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改宗室之弊(1 / 1)

推荐阅读:

殿內一時間落針可聞,隻有炭火輕爆的劈啪聲。五位內廷巨頭肅然而立,方才的驚濤駭浪猶在心頭震蕩。

朱由校的目光緩緩掃過幾人,最終落在司禮府掌印劉若愚身上,語氣平淡卻帶著不容拖延的意味:

“劉若愚”

“奴婢在。”劉若愚連忙趨前一步,躬身垂首。

“如今宗人府的宗令,朕記的是瑞王叔吧?”

“回皇爺,正是瑞王殿下。瑞王殿下身份尊貴,主理宗人府玉牒諸事,最為合宜。”劉若愚回答得謹慎周全。

“嗯。”朱由校微微頷首,“你親自去瑞王府,請朕這位皇叔即刻入宮。就說…朕近讀《皇明祖訓》,於宗室恩養之製多有不解,需向叔父當麵討教一二。”

他的目光轉向禦案上那幾份厚重的卷宗,指尖在上麵輕輕拂過,補充道:“另傳內閣首輔方從哲、次輔李邦華、周嘉謨三位閣老,戶部尚書畢自嚴,都察院左都禦史顧昭,一並至此議事!”

“遵旨!”劉若愚肅然領命,不敢有絲毫怠慢,匆匆退出安排。

約莫半個時辰後,乾清宮暖閣的氛圍比炭火更顯沉凝。

四位內閣閣老、畢自嚴、李邦華等均已躬身侍立。

瑞王朱常浩,一位體態略顯富態、麵容敦厚的親王也略帶拘謹地側立一旁,眼神恭敬中藏著不易察覺的探尋。

他身份貴重,乃是神宗第五子,光宗異母弟,朱由校的皇叔,但在皇帝麵前,姿態依舊放得極低,秉持著宗室不乾政的祖訓。

“眾卿平身。”朱由校示意賜座,“今日召諸位卿家前來,乃有兩大關乎國運之務,需議。”

他目光示意王體乾:“將山西查抄案的要略……尤其涉及晉商及代、晉兩藩的部分,呈與諸位大人及皇叔閱看。”

紫檀大案上,一份份謄錄的摘要被恭敬地傳遞下去。

閣老們神情凝重地翻閱,當看到那“白銀三千六百九十七萬五千餘兩”、“儲糧二百八十萬石”及所附龐大田產、店鋪清單時;

饒是見過大世麵的方從哲、畢自嚴等人,也不禁倒吸一口涼氣,眼中滿是難以置信與痛心疾首。

“國蠹!真正的國蠹!”李邦華須發微張,忍不住低聲怒斥。

卷宗傳到瑞王朱常浩手上,他本抱著謹慎旁觀的態度,但當看到“晉藩昭德王朱求桂”、“代藩廣靈王朱鼐鉉”的名字赫然出現在通虜資敵的名單上;

尤其那清晰無比的王府令牌印鑒、親隨交接的證詞時,瑞王捧著紙張的手猛地一抖,額角瞬間滲出細密的冷汗,臉色肉眼可見地白了幾分。

他甚至忘了身處乾清宮,失聲驚呼:“這……這如何可能!求桂侄兒、鼐鉉侄孫他們……怎敢?怎敢做下此等悖逆之事?”

他猛地抬頭看向朱由校,聲音帶上了一絲慌亂,“陛下,此中……”

“皇叔,”朱由校的聲音異常平穩,卻帶著千鈞之力,“供詞、物證、往來賬目皆在此,更有邊軍口供相互佐證。鐵證如山,容不得半點僥幸。

昔日遼東建虜鎧甲刀兵日利,屢敗我軍,其中可有這些‘皇親國戚’資助的鍋鐵、硝石?萬千邊軍將士的血,有多少是死於自家人遞過去的利刃?”

朱由校的聲音不高,字字卻如重錘,敲在瑞王和每一位大臣心上。他直接將戰場的失利與後方走私掛鉤,將其定性為“悖逆”。

瑞王朱常浩喉頭滾動,再說不出半個反駁的字,頹然坐了回去,汗水浸濕了親王常服的內襟。他知道,皇帝沒有株連整個晉、代兩府,已算克製。

接下來,朱由校簡明扼要地宣布了對晉商及涉事宗室的處置決定,從淩遲魁首傳首九邊、公開斬決親族直係,到削籍發配、沒收巨產,每一句都帶著冰冷的血腥氣。

殿內陷入更深的沉默,閣老和重臣們互望一眼,都從對方眼中看到了複雜的神色,如此酷烈手段,若在平日,定會引起軒然大波,禦史的彈劾奏本怕要淹了內閣。

然而,現在麵對那觸目驚心的通敵罪證、堆積如山的資敵糧械、幾乎等同於朝廷數年歲入的走私暴利……誰又能說這懲罰過了頭?

皇帝隻株連未擴大至九族,在朝臣看來,竟隱隱覺得已是網開一麵!

短暫的死寂後,朱由校的目光掃過眾人,最終落在依舊麵色蒼白的瑞王身上:

“諸位愛卿,皇叔,逆案雖令人發指,然此案不過冰山一角,冰山之下所露出的,是我大明沉屙百年之疾——宗室之累!”他拿起那份魏忠賢彙報的宗室人口耗糧清單,

“光是在冊的宗室子弟就有二十五萬,更不要提未入名冊之人,歲耗近半國賦!此非祖宗恩養之福,實是累卵懸於國鼎之上;再不改製,不待外寇,社稷將自潰於內!”

戶部尚書畢自嚴再也按捺不住,他上前躬身奏曰:“陛下明鑒!天下財賦自有定數,宗室耗用日增一日,邊餉欠發,官員俸祿折鈔,漕糧損耗日重,陝西等地連年荒旱,賑濟之糧尚無處籌措…!”

他抬頭,目光灼灼地望向皇帝——或者說,是望向皇帝手中那張決定巨量財富流向的清單:

“今山西逆案所抄沒之現銀、糧秣…懇請陛下聖裁其中部分,充為國用,以解燃眉之急!戶部願立軍令狀,必錙銖必較,善用之!”

他點到即止,未敢直接索要,隻是為皇帝立下保證。

朱由校深深看了畢自嚴一眼,這位曆史上為大明財政嘔心瀝血、甚至因無力回天而殉國的能臣,其急切是真實的。但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轉向所有人:

“畢卿所慮,亦是實情,此事稍後再議。況且此案巨資固然可解一時之困,但宗室之弊的根本不除,朝廷永遠是拆東牆補西牆!”

“今日,召皇叔與眾卿至此,便是要一舉根除這顆纏繞社稷百年的弊政,為大明…也為宗室子弟,尋一條長治久安之生路!”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