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暮漢昭唐 > 第二百零七章何畏敵寇?

第二百零七章何畏敵寇?(1 / 1)

推荐阅读:

唐軍從白馬津渡黃河,七萬大軍浩浩蕩蕩,經白馬、酸棗,兵抵陽武。

時張超率兵屯於官渡,修築柵欄、溝渠,欲憑官渡水以據唐軍。先鋒孟寧之先至陽武,探查張超營壘之虛實,時募甲士五百,乘船殺至南岸,親冒箭矢,身先士卒,以火焚柵欄。

張超引兵擊之,孟寧之率五百甲士,招引北岸部下渡河,並力擊之,挫張超之兵。

唐軍剽悍,血戰半日不能勝,張超大為驚駭,遂棄寨而走,撤往雍丘據敵。

官渡告破,蒗蕩渠(鴻溝)被唐軍所據,代表著河南漕運大通。河北之糧能經滎陽,屯於官渡。並以官渡為中心,下浚儀(開封),則以汳(汴)、睢二水與泗水連通;而走蒗蕩渠,則經陳縣、下注潁水。

曆史上,曹操與袁紹圍繞官渡展開廝殺,目的是為了爭奪河流的控製權,誰擁有了蒗蕩渠,誰就擁有戰役的主動權。

如曹操擁有蒗蕩渠,憑借渠水注入黃河,得以將觸角深入河內郡。

若袁紹奪取官渡,控製了蒗蕩渠,時袁紹的舟舸能將河北之糧以水運的形勢補給大軍。並且袁紹能以陳留郡為中心,用濟水控製兗州,以鴻溝水運聯絡豫州舊部,時河南不複為曹操之所有。

正是基於官渡的重要性,當曹操畏難後撤時,荀攸力勸曹操莫撤。一旦撤軍,曹操脆弱的政權將會土崩瓦解。

今官渡告破,黎陽之糧將能漕運至官渡,以便唐軍攻伐陳留郡。

故孟寧之在攻破官渡後,稍微休整一日,便順渠水而下,降服浚儀(今開封市),進圍陳留縣。而張虞所率大軍腳程慢上一日,在孟寧之圍陳留時,才至官渡下營。

八月二十日,張虞增派鮮於銀、張繡萬人步騎至陳留,授意孟寧之攻率三軍猛攻陳留。

陳留本名留邑,因被春秋時的陳國所下,故稱以陳留。自秦漢以來,陳留為陳留郡治,因河水途經,加之地勢平坦,是為天下要衝,四通五達之郊。

劉邦西征秦時,酈食其便以陳留為進身之資,而劉邦以陳留為基業,募兵數萬以征關中。而陳留雖為要衝,但因地勢之故,非險峻之地,極易被攻取,因此張超撤至雍丘固守。

依照城防體係,大概分為城、城隍、城池三種。

城即外圍有牆,而在城外挖壕溝,無水灌注是為隍,北疆大量縣城是為城、城隍二種。而將水灌注入壕溝是為濠(池),與牆並稱為城池(城濠)。如依《墨子》所言:“城郭溝池以為固。”

陳留有城池之備,然城池廣矮、臨近諸水是為其之弊。

經幾日的堆土,不僅護城河被填滿,其城外還臨時堆砌而起的土丘上,步弓、強弩齊發,密集的將士順著北風射至城上。

陳軍士卒或躲在城牆後,或抽空開弓回射,箭矢在空中交錯。

“殺!”

“先登城樓有賞!”

城下,唐軍什長怒吼了聲,領著持盾扛梯的軍士往上衝,城上箭矢稀稀拉拉落下,雖有射中幾人,但在遠距離下,箭矢卻破不了甲。

陳卒瞄準城下一人,剛想抽箭射之,卻被城外的弓手射中臉頰,哀嚎了聲,倒在城上不知死活。

在唐軍兵將中,不論步騎弓箭永遠為第一考核,其次為長槊、刀技。關西及河朔之卒因臨近邊塞,民風尤烈,不論男女皆操矛,而稍有家資子弟善弓。今借著風勢以及土丘、人數等因素,讓陳軍幾無招架之力。

雲梯搭在城牆上時,城外弓手攢射弓箭,將兵卒單薄的陳軍壓製住。甲士舉盾而登梯,腿腳並用,眨眼間便飛爬上牆,借甲胄之堅,躋身衝至城道中,與陳卒廝殺在一起。

瞧著登上城牆的兵卒,以及沒有多強的抵抗,孟寧之嚴肅的臉終於微鬆了不少。

他追隨張虞十餘年,因相貌與身型矮小之故,屢遭他人嘲諷。而今憑資曆而拜為平南將軍,故孟寧之最怕被人以功績不顯而詬病。

如今他率萬餘人之眾,圍攻具有數千兵馬固守的陳留,如不能速破之,豈不是有失顏麵,更對不起器重他的張虞!

“通報張繡、鮮於銀二將,今日務破陳留,明日向雍丘開拔。”孟寧之說道。

“將軍,今日方初次攻城!”左右遲疑了下,提醒說道。

孟寧之瞪大眼睛,說道:“半個時辰內破不了城,諸子與我帶兵登城。”

“諾!”

左右從屬連忙應道。

少許,斥候傳來興奮的聲音。

“張繡部下兵卒登上城了!”

孟寧之定定睛望去,卻見張繡負責進攻的南城上已有唐旗飄揚,大量兵卒湧至城下。南城上的動靜甚至影響到了他所進攻的西門,本就搖搖欲墜的陳卒則是騷亂起來。

“彩!”

孟寧之大喜撫掌,吩咐說道:“來人,擊鼓奮進,速下陳留。”

說著,急於求功的孟寧之謂筆吏,說道:“向大王傳報,言我軍已破陳留,明日將向雍丘開拔。”

“諾!”

軍報傳出不久,陳留便已被破,守將章盧率部投降,並獻庫糧三萬石。

浚儀(開封),唐軍牙帳。

“大王,孟寧之捷報至。一日填濠,一日下城。”斥候疾步入帳,單膝而報。

張虞目光從輿圖上挪開,笑道:“孟寧之二日下陳留,大軍將逼雍丘爾。”

“雍丘外有濠池,中有甕城,內有小城,糧草充裕,無積月圍攻,恐難驟下。”荀攸沉吟而下,說道:“恐我軍圍雍丘不久,則袁術大軍驟至。以攸之見,不妨暫不圍困雍丘,而是擇地與之相據,以激袁術出兵。”

“我軍步精騎剽,天下強軍儘在大王之手,袁術兵馬雖多,但非我軍之敵。更況大王善將兵,而袁術少兵旅之經驗。”

賈詡點頭讚同,說道:“陳兵寡騎,而我軍多騎。陳留地界,土地廣袤,利於精騎馳騁,袁術如持破我之念前來,我軍夾騎擊之,必能獲勝。若以退我之念前來,袁術不敢冒進,出騎挑之,可破敵矣!”

張虞微微蹙眉,看向左右文武,說道:“諸子以為何如?”

張遼拱手說道:“殿下,我軍如圍雍丘,及袁術兵至,內外並擊,則我大軍有危。依二君之見,不如撤依睢水下營。”

東漢時期,丹陽、賨人之卒雖有名氣,但論強兵的數量與質量,以及廝殺的經驗上,北方七種強兵精悍一籌,更莫說唐軍是廝殺喂養出來的老卒。

基於以上及諸多方麵因素,不管是唐軍方麵,亦或是陳軍方麵,具有同一方麵共識,論戰鬥力唐勝於陳。而袁術若想勝張虞,則是需要耐心等張虞暴露出漏洞,如陸遜火燒夷陵,或似曹操奇襲烏巢。

張虞踱步沉吟良久,說道:“官渡既有,渠水河通,漕運不絕。今先下營,先立於不敗之地。與敵久據,張超糧儘,袁熙破降,我不勞攻擊,則能降服河濟。袁術敗於曹、劉,千裡伐我,我當進據險要,扼其交道。”

張虞環顧諸將,沉聲道:“袁術冒險與我爭鋒,破之必矣。如其不戰,袁熙先潰,酈、呂援之,張超再逃,則袁術進退不得,必被我所敗。而今若不進據雍丘,袁術至陳留,諸城新附,必擊昌邑,二賊並力,奈之何如?”

雍丘難破之下,賈詡、荀攸一眾文武皆希望張虞後撤下營,與袁術對峙而破之。然張虞則是與眾不同,不願見張超與袁術合流,而是希望下營,將張超、袁熙與袁術分割開,以逼袁術向他用武。

“內困雍丘,外據袁術,用兵險矣!”賈詡蹙眉說道。

張虞笑道:“兵事皆險,今修長壘以圍城,外駐險要以據地,我立於不敗,何因內外受敵而憂!”

說著,張虞看向徐晃,說道:“公明用兵嚴謹,今率本部兵馬,合鮮於銀、孟寧之、張繡三軍,重圍雍丘。”

“末將領命!”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