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生意往來(1 / 1)

推荐阅读:

俗話說得好,四海之內皆兄弟。

那做生意,也肯定是最先跟兄弟們做。

最東邊的大陸,在經曆了一年半晝夜不息的建設後,已然初具規模,仿佛從廢墟中拔地而起的一座新世界。

這塊曾無人問津的蠻荒之地,如今高樓林立,道路縱橫,樓宇間閃爍著能源光帶,夜晚如白晝般明亮。

異能者們按照故鄉的藍圖,一磚一瓦地複刻出屬於人類的文明榮光——衛星發射台直插雲霄,科學研究院燈火通明,工廠晝夜不停地運轉著,新式學校、醫療站、溫室農業區次第而起,甚至還設立了娛樂街與文化廣場。

有人笑稱,這是他們在異世界“複製”了家園;也有人說,這不過是人類對未來的一次篤信——就算世界覆滅一次,文明終究能重來。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末日之後,異能者雖然存活下來,並擁有了更長的壽命和強大的能力,可人類整體數量仍銳減至極低水平。

一座能供百萬人口使用的自動化工廠,卻隻需為數千人服務;供需嚴重失衡,令新大陸的經濟生態逐步趨向飽和,甚至“內卷”。

會議室內,一群頂尖的科研異能者和戰略官員圍坐討論。

“與其讓資源積壓,不如對外輸出。”

“但我們周圍的鄰居……”一位年輕異能者皺眉,“科技水平相差太遠。”

“正因為相差太遠,才更該帶一帶。”祝欣輕敲著桌麵,語氣沉靜,“送一些急促知識、機械器具、醫療物資給他們,順便看看他們有沒有什麼特產……我們需要更多的基因樣本,植物種子也好,礦物樣本也好。”

“順便改善一下他們的基礎條件,這樣才能形成貿易鏈條。”另一名政務人員也補充道,“我們也不能總靠自給自足來撐。”

眾人點頭,這話在理。

“但派誰去?”有人提問。

祝欣揚了揚眉:“當然是我們準備好的‘火種使團’。”

早在一個月前,基地便籌建了一支跨世界溝通隊伍,內含外交官、翻譯員、醫療組、技術指導、運輸保障隊伍等二百餘人。

他們經過了七天的培訓,熟悉了兩國的語言,還各自攜帶了大量用於示好的禮物。

而關鍵的是,這一次出使,得到了祝欣的親筆信和她兒子秦回所贈的信物。

秦回雖未自稱帝王,但其在大晉的地位可比皇帝。他的信物一出,便是一道急令,直達王朝。

在這種加持之下,使團輕而易舉來收到了大晉宮廷的歡迎來信。

雨後天晴,使團自東邊新建基地啟程,沿途穿過三州五郡,進入大梁王都。

道路雖不通暢,但越野車的動力極強,一路碾壓泥濘而過,所過之處,塵土飛揚,留下一道筆直的車轍。沿途百姓圍觀不已,還有不少人在車轍上跪拜,如拜廟裡的神佛一般虔誠。

這一路的軒然大波,隻是開始。

抵達王都城門時,守門將士嚴陣以待。

使者出示秦回的印信與宮中的信物,守城兵卒雖心中驚疑,卻也不敢怠慢,連夜上報朝廷。

當日,使團被允入京,暫居天寧驛。幼帝詔令設宴接待,並召文武百官齊聚殿中,欲親見“海之彼岸”來的使節。

宴設於宣陽大殿,金梁玉、柱,香爐嫋嫋。

朝臣早早入席,多是滿臉戒備與疑慮,也有好奇之人頻頻偷望。

為首使節安洛入殿施禮,態度謙和,手捧長匣獻上禮物。匣中之物,皆是來自彼方的珍奇之品:精美如雲的綢緞,精巧玲瓏的鏡子,薄如蟬翼的油傘,還有一種通體黑亮、形似笛管的小物。

“這是什麼器具”一名年長侍郎撚起手電筒,翻來覆去看了半晌。

安洛含笑道:“此乃‘手電筒’,可於黑夜照明,按此一鍵,便可發光。”

說著,他在手中輕輕一按——

“嗡”的一聲輕響,一道白亮的光柱陡然射出,如一柄利劍刺破虛空,照在對麵玉、柱上,晃得人睜不開眼。

“啊——”一名近旁太監驚呼一聲,連退兩步,直撲倒在地。

其他人也是麵色驟變,有人倒吸涼氣,有人乾脆拔劍相向:“妖法!”

“且慢!”一名冷靜的大臣抬手製止,“此物若真是殺器,怎會光明正大於大殿中展示?”

“不是殺器。”安洛拱手解釋道,“此物並不傷人,僅可照明。於夜行山路、深夜書寫極為有用,是我們獻給陛下的禮物。”

眾臣麵麵相覷,議論紛紛。有人悄聲道:“這難不成是什麼仙法?”

也有人沉聲道:“應當是騙子的戲法!”

安洛耐心道:“這隻是一件燈具,此等物件不算貴重,若陛下同意我們的經商條例,可以派人到我們那裡去學這燈具的製作辦法。”

幼帝自始至終未多言,此刻才低聲開口:“你們那邊,都用這種‘小燈’嗎?”

安洛微笑點頭:“舉國皆有。”

“那……那真是個神奇的地方,難怪秦將軍去了也不回來。”幼帝喃喃道。

此話一出,眾臣皆默。

宴後,使團在王都暫留數日。

使臣送來的手電筒很多,期間,命工匠拆解手電,觀其構造,但工匠百思不得其解,又怕擅自拆了壞了貴人的物件,一個個都不敢動。

小小一物,引發滿朝震動。

布匹、鏡子、紙傘皆屬食用之物,雖精巧,卻不及手電筒帶來的震撼。

哪怕宮裡的消息鎖得很緊,但百姓還是知道了使臣們送過去的東西,也開始議論紛紛:

“聽說這幫子怪人送了件寶物,可以在夜裡發光,亮如白晝。”

“是不是真仙下凡,送來神物?”

“若能用此物照夜,咱們夜裡看書繡花都不怕了。”

“那也是貴人用的,怎麼輪得到咱們呢?”

“可是那些使臣說了,可以去他們那裡學。”

而這些議論,正是使團希望看到的開端。

不是仙人,而是文明。

不是神跡,而是進步。使團帶來的,不僅是禮物,而是一次悄然的改變。

這一年,被大晉史官記為:“海使入京,獻光於朝”。

起初人們隻當是奇談,卻不料這成為日後新紀元的開始。

使者出使了大晉後,轉頭又去了大梁,那邊也是同樣的情況。

在手電筒的加持下,使團和兩國很快簽訂了條約。

兩國派人去那邊學習新知識,學習手電筒是怎麼製作的。

使者團則是派自己的人過來,在大晉和大梁境內勘測,找到合適的礦產,他們會在通知王都以後開采。

本來朝廷對這個礦的定義還有疑惑,擔心他們來挖什麼鐵礦金礦,在使者團明確地說他們隻是衝著一些石礦和一些植物來的以後,朝臣們再無異議。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