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曆史軍事 > 我,刷短視頻,帝王集體破防了! > 第119章 生為帝王愧山河,死作忠魂佑百姓——!

第119章 生為帝王愧山河,死作忠魂佑百姓——!(1 / 1)

推荐阅读:

洪武時期!

朱元璋看著天幕,眉頭越皺越緊。

這個子孫,確實有膽識啊。

剛登基就敢清除掌權多年的魏忠賢,可謂雷霆手段。

在他眼裡,宦官專權之禍不可輕視,魏忠賢一類,的確該除。

但也正因如此,他覺得朱由檢出手太快了。

與那些文臣相比,有時候宦官反倒更聽話、更能用些。

太過依賴文臣,往往也會自縛手腳。

“標兒,你怎麼看?”

他轉頭問身旁的太子朱標。

朱標沉吟良久,答道:

“聯手東林黨除閹黨,從道義上說,是撥亂反正。”

“但若一股勢力坐大,無人牽製,後患無窮。”

若換他來執政,或許會選擇在兩者之間維持微妙平衡。

從而逐步蠶食二者,不至於立刻失衡。

“唉——!”

朱元璋輕歎。

作為開國皇帝,他們往往不需要受舊規束縛,可以從零開始,縱橫捭闔。

可後世的皇帝,則必須在既有的製度和派係中艱難取舍。

“船大難轉彎”,說的正是這樣的困境。

……

嘉靖時期!

“唉。”

嘉靖帝的歎息,也從清靜精舍中傳來。

他望著畫麵中的朱由檢,心中五味雜陳。

這子孫,初登皇位就邁錯了一步。

魏忠賢雖是權奸,但殺得太早太急。

嘉靖深知,和宦官打交道尚可,而文臣則更加難纏。

一個皇帝最關鍵的本領,不是清除誰,而是“製衡”。

他回想自己初登大寶,地位同樣尷尬,藩王入京,毫無根基。

但他沒貿然動手。

而是在借“大禮議”一事,辨忠奸、聚親信,漸漸建立起自己的班底。

他很清楚,有些時候,皇帝隻需靜觀其變,任由黨爭激烈進行。

隻要局勢始終在自己掌控之中,便是最好的帝王術。

朱由檢急於清除閹黨,雖然姿態正確,卻步子太快了。

閹黨一去,朝中勢必權力真空。

而東林黨趁機而起,之後若想另起一派平衡局勢,便難如登天了。

【崇禎三年,袁崇煥仍未忘五年前許下的“平遼”誓言,可滿清鐵騎已然兵臨城下。】

【最終,朱由檢親手下達了淩遲的命令,袁崇煥血染刑場,殘肢被劊子手高高挑起。】

【彼時,黃土高原上,“闖”字大旗獵獵飛揚,李自成振臂一呼。】

【而在宮廷深處,朱由檢宣布廢除所有宴飲歌舞。】

【在將三千宮女遣散,卻未察覺宦官們早已將倉庫中的陳年餘糧偷偷運出宮外。】

【宗室王爺相繼戰死或流亡,連列祖列宗的陵寢也遭百姓踐踏。】

【原本用以籌資的各地稅冊或在戰火中焚毀,或在混亂中失效。】

【財政方案也如空中樓閣般飄散。】

【一旦缺乏銀糧支撐,他的詔令傳出金鑾殿,便如廢紙一般被棄置。】

【種種打擊,使朱由檢的心境愈加偏執暴躁。】

【凡事皆以雷霆手段處置,動輒以死問責,頻繁調換內閣大員。】

【短短在位十餘年,他就換了整整五十位內閣重臣。】

【而整個大明的入閣者總共也不過百餘人。】

【帝和臣之間,已徹底失去了信任與理解,猶如深淵橫亙。】

【朱由檢其實也曾想率部南遷,再圖中興。】

【但各方利益與現實掣肘,使他最終被困於京城,不得脫身。】

【此時的紫禁城,已非皇權象征,而是為他量身打造的巨大囚籠。】

【崇禎十七年,大明的殘光徹底熄滅。】

【李自成的軍隊逼近京畿,城防脆弱不堪,守軍老弱殘兵,未戰而潰。】

【而宮中權貴爭相開門投降。】

【文臣百官四散奔逃。】

【天子親自撞鐘召集群臣,卻無一人前來。】

【絕望之下,朱由檢親手處死身邊的妃子和公主,隨即緩緩登上煤山。】

【回望著燃燒的皇城,他在衣襟上寫下血書遺言——】

【“朕死之後,無顏麵對列祖列宗!願以披發遮麵,棄冠而亡,碎屍萬段亦無怨,惟願百姓免遭生靈塗炭之苦!”】

【隨後,他在山上的一棵樹下,上吊自縊——!】

【…………】

天幕中,播放著他臨終前的畫麵。

那個孤苦無援的皇帝,身邊隻剩下一名老太監。

他回頭看向太監,低聲說道:

“承恩,你快逃吧,朕不怪你。”

那名喚作王承恩的太監卻跪地痛哭:

“皇上,奴才生是皇上的人,死也是皇上的鬼。”

“奴才願陪您,走最後一段路。”

崇禎聞言動容,緩緩取下冠冕,躍上繩索,自縊而終。

王承恩跪於樹下,捧起帝冠,淚流滿麵:

“恭送皇上!”

說罷,也隨帝王而去,於同一棵樹上自縊殉主。

自此,大明正式畫下句點。

然而,若回望朱由檢這一生,他絕非昏庸無能的皇帝。

他政務繁重,每日批閱奏章至深夜,宮廷內從無奢華飲宴。

其勤政,幾可媲美太祖朱元璋。

但問題在於——他太急了。

正因為江山危急,他才焦慮得想立刻扭轉敗局。

可正如老話說的那樣,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他的確操勞過度,可手段拙劣。

儘管滿懷熱血,卻缺乏駕馭時局的智慧與氣魄。

再多的勤奮,也難以挽回危局。

更何況,他性格中還藏著致命弱點——多疑刻薄。

在他掌政的十七年間,僅刑部尚書就被換了整整十七人。

忠臣良將接連被殺,最終竟無人願再為其出力。

多重原因交織之下,他隻能眼睜睜看著王朝在手中崩塌。

但在最後一刻,他以死謝國,詮釋了何為“君王死社稷”。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他或許不夠睿智,不夠仁厚,但這份舍身成仁的意誌——

伴隨著煤山的晨風,永遠流傳後世。

天幕上的視頻緩緩暗去。

所有皇帝神情各異,沉默許久。

……

大秦。

秦始皇低聲道:

“朱由檢,雖非英主,卻也忠烈。”

“平庸之人,卻能以命殉國,已是不易。”

“就憑這一點,他也比宋欽宗、宋徽宗那兩個軟骨頭,強出太多了。”

“…………”

始皇帝的口誅筆伐再次落到了大宋二帝頭上。

撇開朱由檢的治國手腕不談,至少他是真的想拯救風雨飄搖的大明。

可惜事與願違,誌向雖高,天命卻不給他一絲機會。

他登基十八年,九年大旱,九年洪澇,幾無一年風調雨順。

這樣的天災之年,就算換誰坐那個龍椅,也是一籌莫展。

到了末年,國庫空虛,征銀籌餉卻收效甚微。

他完全可以撤往南京避禍,卻選擇了留下,與江山共赴生死。

倘若換成趙構、趙佶父子,恐怕早已棄民而逃,遠走高飛。

“君王死社稷……雖死猶榮。”

嬴政歎了口氣,語中含感慨。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