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舉既顯劉表胸懷,又免兄弟相爭,還能使荊州平穩過渡,免遭動蕩。
一計三用。
“景升兄,是我目光短淺了。”劉備心中感慨萬千。
誰能想到,垂暮之年的劉表,竟有如此智謀?實在讓人痛心。
歸根結底,劉表仍是擔心自己身後之事,怕劉備趁機在荊州生亂。
劉備聲望顯赫,追隨者眾多,若劉琦回襄陽繼位,便能名正言順地掌控荊州。
但蔡氏會輕易服輸嗎?一旦內鬥,荊州或將落入劉備之手。
劉表單騎入荊州之舉,確實非凡,此等謀略,世間罕見。
片刻沉默後,諸葛亮開口:“主公,荊州之事需慎重考慮,不可急躁。”
劉備笑道:“我明白。軍師,許昌那邊可有新動向?”
“曹操已派夏侯惇領十萬大軍攻打新野,我們必須早作準備。”諸葛亮答道。
“十萬!”劉備猛地站起。
新野雖經孔明招兵,但仍隻有兩萬餘人。
見孔明鎮定自若,劉備忙握住他的手問:“軍師如此神態,莫非已有退敵之策?”
孔明微笑點頭:“亮已有計策,可破夏侯惇!”
“軍師,請坐詳談。”劉備拉著孔明坐下,滿眼期待。
“主公,夏侯惇若來,無非兩條路徑。一是經樊城攻新野,這一路無需擔心,我已在沿途設障、布陷阱、填泥水,曹軍若至,必陷泥沼,我軍隻需亂箭齊發即可;即便強攻,也能拖延十餘日。”
“夏侯惇性格剛烈,急功近利,又被曹操委以重任,定想立功,所以我斷定他會選另一條路,繞道博望坡。”
孔明胸有成竹,仿佛夏侯惇已在博望坡。
“那軍師接下來如何部署?”劉備急切地問。
“博望坡左山右林,我們可在此埋伏,再用火攻,必能取勝。”
劉備聞言,眼眸瞬間閃耀光芒。
“軍師真是智謀過人!”
“在那密林深處,就算夏侯惇擁兵十萬,又豈能抵擋得住天時的相助與地利的優勢?”
“但此次戰役還需軍師詳儘規劃,所有決策皆由軍師定奪,就連我,也唯軍師之命是從。”
言罷,劉備自盒中取出兵符,恭敬地遞予孔明。
“有勞軍師召集眾將,發布號令。”
孔明心中滿是感激,肅然答道:“多謝主公信任。”
劉備將兵符交付,儘顯對他的深深信賴。
隨即,孔明迅速頒發一係列軍令。
井然有序的安排讓劉備深感寬慰。
……
與此同時。
夏侯惇率領十萬雄師,果然選擇博望坡這條迂回之路進軍。
起初,謀士陳群建議他穩守樊城,以此為跳板進攻新野。
但夏侯惇認為兵貴神速,必須儘可能壓縮劉備的反應時間,因此進軍速度至關重要。
儘管博望坡路途稍遠,卻勝在迅速且能出其不意。
不久,大軍抵達博望坡。
望著眼前崎嶇山路與茂密叢林,陳群急忙向夏侯惇進言:“夏侯將軍,此地地形險要,需謹防敵軍埋伏。
我建議分兵行進,十萬大軍分為十隊依次前進,確保前隊安全通過後,再放行後隊。”
夏侯惇眉頭輕皺,認為陳群過於謹慎,略顯書生氣。
“如此分兵,豈不白白浪費時間?”
夏侯惇反駁。
即便此地真有埋伏,也需兩三萬伏兵方能構成威脅。
據他所知,新野城中的劉備軍隊總共僅兩萬餘人,且夾雜有不少民兵。
劉備難道會舍棄新野,全軍出擊來埋伏他?
“雖耗時較長,但這無疑是更為安全的做法。”陳群堅持說。
“不可,行軍講究速度。我每多耽擱一刻,劉備就多準備一刻,還可能發生其他變故。”夏侯惇搖頭拒絕,見陳群麵色不悅,也不願過分得罪,於是提出折中辦法:
“這樣吧,我帶七萬兵馬先行,陳群先生率三萬兵馬隨後,待我出發後再啟程,如何?”
聽完夏侯惇的安排,陳群心中憂慮。
顯然,夏侯惇留給他的任務是負責糧草與後勤。
這與不分兵又有何異?
“將軍,長文先生,丞相不是給了我們一個錦囊嗎?此時正好打開看看。”一旁的副將於禁忍不住提醒。
陳群聞言微笑,“險些忘了那錦囊,將軍此時不看,更待何時?”
“那我這就看看。”夏侯惇也對錦囊內容好奇,連忙從懷中取出,展開布條。
布條上工整寫著:“遇林則火攻,遇空城莫入,見河則襲上遊,善待百姓,以食誘敵。”
看過後,夏侯惇麵露疑惑,轉向陳群:“長文先生,丞相這是何意?”
陳群看後豁然開朗,眼中閃過精光。
“我明白了。”
“明白什麼?”
“山林之中,除伏兵外,火攻最為有效。”
“烈火之下,十萬兵馬亦難逃全殲。”
夏侯惇頓時領悟,心有餘悸地望向博望坡。
十萬大軍若貿然進山,一旦林火燃起,能活命者幾何?
畢竟,火勢凶猛,軍令難以及時傳達。
十萬大軍很快就會陷入混亂。
後果不堪設想。
陳群笑道,“夏侯將軍,命將士搜集易燃之物,實施火攻吧。這一次,我們要把博望坡燒得乾乾淨淨。”
“若林中無埋伏,火滅之後,不知何時方能行動。”夏侯惇猶豫片刻,問道。
“此乃丞相之命,埋伏與否真那般關鍵?”陳群反問。
他心中已暗猜,林中或有伏兵。
若他乃劉備軍師,此良機斷不會錯過。
此乃智者共識。
除非劉備軍師無意對抗十萬大軍。
“罷了,我這就部署。”夏侯惇道。
時值秋冬之交,柴薪易燃。
依諸葛亮之計,劉備軍分三路:
關羽率三千將士匿於山間,待林火起,突襲夏侯惇後勤,焚其糧草,斷其十萬大軍糧源。
張飛領三千兵士赴博望城,燒其臨時軍糧。
趙雲率兩千精銳伏於博望坡後,待曹軍突圍,攔截潰兵。
劉備親率三千鐵騎為預備隊,隨時支援。
行動以火光為號。
此刻,關羽率軍隱於深山,手持青龍偃月刀,立於巨石,義子關平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