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如白駒過隙,轉瞬來到 1934 年,這一年,生肖屬狗,仿佛帶著一種堅韌與忠誠的寓意,悄然翻開了新的篇章。
在合肥義城大張圩南埂,張家三姐曆經十月懷胎的艱辛,終於迎來了新生命的誕生。產房內,一聲響亮的啼哭劃破了緊張與期待交織的空氣,一名男嬰呱呱墜地。徐吉標守在產房外,聽到這聲啼哭,激動得眼眶泛紅。他迫不及待地走進屋內,看著繈褓中粉嘟嘟的小臉,心中滿是初為人父的喜悅與欣慰。
夫妻二人商量後,為孩子取名為聖貴——神聖的“聖”,貴重的“貴”,飽含著他們對孩子深深的期許,希望他能在這動蕩的時代,擁有如神聖般不可侵犯的品質,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家庭都至關重要的人。
然而,這個新生命的誕生,並非孤立於時代之外。此時的中國,正深陷內憂外患的困境。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的圍剿仍在持續,無數革命誌士為了理想與信念,在血雨腥風中頑強抗爭。徐吉標和張家三姐身處其中,雖為新生命的降臨而歡喜,卻也深知肩上的責任愈發沉重。他們在為孩子編織美好未來憧憬的同時,也憂慮著時代的風雲變幻將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命運。
聖貴的誕生,就像在黑暗歲月中燃起的一束微光,為這個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與活力,也成為徐吉標和張家三姐在革命道路上繼續前行的動力。他們一邊悉心嗬護著這個小生命,一邊堅守著傳遞情報的秘密使命,在時代的洪流中,以自己的方式書寫著平凡而偉大的故事。
1934 年,在義城大張圩南埂的這片土地上,歲月交織著動蕩與溫暖。徐吉標與張家三姐迎來了兒子聖貴的誕生,而他們的女兒,此時也已經 4 歲了。
這個小姑娘,仿佛生來就帶著一份超越年齡的懂事。她雖年幼,卻似乎懂得父母忙碌背後的意義。當徐吉標和張家三姐為了傳遞情報而憂心忙碌時,她從不哭鬨打擾。
每天清晨,當父母在簡陋的屋子裡低聲商討事務,她會自己安靜地坐在一旁,擺弄著用碎布和乾草自製的小玩偶。有時候,看到母親為了藏好情報而焦急地尋找合適地方,她會睜著那雙明亮的大眼睛,奶聲奶氣地問:“媽媽,我能幫忙嗎?”儘管她還太小,做不了什麼實質性的事,但那純真的眼神和懂事的話語,總讓張家三姐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農忙時節,徐吉標在田間勞作,張家三姐要照顧孩子還要料理家務,小姑娘便會跟在母親身後,幫著撿柴、遞工具。吃飯時,她會乖巧地坐在小板凳上,等父母都坐下才動筷子,還會把自己碗裡不多的飯菜,往父母碗裡夾,嘴裡念叨著:“爸爸媽媽,你們吃,你們乾活累。”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這個 4 歲小女孩的懂事,如同黑暗中的點點星光,為這個投身革命的家庭,增添了一抹溫馨而動人的色彩,支撐著徐吉標和張家三姐在艱難的革命道路上,懷揣著希望,堅定地走下去。
在 1934 年那個風雲變幻的時節裡,革命工作如緊繃的弦,一刻不得鬆懈。這一日,徐吉標與張家三姐接到了一項重要任務——前往廬江送一封信。這封信,承載著革命組織的關鍵信息,關乎著諸多同誌的安危與下一步行動的成敗。
出發前,徐吉標與張家三姐看著女兒,心中滿是不舍與擔憂。4 歲的女兒懂事地拉著母親的手,奶聲奶氣地問:“爸爸媽媽,你們要去哪裡呀,什麼時候回來?”兒子聖貴尚在繈褓之中,懵懂無知地揮舞著小手。徐吉標蹲下身,輕輕摸了摸女兒的頭,說道:“寶寶乖,爸爸媽媽有點事要出去一趟,很快就回來,這段時間你要聽爺爺的話哦。”
徐吉標和張家三姐抱著孩子,轉身離去,一步三回頭,眼中滿是對孩子的牽掛。他們知道,此去廬江路途遙遠且危機四伏,敵人的哨卡林立,稍有不慎便可能暴露身份,陷入絕境。但為了革命事業,他們彆無選擇。
而在後方,徐誌德悉心照顧著翠蓮這個孩子。他帶著小姑娘玩耍,給她講有趣的故事,哄著徐翠蓮入睡。小姑娘雖然想念父母,但她記住了爸爸的話,不哭不鬨,乖乖地配合著徐誌德。
徐吉標和張家三姐撐著小船,朝廬江駛去。在前往廬江的路上,他們時刻警惕著周圍的動靜。他們巧妙地避開敵人的耳目。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心中卻始終堅定著完成任務的信念,也牽掛著家中托付給徐誌德的孩子。在這烽火歲月裡,使命與親情相互交織,他們用行動詮釋著對革命的忠誠和對家人的深情。
在 20 世紀 30 年代動蕩不安的華夏大地,合肥,這座古老的城市宛如一座即將噴發的火山,革命的火種正以燎原之勢熊熊燃燒。
徐吉標與張家三姐肩負著傳遞重要信件的使命,匆匆踏上前往廬江的征程。此時的合肥,革命力量已不再是微弱的星火,而是彙聚成一股無法阻擋的洪流。從城市的工廠車間到鄉村的田間地頭,從知識分子的集會到普通民眾的秘密聚會,革命的理念如同春風化雨,深入人心。
在合肥的街頭巷尾,進步青年們冒著被捕的風險,傳閱著革命書籍與刊物,熱烈討論著救國圖存的良策。工廠裡,工人們在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巧妙地與資本家展開鬥爭,爭取自身權益的同時,也為革命事業積攢力量。鄉村中,農民們在共★★員的發動下,逐漸認識到土地對於自身命運的重要性,紛紛加入農會,積極參與抗租抗稅活動。
與此同時,合肥周邊的縣區也受到這股革命熱潮的影響。像壽縣、鳳台等地,黨組織如雨後春筍般建立起來,領導著當地群眾開展武裝鬥爭,與國民黨反動統治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抗爭。
徐吉標和張家三姐在途中,深切感受到這股澎湃的革命力量。他們路過的村莊裡,時常能看到牆上新刷的革命標語,村民們望向他們的目光中,不再是麻木與恐懼,而是充滿著希望與鬥誌。每一次與接頭同誌的秘密會麵,都能聽到新的勝利消息,看到革命力量在不斷壯大。
儘管前往廬江的路途依舊危機四伏,敵人的搜捕愈發嚴密,但他們的心中卻充滿了信心。因為他們知道,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如同這已成燎原之勢的革命火種,必將燒毀舊世界的一切腐朽,為這片飽經苦難的土地帶來光明與新生。
徐吉和張家三姐順利在廬江完成信件傳遞,這一關鍵任務的達成,讓他們心中的大石落地。然而,革命工作的間隙,生活的現實也需兼顧。歸途中,他們來到槐林嘴,徐吉標將要執行新的任務,並且,購置了一些蠶絲漁網。
這些蠶絲漁網,看似隻是普通的漁具,實則蘊含著他的多重打算。一方麵,作為以捕魚為生的家庭,優質的蠶絲漁網能提升捕魚效率,增加收入,保障家人的基本生活。在那個動蕩年代,每一份穩定的收入都如同黑暗中的燭光,為家庭帶來溫暖與希望。
另一方麵,這也是一種掩護。帶著漁網趕路,他們能更好地偽裝成尋常的漁民,在敵人的盤查麵前,顯得更加自然合理,降低因頻繁執行秘密任務而暴露身份的風險。在敵人的嚴密監視下,任何一個細微的破綻都可能帶來滅頂之災,而這看似平常的舉動,實則是他們在長期革命工作中積累的智慧。
此外,徐吉標或許還考慮到,若條件允許,多一些漁網也可分發給周邊貧苦的漁民,借此團結更多群眾。在革命的道路上,群眾的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力量,通過這種方式,能拉近與民眾的距離,為革命事業爭取更廣泛的擁護,如同在民眾心中播下一顆顆希望的種子,等待合適的時機生根發芽,為革命的燎原之勢增添更多助力。
就這樣,徐吉標和張家三姐帶著蠶絲漁網踏上歸程,漁網在陽光下閃爍著微光,仿佛在訴說著他們對生活的期許與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
徐吉標和張家三姐撐著小船,緩緩抵達槐林嘴的馬尾河渡口。河水悠悠流淌,渡口處人來人往,熙熙攘攘。他們熟練地將船穩穩停泊,係好纜繩,踏上這片陌生又肩負使命的土地。
兩人沿著蜿蜒的小路前行,張家三姐抱著孩子,先後經過井字港和小魏村。一路上,田園風光如畫,可他們無心欣賞。小魏村的炊煙嫋嫋升起,村民們在田間勞作,看似平靜的景象下,卻隱藏著他們對這片土地未來的深深憂慮與期許。
很快,他們來到了槐林嘴老街。老街古色古香,青石板路被歲月打磨得光滑,兩旁店鋪林立,叫賣聲此起彼伏。徐吉標和張家三姐穿梭在人群中,表麵上是普通的行人,可眼神中卻透著警惕與專注。他們一邊佯裝挑選商品,觀察著周圍的環境,一邊尋找著購買蠶絲漁網的合適店鋪。
在一家看似尋常的漁具店前,他們停下腳步。店內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漁具,老板熱情地招呼著他們。徐吉標仔細挑選著蠶絲漁網,與老板討價還價,看似尋常的交易過程中,他實則留意著周圍是否有可疑的目光。張家三姐則在一旁警惕地觀察著街道上的動靜,留意著每一個路過的人。
在這充滿煙火氣的老街上,他們小心翼翼地完成著購置漁網的任務,每一個舉動都關乎著家庭生計,也關乎著革命工作的安全,他們的身影,融入了老街的喧囂,卻又帶著不為人知的使命與堅定
徐吉標和張家三姐抱著孩子,緩緩走進一家木匠鋪子。鋪子內彌漫著清新的木屑香氣,陽光透過斑駁的窗戶,灑在排列整齊的木料和工具上。一位老師傅正專注地刨著一塊木板,刨花如卷曲的蝴蝶紛紛落下。
看到有人進來,老師傅抬起頭,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警覺,旋即又化作熱情的笑意:“兩位,要點啥?”徐吉標笑著回應:“師傅,我們想看看有沒有合適孩子坐的小凳子,孩子一天天大了,得有個專屬的小板凳。”說著,他輕輕拍了拍懷中的孩子。
老師傅放下手中工具,擦了擦手,從裡屋搬出幾個樣式各異的小凳子。徐吉標和張家三姐一邊挑選,一邊與老師傅閒聊。看似不經意間,徐吉標壓低聲音:“最近風聲緊,組織上有啥新消息?”老師傅微微一愣,隨即不動聲色地靠近,同樣低聲說道:“情況不太樂觀,敵人加強了排查,傳遞情報得更加小心。上麵交代,近期有重要行動,務必保證聯絡暢通。”
張家三姐眉頭微皺,輕聲問:“那我們該怎麼做?”老師傅看了看四周,確保無人偷聽,緩緩說道:“接下來幾天,會有新的情報交接點,具體位置我稍後傳給你們。傳遞情報時,儘量偽裝成普通買賣,彆引起敵人懷疑。”
徐吉標默默點頭,挑選了一個小凳子,付了錢。離開前,他低聲說:“放心吧,師傅,我們一定完成任務。”三人眼神交彙,彼此心意相通。在這看似平常的木匠鋪交易背後,一場關乎革命成敗的行動悄然布局,而徐吉標和張家三姐,又將肩負使命,踏上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征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