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金光如血,潑灑在建文四年(1402年)正月的中原大地。
凜冽的朔風卷過冰封的黃河,發出嗚咽般的咆哮。
河麵上,一條由無數舟楫、浮橋組成的鋼鐵長龍,正迎著寒風,艱難而堅定地跨越天塹!
字幕如驚雷,炸響在洪武十三年的蒼穹!
畫麵中,朱棣身披玄甲,駐馬黃河北岸,目光如炬,穿透漫天風雪,死死鎖定了南岸!
他身後,是望不到儘頭的燕軍精銳!人人麵帶風霜,眼神卻燃燒著破釜沉舟的決絕!
舍棄了浴血兩年才占據的北平、保定、永平三郡根基,如同賭徒押上所有籌碼,目標隻有一個——金陵!龍椅!
畫麵急轉,燕軍如疾風般席卷南下!
沿途郡縣,望風披靡!徐州城頭,守軍驚恐地看著那如同黑色潮水般湧來的燕軍先鋒旗幟,城下煙塵蔽日!金陵的最後一道屏障,已岌岌可危!
“好!!”
奉天殿外廣場,勳貴班列中,爆發出宋國公馮勝一聲中氣十足、充滿激賞的喝彩!
他猛地一拍大腿,花白的胡須都激動得顫抖起來,目光灼灼地看向角落裡那個麵如死灰的身影——永昌侯藍玉!
“神機妙算!真乃神機妙算!”馮勝毫不吝嗇讚譽,聲音洪亮,引得周圍勳貴紛紛側目,“永昌侯!此前你高論‘直撲金陵’,言燕王唯有行此險中求勝之絕戶計,方可破局!老夫當時尚覺太過行險!今日天幕為證,燕王所行,與你所言分毫不差!此等料敵於千裡之外的眼光,老夫……心服口服!”
“是啊!藍侯爺慧眼如炬!”
“一語道破天機!真乃我大明軍神!”
“若非侯爺點破,我等尚在河北泥潭裡打轉呢!”
穎國公傅友德、定遠侯王弼等一眾老將也紛紛撫掌讚歎,看向藍玉的眼神充滿了由衷的敬佩。
藍玉此前的桀驁和跋扈,在這等“神預言”麵前,似乎都成了名將應有的傲氣。
然而,被眾人讚譽中心、如同眾星捧月般的藍玉,此刻卻絲毫感受不到半分得意!
他臉色煞白,嘴唇哆嗦,額角豆大的冷汗涔涔而下,後背的衣衫早已被冷汗浸透!他恨不得狠狠抽自己兩個大嘴巴!
完了!徹底完了!
藍玉心中哀嚎!
他當初在殿前一時嘴快,拋出那“直撲金陵”的驚世之論,純粹是出於沙場宿將的直覺和骨子裡的賭徒心態,更帶著幾分在勳貴麵前顯擺的意味!
他萬萬沒想到,天幕竟然真的按他“預言”的劇本上演了!而且演得如此逼真,如此轟動!
這哪裡是讚譽?這分明是催命符!
馮勝這老東西嗓門這麼大,生怕奉天殿裡那位聽不見嗎?!
藍玉用眼角餘光驚恐地瞥向那象征著至高皇權也蘊含著無儘殺機的奉天殿大門,仿佛看到一把無形的鍘刀,正懸在自己頭頂,隨時可能落下!
他現在身在這奉天殿前,眾目睽睽之下,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隻能如待宰羔羊般,承受著這“捧殺”的煎熬!
奉天殿內,龍涎香的氣息依舊沉靜,卻壓不住那股無形的、因天幕劇變而洶湧的暗流。
朱元璋高踞龍椅,身體微微前傾,那雙閱儘滄桑的龍目,緊緊鎖定著天幕上燕軍主力如黑色洪流般渡過黃河、前鋒直抵徐州的畫麵。
他臉上看不出喜怒,隻有一種近乎冷酷的專注。手指在冰冷的紫檀扶手上,一下、一下,緩慢而有力地敲擊著。
“篤…篤…篤…”
這聲音在寂靜的大殿中格外清晰,敲在每一個大臣緊繃的心弦上。
當看到朱棣果真如藍玉所預言那般,拋棄所有壇壇罐罐,行此“直撲金陵”的絕戶計時,朱元璋的嘴角,幾不可察地向上扯動了一下,露出一絲極淡、卻意味深長的弧度。
他並未看殿外,仿佛自言自語般,低沉沙啞的聲音打破了沉寂:
“藍玉……”
這個名字被他輕輕吐出,帶著一種玩味的語氣。
侍立在旁的大太監王景弘立刻屏息凝神,垂手恭聽。
朱元璋的目光依舊落在天幕上,仿佛在評價一件工具:
“這小子……打仗的眼光,還是有的。這份破釜沉舟、直搗黃龍的膽魄和決斷,算得上是一柄……鋒利的刀。”
他頓了頓,手指的敲擊節奏未變,語氣卻帶上了一絲不易察覺的考量:
“要不……咱再給他一個機會?”
這話聽起來像是恩典,但殿內近侍和前排的幾位重臣,卻無人敢鬆一口氣。因為他們太了解這位開國皇帝了。
朱元璋渾濁的眼珠深處,精光閃爍,正進行著冷酷的權衡:
藍玉,是柄好刀,但也是一柄雙刃劍!
此刀,鋒利無匹,能破強敵,卻也桀驁難馴,極易反噬!
最關鍵的是——這刀,是咱親手鍛造、親手磨礪出來的!隻有咱的手,才鎮得住,用得了!
他仿佛看到了未來:若太子朱標,或嫡長孫朱雄英能逆天改命,承繼大統……以標兒的仁厚,雄英的稚嫩,能駕馭得了燕王朱棣這頭嗜血的猛虎嗎?若駕馭不住,留下藍玉則可鉗製燕王!
但若……天命終究難違,標兒和雄英都……那麼,由老四朱棣來坐這江山呢?
朱元璋的目光掃過天幕上朱棣那堅毅果決的身影。
老四……夠狠!夠硬!也夠聰明!
藍玉這柄刀,在老四手裡,或許真能物儘其用,開疆拓土?以老四的心性和手段,鎮住藍玉,當無問題。
如此,此刀……留之亦無妨?
一個冷酷的結論在朱元璋心中成型:
藍玉的生死,不在咱一念之間。
而在於……藍玉自己,能否認清形勢,擺正位置!
他輕輕哼了一聲,聲音帶著一絲漠然:
“是生是死,是榮是辱……就看他藍玉自己,有沒有這個造化了。”
朱元璋這番看似輕描淡寫、實則暗藏機鋒的“恩典”和“考量”,清晰地落入了前排三位重臣的耳中——魏國公徐達、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
三人幾乎同時垂下了頭,姿態恭謹無比。
“陛下聖明仁厚!永昌侯若知陛下如此寬宏,必當感激涕零,肝腦塗地以報!”李善長第一個開口,聲音平穩,帶著老成謀國的懇切,將“仁厚”二字咬得極重。
“陛下天恩浩蕩,不計前嫌,實乃藍玉之福,亦是我大明之幸!”李文忠緊隨其後,語氣充滿感佩。
“陛下思慮深遠,無論用與不用,皆為社稷計,臣等拜服。”徐達言簡意賅,沉穩如山。
三人表麵上唱和著“陛下仁厚”、“天恩浩蕩”,言辭懇切,讚譽由衷。然而,那低垂的眼瞼下,隱藏的卻是幾乎一模一樣的、冰冷刺骨的清醒與……一絲不易察覺的譏誚。
仁厚?
徐達心中冷笑。洪武朝的勳貴,誰沒見識過陛下“仁厚”背後的雷霆手段?
胡惟庸案的血還未乾透呢!陛下此刻說“給機會”,下一刻就能找個理由把藍玉九族都揚了!
藍玉是柄好刀不假,但更是一根紮在陛下心頭的刺!
陛下不過是在權衡這刺是現在拔,還是將來由新君拔,或者……留給燕王當磨刀石罷了!
信陛下會真心給藍玉機會?除非太陽打西邊出來!
感激涕零?
李文忠內心苦澀翻騰。
他兒子李景隆就是最好的前車之鑒!
天幕所示,未來九江(李景隆)在靖難中扮演的角色,足夠李家死十次了!
陛下現在沒動他李家,不過是天幕未結束,尚需穩定人心,外加他李文忠還有點用!
藍玉?功勞比他李文忠大?跋扈比他兒子輕?陛下真要“仁厚”,他李文忠第一個把頭擰下來當球踢!
社稷之幸?
李善長老謀深算的眼底,閃過一絲疲憊的嘲弄。
他作為開國文臣之首,曆經朝堂無數風波,太明白這位洪武皇帝的心思了。
陛下眼裡隻有朱家的江山永固,哪有什麼真正的“恩典”?
藍玉的生死,不過是一枚隨時可以拋棄的棋子,其價值隻在於能否為未來(無論哪個皇帝)所用,以及拋棄時能否榨取最後一點價值(比如震懾其他勳貴)。
所謂“給機會”,不過是帝王心術的漂亮話,聽聽就得了,當真?那墳頭草早三尺高了!
三人垂首恭立,口中頌聖之辭不絕,心中卻如同明鏡。
奉天殿內溫暖如春,他們的脊背卻仿佛貼著萬載寒冰。在這位心思如淵似海的開國雄主麵前,任何僥幸都是取死之道。
藍玉的“機會”,不過是懸在鋼絲上的舞蹈,而他們自己,又何嘗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