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巨幕,光華流轉,映照的卻是永樂朝班師回朝後的凜冬。
畫麵從漠北蒼涼的雪原陡然切回,定格在永樂十二年(1414年)深冬的北京城。
天空鉛雲低垂,朔風卷著細碎的雪沫,抽打在剛剛經曆戰火洗禮、尚顯簡樸的紫禁城朱牆上。然而,這座帝都的心臟——奉天殿內,氣氛卻比城外的數九寒天更冷冽刺骨。
龍椅之上,朱棣端坐。他身著的十二章玄色袞冕尚帶著北征的仆仆風塵,眉宇間刻著未消的疲憊,更積鬱著一股壓抑到極點的雷霆之怒。那雙鷹隼般的眼睛,寒光四射,緩緩掃過丹墀下跪伏的幾名緋袍文官。
“太子遣使迎駕遲緩,怠慢君父,軍心何安?體統何存?!”朱高煦的聲音不高,卻如同冰層下湧動的暗流,每一個字都帶著千鈞重壓,砸在寂靜的大殿裡,回聲令人心悸。
而永樂皇帝朱棣既然未斥責朱高煦,也未直接斥責太子朱高熾,矛頭卻直指其羽翼:“爾等身為東宮輔弼,匡正儲君,導引禮儀,責無旁貸!太子失儀,皆爾等教導無方、輔佐不力之過!”
跪在最前方的,是左春坊大學士兼翰林學士黃淮。他須發已見斑白,額頭緊緊貼著冰冷刺骨的金磚,身體因寒冷和巨大的壓力而微微顫抖,卻努力維持著臣子的儀態。他身後,右春坊大學士楊士奇、司經局洗馬楊溥、讚善金問、伴讀芮善等人,同樣匍匐在地,臉色慘白。
沒有辯解。沒有求饒。甚至沒有抬頭。
天幕的鏡頭冷酷地捕捉著他們臉上那種近乎麻木的、深沉的認命。這種認命,瞬間刺痛了洪武十三年奉天殿內,無數雙注視著天幕的眼睛——尤其是那些侍立在太子朱標身後,身著同樣緋袍的東宮屬官們!
詹事府少詹事(正四品)、幾位鬢發花白的東宮講官,乃至品階更低的太子洗馬、司經局校書郎們,此刻無不感到脖頸後掠過一道森森寒意。
他們下意識地縮了縮脖子,彼此飛快地交換著眼神,那目光中充滿了心有餘悸的共鳴與兔死狐悲的驚懼。這場景,這罪名,這邏輯……他們太熟悉了!
在洪武朝的朝堂之上,這幾乎是顛撲不破的鐵律:
太子殿下永遠是聖德昭彰,明睿無雙。若儲君言行偶有疏失,那必然是身邊輔佐的臣子未能儘到規諫啟迪之責!
輕則申飭罰俸,閉門思過;重則如眼前天幕所示——下獄待勘!甚至……人頭落地!
太子屬官,從來就是帝王平衡權力、敲打儲君時最順手也最安全的替罪之羊!
隻是萬萬沒想到,這套由洪武皇帝親手錘煉的“馭下之道”,到了永樂朝,竟被他的兒子朱棣用得如此爐火純青,如此“家學淵源”!
“詔下!”天幕上,朱棣冰冷的聲音如同最終的審判錘落下,“黃淮、楊士奇、金問、楊溥、芮善等,辜負聖恩,輔佐無狀,著即褫奪官職,交錦衣衛北鎮撫司嚴加訊問!下詔獄!”
畫麵陡然切換。陰森、潮濕、散發著黴味和淡淡血腥氣的詔獄甬道。
沉重的生鐵牢門被獄卒粗暴地拉開,發出令人牙酸的“吱嘎”聲和金屬撞擊的“哐當”巨響。
幾位曾經清貴顯赫、執掌東宮機要的重臣,此刻被除去冠帶,身著單薄的囚衣,在如狼似虎的錦衣衛番役推搡下,踉蹌著跌入那深不見底的黑暗囚室之中。
火把的光影在他們絕望而平靜的臉上跳躍,最終被“轟隆”一聲關閉的鐵門徹底吞噬。唯有鎖鏈拖地的“嘩啦”聲,在死寂的甬道中久久回蕩,如同為這群替罪羔羊奏響的哀歌。
旁白音適時響起,帶著一絲冷酷的洞悉:“北征而還,因太子朱高熾遣使迎駕遲緩,受到朱高煦的饞言,永樂帝降罪於太子府屬官,下錦衣衛詔獄。漢王朱高煦的奪嫡之心再次焰起。”
這聲音,如同冰錐,狠狠紮進了洪武十三年每一個東宮屬官的心坎。一位年邁的詹事府右諭德,看著天幕,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的脖頸,發出一聲微不可聞的、沉重的歎息。
天幕畫麵如同被無形之手狠狠撕裂,驟然從陰冷的詔獄甬道,跳轉到一片刺目的陽光之下。
地點:山東青州。一座嶄新、宏大卻空蕩得近乎死寂的王府矗立著。
朱漆大門尚未褪色,琉璃瓦頂在陽光下反射著冷硬的光,但庭院深深,不見人影,隻有風吹過空曠回廊發出的嗚咽聲。
這便是新建的漢王府,一座被主人棄如敝履的華麗囚籠。
畫麵中心,是北京紫禁城內劍拔弩張的父子。
永樂皇帝朱棣,身著常服,臉色卻比龍袍更沉鬱。他身後跟著幾名垂首屏息、恨不得把自己縮進地縫裡的內侍。為首的內侍雙手高捧一卷明黃聖旨,手臂卻在微微顫抖。
他對麵,漢王朱高煦。沒有甲胄,隻一身玄色勁裝,勾勒出依舊雄健的體魄。他像一頭被徹底激怒、困在籠中的猛虎,渾身散發著擇人而噬的暴戾氣息。他根本不屑於看那聖旨一眼,赤紅的雙目如同燒紅的烙鐵,死死焊在父親臉上。
“陛下口諭:漢王朱高煦,著即離京,就藩青州!欽此!”內侍尖利的聲音帶著哭腔,幾乎不成調。
“就藩?!哈!哈哈哈哈!”
朱高煦爆發出一陣歇斯底裡的狂笑,笑聲裡充滿了無儘的嘲諷、悲憤和絕望!
他猛地向前踏出一步,沉重的戰靴將地上的浮塵踏得四散飛揚!那巨大的壓迫感讓宣旨的內侍駭得踉蹌後退,手中聖旨卷軸“啪嗒”一聲滾落塵埃,明黃的綢緞沾滿了塵土。
“老頭子!”朱高煦的咆哮如同平地驚雷,每一個字都裹挾著積壓了十數年的怨毒與不甘,狠狠砸向朱棣,也穿透天幕,震得洪武十三年的時空嗡嗡作響:
“憑什麼?!啊?!”
他戟指蒼天,又猛地指向應天的方向,手臂肌肉虯結,青筋暴跳。
“就憑他朱高熾比我早爬出來幾年?就憑他占了‘嫡長’那兩個字?!我朱高煦哪一點不如他?!”
“靖難四年,哪一次衝鋒陷陣不是我在前?!白溝河,我替你擋了多少刀箭?!東昌,是誰拚死把你從死人堆裡背出來的?!靈璧,又是誰第一個撞開城門?!”
“他朱高熾在乾什麼?!在北平守著他那身肥肉!就因為他守住了城,他就能坐享其成?!”
“我什麼都得讓?!江山讓他!太子位讓他!現在連待在京城、離權力近一點的資格都沒有?!讓我滾到那鳥不拉屎的青州去?!”
他唾沫星子幾乎噴到朱棣臉上,聲音因為極致的憤怒而嘶啞變調:
“少他媽跟我來這套!什麼‘屏藩帝室’,什麼‘為國戍邊’!糊弄鬼呢?!你就是怕我!怕我待在京城,攪了你那寶貝太子、寶貝聖孫的好夢!”
“找建文後人?!”朱高煦像是聽到了天底下最荒謬的笑話,臉上的肌肉扭曲著,“找得到嗎?!就算找到了,你朱棣敢認嗎?!認了,你這‘清君側’得來的皇位,還坐得穩嗎?!”
“那你當初造的什麼反?!啊?!”這一句,如同淬毒的匕首,直捅心窩!朱高煦猛地逼近一步,鼻尖幾乎要碰到朱棣的鼻尖,眼中燃燒著瘋狂的光芒,“您老人家現在倒端起架子,真把自己當順天應命的真龍天子,當忠臣孝子了?!彆他媽裝了!”
“我們全家造的反!”
他張開雙臂,如同擁抱一個殘酷的真相,聲音陡然拔高到極致,帶著一種同歸於儘的快意。
“從你朱棣,到我朱高煦,手上都沾著建文朝的血!沾著朱家自己人的血!下去了好啊!正好!一起去見太祖爺!去見外祖父徐達大將軍!咱們好好掰扯掰扯!看列祖列宗認不認你這個‘忠臣’!認不認你這‘順位繼承’的鬼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