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巨幕,將洪武十三年的時空,拖入永樂二十一年的盛夏七月。
北疆的烽煙,似乎從未真正熄滅,如同蟄伏的惡獸,在短暫的沉寂後,再次露出了猙獰的獠牙。
畫麵起始於一道撕裂長空的狼煙!在蒼茫的邊牆之上,孤直地刺向鉛灰色的天穹。
緊接著,是急促得令人心慌的馬蹄聲!八百裡加急的驛騎,渾身浴滿塵土與汗水,如同從地獄歸來的使者,一人雙馬,甚至三馬,在驛道上瘋狂奔馳!
馬匹口吐白沫,騎士的嘴唇乾裂出血,唯有那雙眼睛,燃燒著十萬火急的焦灼!他背後的插著三根染血雉翎的塘報封筒,在疾風中劇烈抖動,如同死神的請柬!
“報——!!!韃靼阿魯台部大舉入寇!破開平衛!前鋒已抵獨石口!邊軍死傷慘重!告急!告急!!!”
淒厲的嘶吼伴隨著滾雷般的馬蹄,撞破了北京城午後的寧靜。塘報如同燒紅的烙鐵,被層層傳遞,最終重重地拍在了紫禁城永樂朝那冰冷的金磚地上!
殿內,瞬間死寂。
龍椅之上,身著常服的永樂皇帝朱棣,正與幾位重臣商議著漕運疏通之事。
當那染血的塘報被內侍顫抖著呈上禦案,朱棣展開隻掃了一眼,整個大殿的空氣仿佛瞬間凝固、凍結!
“砰!”
朱棣猛地一掌拍在堅硬的紫檀木禦案上!巨響震得殿梁上的灰塵簌簌落下!
他霍然起身,常服下的身軀繃緊如弓,那張被歲月刻上深深溝壑、卻依舊威嚴如天神的麵孔,此刻因暴怒而扭曲,雙目赤紅,燃燒著駭人的火焰!一股無形的、帶著鐵鏽血腥味的殺意,如同實質的浪潮,轟然席卷了整個大殿!
“阿——魯——台!”三個字,如同從牙縫裡生生擠出的冰碴,帶著刻骨的恨意與凜冽的殺氣,“朕饒你狗命!你竟敢再犯天威!真當朕的刀,鈍了嗎?!”
短暫的死寂後,殿內轟然炸開!
“陛下!萬萬不可啊!”須發皆白、顫巍巍的戶部尚書夏原吉噗通一聲跪倒在地,老淚縱橫,聲音嘶啞,“國庫……國庫已近枯竭!去歲三征漠北,耗費錢糧何止千萬!今歲漕運艱難,江南水患,山東蝗災……百姓嗷嗷待哺,實無餘力再支應一場數十萬人的遠征啊!陛下!三思啊!”
“陛下!士卒疲憊未複!”兵部侍郎緊接著叩首,額頭重重觸地,“連年征戰,邊軍將士死傷枕藉,幸存者亦傷病纏身。此時再驅疲敝之師遠征漠北,恐……恐非善策!請陛下暫息雷霆之怒,從長計議!”
“陛下!龍體為重!”翰林學士也加入勸諫行列,“漠北苦寒,路途遙遠。陛下春秋已高,豈可再親冒矢石?萬一……”
“住口!!!”
朱棣的咆哮如同平地驚雷,瞬間壓倒了所有勸諫!他胸膛劇烈起伏,手指如同利劍,狠狠指向殿外北方的天空:
“疲敝?枯竭?龍體?”他怒極反笑,笑聲中充滿了無儘的嘲諷與暴戾,“爾等隻知枯坐廟堂,撥弄算盤!可知那阿魯台屠我邊民,焚我村寨時,何曾想過疲敝?!何曾想過枯竭?!他就是在賭!賭朕老了!賭朕的刀提不動了!賭朕的大明,會像前宋一樣,縮在烏龜殼裡,任他欺淩!”
他猛地抽出腰間懸掛的、象征著無上權威的永樂寶劍,“滄啷”一聲,寒光四射!劍尖直指北方:
“此獠不除,北疆永無寧日!今日他能破開平,明日就能兵臨居庸!朕意已決!”他的聲音斬釘截鐵,帶著不容置疑的、帝王的絕對意誌,每一個字都如同重錘砸在群臣心頭:
“七月知警,八月興師!戶部,砸鍋賣鐵,給朕湊齊糧餉!兵部,點齊京營及附近衛所精銳!五軍都督府,立刻擬定進軍方略!工部,確保軍械火器齊備!再有敢言退者——”
他冰冷如刀鋒的目光掃過下方噤若寒蟬的群臣,一字一頓,如同最後的審判,“以亂軍心論處!斬!”
“轟!”
這道決絕的旨意,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入巨石!
整個朝堂,乃至整個帝國北方的戰爭機器,在朱棣這聲飽含怒火與不容置疑的咆哮中,被強行、倉促、卻又高效到極致地瞬間開動起來!齒輪發出刺耳的、不堪重負的摩擦聲,瘋狂地旋轉起來!
樂安漢王府,夜已深沉。
白日裡喧囂的王府,此刻陷入一種令人窒息的寂靜。
唯有書房一隅,燭火跳躍,將朱高煦巨大的身影扭曲地投射在牆壁上,如同困獸。他早已卸去親王常服,換上了一身擦得鋥亮、冰冷堅硬的明光鎧。
甲葉在燭光下反射著幽冷的寒芒,仿佛他隨時準備跨上戰馬,衝入那即將燃起的漠北烽煙。
“傳令!”朱高煦的聲音在寂靜中炸開,帶著不容置疑的鐵血味道,卻又壓抑著一絲不易察覺的亢奮,“本王的護衛營!即刻整裝!糧秣備足三個月!甲胄擦亮!戰馬喂飽!枕戈待旦!隻待……隻待北京旨意一到,即刻開拔!”
親衛統領領命而去,腳步聲在空曠的回廊裡急促遠去。
人一走,書房裡隻剩下燭火的劈啪聲和朱高煦粗重的呼吸。他猛地轉身,目光如電,掃過肅立在陰影裡的三名幕僚——那是他府中公認學問最好、筆頭最利索的讀書人。
“你們!”朱高煦一指書案,聲音低沉而急切,“給本王擬一道奏疏!請戰的奏疏!要快!要……要掏心掏肺!要讓老頭子……讓父皇看了,拍案而起,非用本王不可!”
幕僚們不敢怠慢,立刻鋪紙研墨。書房裡隻剩下筆尖劃過宣紙的沙沙聲。很快,第一稿呈上。
朱高煦一把抓過,湊到燈下,眯起眼,如同審視軍陣圖般逐字逐句地讀。
他那張慣於在戰場上叱吒風雲、此刻卻因熬夜和亢奮而顯得有些猙獰的臉,漸漸繃緊。
“嗯?‘臣雖不才,願效犬馬之勞’?”他猛地抬頭,眼中凶光一閃,手指狠狠戳在“雖不才”三個字上,唾沫星子幾乎噴到幕僚臉上,“放屁!誰不才?!本王南征北戰,衝鋒陷陣,哪次不是身先士卒?哪次不是斬將奪旗?!改!給本王改!要寫‘臣高煦,願為父皇前驅,踏平虜庭,生擒阿魯台獻於闕下!’要寫出本王的銳氣!殺氣!”
幕僚戰戰兢兢地重寫。第二稿呈上。
朱高煦的目光如同鷹隼,掠過字句。
“‘肝腦塗地,在所不惜’?”他眉頭緊鎖,煩躁地在盔甲鏗鏘聲中踱了兩步,“不夠!太輕飄!老頭子什麼場麵沒見過?要寫‘馬革裹屍,埋骨黃沙,亦為兒臣本分!’要慘烈!要讓他知道,本王為了替他分憂,命都可以豁出去!”
第三稿……
第四稿……
燭淚不斷堆疊,如同朱高煦心中那越燒越旺的焦灼。時間在字斟句酌中無情流逝。
他時而暴躁地拍打桌案,震得筆架亂顫;時而湊到燈下,死死盯著某個詞,與幕僚爭得麵紅耳赤,唾沫橫飛,全然不顧王爺威儀。
他不再是那個揮斥方遒、隻憑直覺衝殺的莽夫,而變成了一個異常執拗、甚至有些病態的文字囚徒。
“這個‘懇請’!不行!”朱高煦突然指著最新一稿中的兩個字,聲音嘶啞,帶著一種近乎絕望的偏執,“太生分!太見外!老頭子會覺得本王在跟他談條件!換掉!用……用‘乞求’!”他幾乎是吼出了這兩個字,吼完之後,自己都愣了一下,胸膛劇烈起伏。
“乞求?”一個幕僚下意識地小聲重複,臉上露出難以置信的神色。讓驕傲暴烈的漢王殿下用“乞求”?
“對!就是‘乞求’!”朱高煦猛地抬頭,布滿血絲的眼中閃爍著孤注一擲的光芒,帶著一種近乎卑微的狠厲,“寫!‘兒臣高煦,泣血百拜,乞求父皇,允兒隨征,執鞭墜鐙,雖死無憾!’讓他知道,本王……本王……”
他喉頭滾動了一下,後麵的話終究沒能說出口,隻是重重一拳砸在書案上,留下一個清晰的拳印。
那份被壓抑的、渴望得到父親認可、渴望證明自己價值的焦灼,幾乎要衝破他的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