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茨讓人拿來了兩卷絲綢,上麵的印花都沒有明顯的地區風格。
“約翰·西納先生,您能在其中分出哪一卷是裡昂絲綢嗎?”
弗蘭茨笑著說道,不過約翰·西納也不慌。
“陛下,您恐怕要失算了。我的內襯就是裡昂絲綢做的,隻要我認真比對一定可以發現兩者的不同。”
約翰·西納雖然不是布料專家,但卻是一個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人,至少他用過高檔貨絕對比那些專家們多幾十倍。
約翰·西納一麵仔細摩挲,一麵仔細對照,但許久他也沒發現三者之間有哪些明顯的差彆。
聰明如約翰·西納立刻分析出緣由。
“陛下,您拿的兩卷絲綢是來自同一產地吧。”
弗蘭茨點了點頭。
“好,這兩卷應該都是裡昂絲綢。我說的沒錯吧?”
約翰·西納對自己的答案十分自信,不過弗蘭茨不得不給他潑一盆冷水。
“這兩卷絲綢確實來自同一產地,但它們的產地並不是裡昂。”
約翰·西納瞪大了眼睛,他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畢竟那兩卷絲綢與自己身上的裡昂絲綢的品質是如此之像。
“不必驚訝,法國人的絲綢也沒多少秘密,燃料配方,機械工藝都很容易仿製,至於具體的絲質確實有一點差彆,但99的人根本無法分清。
我們威尼斯的絲綢憑什麼要比裡昂絲綢賣得低?”
弗蘭茨的話卻讓約翰·西納更加不可思議,並非是絲綢本身的問題,而是弗蘭茨的選擇。
“陛下,您這樣做不光毀了裡昂絲綢,毀掉的也是威尼斯絲綢。以後的威尼斯絲綢隻會被人當成是裡昂絲綢低劣的仿品。”
弗蘭茨又笑了起來。
“誰說這是威尼斯絲綢了?這是用日本絲綢做的。”
歐洲市場奧地利和法國各有各的份額,完全可以用關稅將法國擠出市場。兩者真正需要爭奪的重點是南美和北美
俗話說得好,物以稀為貴,當市場上出現大量裡昂絲綢和類裡昂絲綢產品時,威尼斯絲綢自然而然就成了稀缺品。
而且南北美洲對裡昂絲綢的認可度也沒那麼高,相對來說更加容易塑造威尼斯絲綢的奢侈品形象。
約翰·西納有些驚訝於日本絲綢業的發展,但想也知道這裡麵肯定有奧地利帝國的支持,說不定就是奧地利的廠商直接用日本的生絲搞出來的。
實際上還真是這樣,畢竟生產生態位越高賺的便越多,弗蘭茨自然不可能讓幕府把錢都賺走。
“陛下,您是要在美洲市場和法國人一決死戰?”
弗蘭茨很喜歡和聰明人說話,但弗蘭茨的目的並不止於此。
在十九世紀想要建立一個奢侈品品牌恐怕需要幾十,上百年的積累,然而想毀掉一個品牌的口碑幾年就足夠了。
“我們不急,先滿足國內和歐陸的供應,然後再去爭奪美洲市場。”
“但如果英國人的印度絲綢先放貨怎麼辦?”
約翰·西納還是有些不安,他無法確定印度的產量,更不知道這次絲綢上漲的紅利會什麼時候結束。
“他們先放貨,後放貨都無所謂,英國人根本吃不下這麼大的市場。而且他們的絲綢隻能被當成廉價貨”
約翰·西納不知道弗蘭茨是從哪裡來的自信,不過雙方身份地位上的巨大差距,以及弗蘭茨之前表現出來的種種獨到眼光讓約翰·西納也不敢輕易下定論,但還是提醒道。
“陛下,如果戰爭結束,那麼我們之前所做的努力雖然不至於打水漂,但收益上肯定要大打折扣。”
弗蘭茨點了點頭說道。
“哪有穩賺不賠的買賣。不過你放心,這場戰爭十年之內不會結束。”
約翰·西納雖然也從政過一段時間,但那畢竟隻是在加利福尼亞,一塊小小的殖民地,國際局勢實在不是他能把控得了的,自己的本行還是商業和金融,他隻能選擇相信弗蘭茨的判斷。
“但陛下,法國人和英國人有可能會擴大再生產,這同樣會影響我們的收益。”
弗蘭茨對此也不太擔心,畢竟法國絲綢的上限就在那,在沒有基因技術的加持下很難再有突破。
至於印度的絲綢產業,印度人連飯都要吃不上了,再來個改稻為桑?怕不是印度民族大起義會直接提前。
“放心吧。他們沒機會的。”
弗蘭茨所不知道的是他根本就不需要等太久,法國裡昂絲綢在英國獲獎之後,又趕上遠東戰亂的東風,價格正在成倍上漲。
然而在法國國內,幾個資本巨鱷早就看中了這賺錢的行當,他們多年惡意收購、兼並繅絲工廠和作坊,同時聯合起來壓低收購價格。
很多蠶農都被迫舉債生活,而工廠中的工人則更加淒慘。由於對絲綢的大量需求,工業技術也在不斷進步,新的機械並不需要那麼多工人。
所以大量繅絲工人失業淪落街頭,而對工作崗位的大量需求,又導致工廠主們在勞力市場占據了優勢。
於是乎工廠主普遍將工人工資降低了2030,這引發了裡昂絲綢工人的強烈不滿。
此時法國政府自身的狀況也不太好,他們一方麵要保住手中的搖錢樹,另一方麵也不想和工人起衝突。
裡昂當地的政府官員便想用民族主義來讓工人們先忍耐。
“你們不知道嗎?我們裡昂的絲綢剛剛在倫敦的水晶宮獲獎,拿破侖三世陛下都覺得與有榮焉,你們就沒有一點作為法蘭西民族的自豪感嗎?”
收了錢的主教也站出來幫腔。
“基督為世人承受苦難,你們為法蘭西忍耐饑餓皆是聖徒!”
如果是在除了巴黎和裡昂以外的任何一座法國城市這樣說,工人和農民們八成都會散去。
然而對於巴黎和裡昂的民眾來說,這種話他們聽過的太多了,而且這場危機不是剛剛發生的,實際上從1837年開始裡昂地區的法國人就一直承受著巨大生存壓力。
“我們要麵包,要尊嚴!我們不要英國人的獎牌!更不要你們的空頭支票!”
活不下去的絲綢工人和蠶農高舉著牌子圍堵在市政廳和警察局門口,大量的軍警擋在門口。
不過裡昂市長克勞德·馬裡·杜布瓦不希望事情鬨大,所以隻是讓士兵驅散人群,隻造成了一百多人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