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的時空,被拉入永樂十四年北京那場浩大的土木興工之中。
畫麵裡,不再是硝煙戰場,而是塵土飛揚、人聲鼎沸的北京城郊。
無數衣衫襤褸的民夫,在監工粗糲的皮鞭呼喝與號子聲中,如同負重的蟻群,沿著新辟的寬闊“禦道”,肩扛手抬,將巨大的梁木、沉重的條石、成車的青磚,源源不斷地運往一片正在被反複夯實的廣闊地基。
遠處,初具雛形的巍峨宮牆基址如同蟄伏的巨龍,隱約勾勒出未來紫禁城的輪廓。
旁白音沉穩而宏大,帶著一種開創曆史的厚重感:“永樂十四年,帝詔天下:於元大內舊址稍南,肇建新宮,規製悉仿南京,然宏闊過之!北京紫禁城及皇城,自此始興土木,遷都之宏圖,昭然若揭!”
畫麵流轉,時間回溯至永樂十一年深秋。肅殺取代了喧囂。一支素白如雪的龐大隊伍,在漫天飛舞的紙錢與低回的哀樂中,緩緩行進在由南京通往北京的漫長官道上。寒風卷起枯葉,打著旋兒落在覆蓋著明黃緞幔的巨大梓宮上。
漢王朱高煦身著粗麻孝服,策馬行於靈車之前,麵色沉凝,眼神複雜地掃視著道路兩旁肅立的軍民。
旁白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歎息:“新都未起,帝後已彆。仁孝皇後徐氏梓宮,由漢王朱高煦親率護衛,自南京移葬於北京天壽山(未來明十三陵所在)之吉壤,為永樂帝係之陵寢奠下第一抔土。”
鏡頭再轉,聚焦於北京城內一處嶄新落成、規製宏大的府邸。朱漆大門剛剛刷過,銅釘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嶄新的“定國公府”鎏金匾額高懸門楣,字跡剛勁有力,彰顯著無上恩寵。
年輕的定國公徐景昌(徐增壽之子),身著簇新的國公蟒袍,意氣風發地站在府門前高高的台階上,正含笑拱手,迎候著絡繹不絕前來道賀的北京官員、勳貴新貴。府內隱隱傳來絲竹宴飲之聲,一派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興盛景象。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畫麵一角迅速閃過的、遠在南京的魏國公府(徐輝祖一脈)。那座同樣巍峨的府邸,門前的石獅依舊威嚴,門楣上“魏國公府”的舊匾也依舊高懸,卻仿佛籠罩在一層無形的、與北京定國公府截然不同的沉寂之中,連門前灑掃的仆役,步履都顯得格外輕悄。
奉天殿內,禦階之下。
魏國公徐達的目光,如同被無形的絲線牽引,久久停留在天幕上那兩座隔空相望、卻分屬南北兩京的國公府邸上。
他身形依舊挺拔如鬆,但花白的須發和眉宇間深刻的皺紋,無聲訴說著歲月的重量與風霜。那雙曾洞察戰場瞬息萬變的銳利眼眸,此刻卻翻湧著複雜難明的波瀾。
“輝祖坐鎮南京,承襲祖蔭,守的是魏國公爵位,也是徐家在江南的根基與……體麵。”徐達心中默念,思緒如潮,“景昌立足北京,新貴崛起,受的是定國公爵祿,緊傍新都,依附帝闕,前程……似錦。”
這看似雙星並耀、一門兩貴的格局,落在徐達這位曆經三朝、深諳政治漩渦險惡的老帥眼中,卻品出了更深沉的滋味。他緩緩抬起手,無意識地摩挲著腰間玉帶上冰冷的獸首紋飾,指尖傳來堅硬的觸感。
“分……得好啊……”一聲微不可聞的歎息,幾不可察地從他唇邊逸出。
這“分”,是帝王心術,是製衡之道,又何嘗不是一種保全?一門雙國公,權勢煊赫,本就如同行走於懸崖之巔。若同處一京,同氣連枝,枝繁葉茂之下,難保不會引來雷霆風暴,重蹈當年胡惟庸、李善長之覆轍。
如今,一南一北,天各一方。南京的魏國公府,守著太祖封賞的根基,維係著與舊都勳貴的紐帶;北京的定國公府,則代表著與新帝的緊密聯係,融入北遷的權力核心。
看似血脈疏離,往來不便,實則是築起了兩道無形的屏障,將徐家這棵大樹的風險,分散在了南北兩地。縱使一方有難,另一方也有足夠的空間和理由置身事外,甚至……施以援手?這是帝王給予徐家的恩典,也是套在徐家脖頸上的一道枷鎖,一道確保忠誠與安分的枷鎖。
目光,不經意地掃過身側。那裡,屬於韓國公李善長的位置,此刻空空蕩蕩。光潔如鏡的金磚地麵上,仿佛還殘留著此前那刺目的、噴濺狀的暗紅痕跡——那是李善長驟見自身未來結局時,驚駭噴出的心頭之血!太醫署至今未有確切消息傳來,那位曾位極人臣、智計百出的開國元老,生死未卜。
一股寒意,比殿外的初春風更冷冽,悄然爬上徐達的脊背。他猛地收回目光,再次投向天幕上那兩座遙相呼應的府邸,心頭那點因家族分居而產生的、淡淡的無奈與疏離感,瞬間被一種劫後餘生般的巨大慶幸所取代!比起李善長那血濺金殿、闔族傾覆的恐怖未來,眼前這點“疏離”,這點“不便”,又算得了什麼?
“平安……足矣。”徐達在心中默念,如同最虔誠的禱告。他挺直了微微佝僂的脊梁,眼神重新變得沉靜而堅定。那是一種曆經滄桑、看透浮華後的通達與認命。得隴?莫再望蜀!能在這波譎雲詭的權力場中,保全血脈,延續爵祿,已是上天垂憐,夫複何求?他徐天德(徐達字),一生戎馬,所求者,國泰民安,家宅……平安。
龍椅之上,朱元璋的目光並未在天幕上那營建北京紫禁城的喧囂景象中停留。他的視線,如同穿透了時空的壁障,牢牢鎖定在另一個地方——南京鐘山南麓,那座正在他親自督造下、一磚一石壘砌起來的巨大陵寢:孝陵!
“老四……遷都了……”這四個字,如同淬了冰的鋼針,狠狠紮進他的心臟,“他把他的根……他子孫後代的根,都拔了!挪到那苦寒的北地去了!”
天幕上徐皇後梓宮移葬北京天壽山的畫麵,在他腦海中瘋狂閃現——那不僅僅是一個皇後的安眠,更是一塊投向深潭的巨石,預示著未來將有更多的、屬於朱棣這一支帝係的棺槨,重重疊疊,落在那片陌生的北地山巒之下,築起一片新的、與他朱元璋毫無關係的皇家陵區!
一股源自靈魂深處的、巨大的失落與悲涼,如同冰冷的潮水,瞬間淹沒了這位開國之君。他仿佛看到了百年之後,自己這耗費無數心血、象征著大明開國偉業的孝陵:
宏偉的神道上,石像生依舊肅立,卻再也等不來後世子孫浩浩蕩蕩的祭拜鑾駕,隻有山風嗚咽,落葉蕭蕭。
享殿巍峨,金碧蒙塵,繚繞的香煙斷絕,隻剩下空寂的回響。
巨大的寶頂孤懸於鐘山懷抱,在江南的煙雨迷蒙中,靜默地麵對著千山萬水的阻隔。
而他的兒子(朱棣)、孫子(朱高熾)、重孫子(朱瞻基)……乃至後世流淌著他血脈的大明皇帝們,都將長眠於遙遠的、寒冷的北京天壽山下!他們的陵寢彼此守望,環繞著朱棣的“長陵”,形成一個屬於永樂帝係的、新的“祖宗之地”!而他朱元璋,大明太祖高皇帝,竟成了孤懸南都、無人問津的“前朝舊陵”!
“咱活著的時候,盼著兒孫繞膝,共享天倫……”朱元璋粗糙的手指,無意識地、死死撚著身上明黃龍袍的下擺,昂貴的綢緞在他巨大的指力下發出細微的呻吟,指節因過度用力而泛出青白。
一股濃烈的、屬於淮西老農的悲愴湧上心頭,“死了……死了難道就落得個孤墳野鬼的下場?連個……連個清明時節給咱添把土、燒炷香的親兒孫……都隔著千山萬水?!”這念頭帶來的錐心之痛,遠勝千軍萬馬的衝殺!這是對他畢生奮鬥、對血脈延續終極意義最殘酷的嘲弄!
他猛地想起了自己親自擬定、勒石刻碑、供奉於太廟的《皇明祖訓》。那裡麵條條款款,事無巨細,從皇位繼承到藩王規製,從官員任免到百姓教化,無不包羅,試圖為後世子孫立下萬世不易的規矩,確保朱家江山永固如鐵桶!
他曾經是何等自信,以為這凝聚了他一生智慧與鐵血手段的訓示,足以讓子孫奉若神明,不敢越雷池半步!
可天幕呢?天幕如同一記響亮的耳光,狠狠抽在他的臉上!
屍骨未寒!僅僅是屍骨未寒啊!他親自選定的繼承人,皇太孫朱允炆,就在齊泰、黃子澄那幫書生的攛掇下,迫不及待地舉起了削藩的屠刀!將《皇明祖訓》中關於藩王護衛、不得擅削的條款,視若無物!將他對兒孫的拳拳維護之心,踩在腳下!“忠”?在至高權力的誘惑和書生的“大義”麵前,何其脆弱!何其可笑!
就在這極度的悲憤與對“忠”的徹底失望中,一個近乎偏執的念頭,如同在絕望深淵裡掙紮時抓住的一根帶刺的藤蔓,頑強地冒了出來,刺痛了他,卻也帶來一絲扭曲的希望:
“忠靠不住……那孝呢?!”
朱元璋渾濁的老眼中,驟然爆射出駭人的精光!他猛地坐直了佝僂的身體,仿佛枯木逢春,一股狠戾而精明的氣息瞬間取代了剛才的頹唐。手指急促地、帶著某種瘋狂韻律敲擊著冰冷的紫檀木扶手。
“對!孝!百善孝為先!天地至理!”他心中狂吼,“咱若在《皇明祖訓》裡再添一條,不,是著重強調、用血刻下一條:凡我朱家子孫,無論身居何位,九五之尊亦罷,龍馭上賓之後,其靈柩必須歸葬南京孝陵之側!生為大明君,死為孝陵魂!永世不得另擇他處安葬!”
他越想越覺得此計大妙,甚至帶上了幾分農民麵對狡詐世道時練就的、近乎無賴的精明:
“遷都?行!活著你愛去哪當皇帝去哪!咱管不了你活著享受哪裡的繁華!但死了,骨頭得給咱埋回來!埋在咱眼皮子底下!這是孝道!是人倫!是天經地義!”
朱元璋的呼吸都因這“絕妙”的主意而變得粗重急促,臉頰泛起不正常的潮紅,“咱就不信,後世那些不肖子孫,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背上一個‘不孝’、‘背棄祖宗陵寢’的萬世罵名!這可比那虛無縹緲的‘忠’實在得多!也狠得多!畢竟……畢竟這可是關乎他們自己死後能不能進祖墳、能不能享受後世皇家香火祭祀的大事!看誰敢不掂量掂量!”
這個念頭,如同在無邊無際的孤獨荒野中點燃了一簇微弱的、搖曳不定的篝火。
朱元璋越想越覺得抓住了救命稻草,甚至開始在腦海中盤算這條祖訓該如何措辭才能滴水不漏,如何刻石才能萬世不朽,如何昭告天下才能讓後世子孫想賴都賴不掉……那枯瘦的手指在龍袍上無意識地劃拉著,仿佛在起草那決定後世帝王埋骨之地的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