些,“倒也是,你們差不多的性子。我聽說除了你兒子贈的三百兩之外,他一文錢也沒敢收,還從昔日上官那借了兩百兩。彩禮錢夠嗎?”

“怕是不夠的。”陳瑄趕緊陪他笑了笑,“駙馬請臣代為奔波,又封了二百兩給臣,說是該有的規矩,臣也不好不拿。”

“二百兩?好事成雙,也合你伯爵身份。隻是這樣一來,彩禮豈不寒酸?”朱棣想起他那個孬樣搖了搖頭,“罷了,先不說他。海運漕卒如今如何了?海寇還猖獗嗎?”

他居然又談起工作。

永樂元年開始,陳瑄就是海運總兵官。最初一年隻能運不到五十萬石糧至北方,現在則已經每年能運兩百多萬石。

海上並不太平,除了海運的風浪之險,也有海寇甚至倭寇。

永樂七年,陳瑄和安遠伯一起巡海時就在青州海麵遇到了倭寇。那一戰他一直追到朝鮮金州的白山島,才將入寇的那夥倭賊儘殲。

去年他又和豐城侯一起統領浙江、福建水師剿捕海寇,這都是為了保障海運安全。

陳瑄一邊陳奏如今實情,一邊發覺皇帝是在問漕軍諸將情況,問得很仔細。

“會通河的大工去年就開始了。”朱棣說著,“海運終究不如河運穩妥。等會通河修好,到時又是一場風波。你怎麼看?”

“會通河能修好自然是好事。陛下讓臣接著督海運也好,另有任用也好,臣都儘心竭力。”

說的隻是對他的任用問題,而非什麼河海之爭。

這時,就在西華門外不遠處的趙輝被找了過來。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