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畫麵聚焦在中亞腹地,一座金碧輝煌、卻彌漫著肅殺之氣的巨大營盤。
營盤連綿數十裡,如同匍匐的巨獸。無數頂帳篷密密麻麻,各色旗幟獵獵招展。營盤中央,一座純金打造的巨型王帳尤為醒目。
王帳前,一位身材高大、麵容冷峻如岩石、僅剩一隻眼睛卻閃爍著駭人精光的老者,正騎在一匹神駿的阿拉伯戰馬上,檢閱著下方如同鋼鐵洪流般的軍隊!
士兵們膚色各異,盔甲兵器五花八門,卻都透著彪悍嗜血的氣息,數量之多,幾乎望不到邊際!
旁白音帶著一種後怕的驚歎響起:“看!這便是與大明洪武皇帝幾乎同時代崛起的另一顆恐怖巨星——帖木兒!他自稱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後裔,實則出身突厥化蒙古部落。此人一生征戰四十餘年,未嘗一敗!其鐵蹄踏碎波斯,征服花剌子模,生擒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將德裡蘇丹國洗劫一空!其帝國疆域西抵地中海,東至天山,北達鹹海,南括波斯灣,龐大無匹!其麾下大軍,皆是百戰餘生的虎狼之師,尤以重裝騎兵和戰象部隊威震天下!”
畫麵拉近帖木兒那張布滿風霜、獨眼如鷹隼的臉。
旁白語氣轉為凝重:“據傳,這位征服者晚年已將目光投向了東方!他視大明為最後、最強大的對手。永樂二年,帖木兒已集結起一支號稱百萬的龐大軍團,囤積糧草如山,磨礪刀槍似雪,厲兵秣馬,誓要效仿先祖成吉思汗,飲馬長江,踏破大明山河!其兵鋒所指,正是我大明西北門戶!”
天幕下的洪武君臣,無不倒吸一口冷氣!朱元璋的眼神瞬間變得無比銳利,手指下意識地扣緊了龍椅扶手。如此強敵,如此兵勢,若真揮師東來,大明將麵臨立國以來最嚴峻的考驗!
然而,畫麵陡轉!金碧輝煌的王帳內,氣氛壓抑。
年近古稀的帖木兒躺在厚厚的波斯地毯上,麵色灰敗,氣息奄奄。一代梟雄,在遠征即將啟程的巔峰時刻,竟被一場突如其來的重病擊倒!
旁白帶著不可思議的轉折:“然,天佑大明!永樂三年初,就在帖木兒大軍即將開拔東征之際,這位不可一世的征服者,以69歲高齡,猝然病逝於訛答剌(今哈薩克斯坦境內)!其龐大帝國瞬間陷入諸子爭位的混亂漩渦,那場蓄謀已久、足以撼動大明國本的遠征,就此煙消雲散,不了了之!”
帖木兒帝國崩塌的畫麵尚未消散,天幕場景已如巨鯨躍海,瞬間切換!
震耳欲聾的海浪轟鳴聲透過天幕傳來!畫麵豁然開朗,那是大明帝國最南端的海疆——江蘇太倉劉家港。旭日東升,霞光萬丈,將無邊無際的蔚藍大海染成一片金紅!
港內檣櫓連雲,帆影蔽日!一支規模空前龐大的艦隊,正靜靜停泊在萬頃碧波之上!為首的“寶船”,其巨大如山嶽般的船體,讓洪武十三年的觀者無不瞠目結舌!
船樓巍峨如城,九桅巨帆高聳入雲,遮天蔽日!船身彩繪著祥雲瑞獸,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其後,跟隨的“馬船”、“糧船”、“水船”、“戰船”、“坐船”……形態各異,大小不一,卻同樣堅固雄壯,密密麻麻排列開來,綿延數十裡海麵,宛如一座移動的海上長城!
旁白音帶著激昂與自豪響起:“雖然曆史的天平,已然倒向大明!然而帖木兒死亡的消息由於相隔太遠,仍然沒有傳到大明,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一支史無前例的龐大皇家艦隊,在此拔錨啟航,開始了注定載入史冊的偉大遠航!統帥此艦隊的,是一位名叫鄭和的太監!”
畫麵聚焦到旗艦寶船那高聳的艉樓之上。一位身材魁梧、麵龐方正、目光沉穩堅毅的中年宦官,正扶欄遠眺,海風吹拂著他帽冠下的發絲。
旁白詳細介紹:“鄭和,本姓馬,名和,小字三保。雲南昆陽州(今雲南晉寧)人。其先祖乃西域布哈拉貴族,元初遷居雲南。洪武十五年,太祖皇帝遣大軍南征雲南,掃平元梁王殘餘。年僅十一歲的馬和被明軍所俘,遭受宮刑,後入燕王府為宦官。因其與馬皇後同姓,燕王妃親自為其改名為鄭和。因其聰敏機警,膽略過人,深得燕王朱棣信任。靖難之役中,馬和隨軍征戰,尤其在鄭村壩(今北京東壩)一戰中表現出色,立有軍功。”
鏡頭掠過艦隊中堆積如山的瓷器、絲綢、茶葉、金銀器皿,以及甲板上肅然林立的精銳水師官兵。
旁白音調微沉,帶上一絲神秘色彩:“此次遠航,名為‘宣威海外,懷柔遠人’,向西洋諸國昭示大明國威,恢複朝貢體係。然,亦有傳言,永樂皇帝心中深藏另一重目的——尋找那場皇宮大火後,下落不明的建文帝朱允炆!活要見人,死要見屍,以絕後患!”
畫麵閃過海圖上指向南洋深處的航線,最終定格在鄭和那堅毅沉靜、仿佛能容納萬頃波濤的側臉上。寶船巨帆鼓滿強勁的海風,艦隊如同一群蘇醒的巨鯨,劈開萬頃碧波,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浩蕩前行!
奉天殿內,洪武十三年。
“好!好!好!”龍椅上的朱元璋猛地一拍大腿,連聲叫好,臉上的興奮之情溢於言表,之前的凝重一掃而空!
他指著天幕上大明南征雲南勝利的畫麵,洪亮的聲音震得殿梁嗡嗡作響:“看見沒!咱洪武十五年的大軍,必能踏平雲南!把那元梁王的餘孽,掃進曆史的垃圾堆!什麼鳥不拉屎的割據,從唐朝開始又怎樣?在咱大明鐵蹄麵前,統統都是土雞瓦狗!”
困擾他多時的西南邊陲問題,因天幕提前“劇透”的勝利而變得信心十足。
至於天幕上順帶提的那句“尋找建文帝”的傳說,老朱嘴角一撇,露出毫不掩飾的輕蔑:“嗤!一個能把百萬大軍都敗光的窩囊廢,還能翻出什麼浪花?東山再起?做他娘的春秋大夢去吧!”在他心中,朱允炆這個名字,已經和“廢物”劃上了等號。
興奮之餘,朱元璋那如同精密儀器般的帝王思維,卻敏銳地捕捉到了天幕敘述中一個看似微不足道、卻讓他心頭微微一動的小細節——鄭和,原名馬和,是雲南被俘後入宮的太監,後被老四賜姓鄭。
“嗯?”老朱的眉頭習慣性地擰了起來,手指無意識地敲擊著扶手,目光掃過侍立在禦階旁、低眉順眼的大太監總管王公公,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在詢問:“咱忽然想起個事兒。這太監嘛……淨了身,斷了根,就是皇家奴仆。這姓氏……是不是也得有個規矩?”
王公公心頭猛地一緊,一股不祥的預感瞬間籠罩全身,但他麵上不敢顯露半分,連忙躬身,聲音帶著十二分的恭謹:“陛下聖明,奴才們的一切,都是主子恩賜。主子說怎麼辦,奴才們就怎麼辦。”
朱元璋摸著下巴,眼神銳利地掃過王公公,又仿佛透過他看到了未來無數入宮的太監:“咱琢磨著,這太監的姓氏,不能亂用。尤其是咱老朱家這國姓,還有……哦,還有這馬和原來的‘馬’……”
他頓了頓,掰著手指頭數起來,“徐達家的‘徐’,常遇春家的‘常’(雖然常遇春早逝,但常家也是頂級勳貴),李文忠家的‘李’……這些開國元勳、頂了天的大功臣的姓氏,豈能讓閹人玷汙了去?以後凡入宮的太監,一律不許用這些姓氏!”
王公公隻覺得一股寒氣從腳底板直衝天靈蓋,後背的冷汗瞬間就浸透了裡衣!他姓王!雖然現在大明還沒有姓王的頂級國公(王弼是定遠侯,未至國公),但……但萬一以後有呢?陛下這意思,莫非連“王”姓也……?難道自己這把年紀了,還要被勒令改名?
一個更恐怖的念頭如同毒蛇般鑽進王公公的腦海:改什麼名?像陛下早年那樣,叫“王重八”?“王五四”?不!絕對不行!這些名字本身就帶著陛下的貧賤過往,是絕對的禁忌!自己要是敢叫“王重八”,恐怕明天腦袋就得搬家!叫“王二”?“王五”?那和牲口有什麼區彆?豈不是把皇家的臉麵也丟儘了?
就在王公公臉色煞白,腦中一片混亂,幾乎要窒息的時候,朱元璋似乎也想到了改名可能帶來的尷尬和麻煩。
他煩躁地揮了揮手,像是驅趕蒼蠅:“算了算了!名字就是個記號!實在不行,就用進宮時的排號!以後就叫……嗯,你排第幾來著?哦,五十九?那就叫五十九!簡單明了,省得麻煩!”
“五……五十九?”王公公隻覺得眼前一黑,差點當場暈厥過去。這名字……還不如叫阿貓阿狗!他仿佛已經看到未來,自己頂著一個“五十九”的名頭,在宮中被所有人暗地裡恥笑。
巨大的屈辱感和對未來的茫然,讓他僵在原地,連謝恩都忘了,隻有額角豆大的汗珠,無聲地滾落,砸在奉天殿光潔的金磚上,洇開一小片深色的水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