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暮漢昭唐 > 第二百二十五章陳袁降,將歸一

第二百二十五章陳袁降,將歸一(1 / 1)

推荐阅读:

十月二十日,宛城。

有陳國尚書令袁秘的聯絡,黃猗、袁胤、鄧羲等上卿曉得張虞所開出的歸降條件,眾者皆向郭圖表達合作的意願。

郭圖在宛城待了兩日,見眾人皆願歸降,兵將無反抗之念,深感時機成熟,遂求見袁耀。

殿內,袁耀與陳國公卿悉數到齊,眾人臉上有股難以掩飾的悲傷。

“唐使郭君公則至!”

在侍從的高聲吆喝下,郭圖衣冠楚楚,麵容威儀,趨步入殿。

“唐使郭圖奉唐王之命,拜見殿下!”

郭圖身子微曲,僅象征性行拱手禮,說道:“圖出使前夕,袁公令某轉告公子,其安然無恙,並讓公子好自為之。”

如此不合禮儀的行為,放在以前的話,陳國公卿必會忿怒,並加以責備。然今時不同往日,他們的君王在張虞手中,而他們也將投降張虞,今豈敢出言責備郭圖。

袁耀莫明心畏郭圖,遂咳嗽了聲,說道:“多謝唐王,善待我父。郭使此番前來,不知奉唐王何令?”

郭圖拱手說道:“昔圉縣之役,唐王擒袁公,覆沒貴國大軍,今三楚已無兵丁,人心各有騷亂。我主念天下動蕩已久,不忍再生兵戈之亂,故遣圖至宛城,欲勸貴國尊奉正朔。”

“我國若尊奉正朔,不知唐王有何許諾?”袁耀遲疑了下,問道。

“我王已封袁公為萬戶侯,並願納袁公幼女入宮,與袁氏結有姻親之好。而公子與諸公識勢歸降,將皆有封賞,如賢能者將可留任為官。”郭圖說道。

說著,郭圖語氣微變,說道:“漢失天下,群雄共逐之。今天命在唐,望貴國能識形勢速降。”

見郭圖態度強硬,黃忠心生不滿,沉聲說道:“使者強橫,然莫忘我陳國雖弱,但尚有數萬兵馬。如連接江左之曹操,恐唐王亦是為之憂爾!”

郭圖冷笑了聲,說道:“曹操不敵呂布,方引兵南渡淮水。江左曹操尚非呂布之敵,今安能庇護貴國?”

“大軍兵鋒已至潁川,漢上之軍將出上庸。我主本能逼貴國自降,然不願多生兵事,方才令圖奔波,望諸君好自為之。圖無縛雞之力,然及虎狼至城下,則形勢又將不同。”

袁耀趕忙安撫說道:“唐王之意,耀已知之。今能否容我與諸卿商議,稍後再告知於使者。”

“善!”

及郭圖被送走,袁耀深呼吸了口氣,問道:“陛下被張虞所擒,而張虞又無屠戮之念,不知諸卿以為何如?歸降否?”

這段時間裡,袁耀既被弟、妹所催促,又受左右的遊說,內心早已有歸順之念。

黃猗拱手說道:“殿下,我軍雖有數萬,但兵將士氣渙散,聞唐人則心懼。如聯絡曹操為援,恐曹操未至南陽,我軍便已被唐人所滅。而若東順曹操,何不歸順正朔。”

“黃將軍所言有理!”

袁秘拱手說道:“陛下平定三楚,兵馬強勁,而今被唐王所擒,是謂天命在唐。”

“太子英明!”

有了二人領頭,眾人紛紛表達歸順之意。即便是之前喊著聯絡曹操的蔡瑁,而今在人群中已是應和著歸順。

見眾人皆有歸順之心,袁耀不再猶豫,說道:“以尚書令袁秘為使,袁胤、黃猗為副使,向唐王遞呈降書,並傳令各郡言向唐王歸降,不得再與唐兵為敵。”

“謹遵太子之令!”

望著滿堂作出解脫模樣的公卿,袁耀傷感而歎。

說實話,他不是沒做過逆風反盤的夢,然夢與現實終有差彆。危難之下,他主持大局以來,他見過太多陽奉陰違之人,今眾人已無為陳袁效力之心,他又能靠什麼擊退張虞呢?

僅是從今往後,他與父親將為階下囚。而公卿們將依靠攀附權貴,或許還能得到張虞重用。

且不說在郭圖的帶領下,袁秘、袁胤、黃猗三人北上,向張虞獻表歸降。而今宛城諸葛府裡倒有幾名年輕士人坐而論道,對天下大勢發表看法。

“唐王一役而擒袁公,古今未有如此用兵者。”

裴潛感慨說道:“今袁氏獻表歸降,天下不日或將一統。以三旬之齡而王天下,終世祖亦稍遜色之。”

“是啊!”

孟建感歎說道:“自董卓入京作亂,至今已有十年。唐王興於河朔,以亙古未有之勢一統中原。今唐初安中原,官吏無不缺乏,你我為流離之南人,此番將能借機出仕立業爾!”

張虞的名聲是在動態變化,先時張虞據並州,名聲談不上好,士人多有些看不上。然隨著下關中,征幽州,張虞名聲漸顯,能與袁術、袁紹之流並列。

而及張虞滅袁紹,兼並河北起,這些流落至荊州的士人便盛讚張虞,不斷有人看好。在袁術出兵前夕,裴潛、孟建等人皆傾向於張虞獲勝,但張虞贏得之精彩,袁術兵敗之慘,實在出乎眾人意料。

說著,孟建看向羽扇綸巾,英姿勃發者,說道:“孔明兄長仕宦,略有賢名,君與兄長借此機遇,不僅能進仕中原,或能更進一步。”

諸葛氏本為袁氏故吏,袁術稱霸於三楚時,諸葛玄受袁術征召為官,出任豫章太守。及討曹操不利,袁術改遷諸葛玄出任尚書。僅是在前年,諸葛玄患傷寒去世,諸葛瑾為了養家糊口,憑借諸葛玄的人脈,在袁術稱帝時出任侍郎。

諸葛亮笑了笑,說道:“家有兄長進仕,而亮學識未成,暫無意進仕中國。”

“如此甚是可惜!”

裴潛說道:“孔明才略出眾,通讀古今。今唐王委人以賢,必會重用之。”

石韜笑道:“孔明自比管仲、樂毅,豈會看得上郡、縣小官。”

“豈敢有此念!”

諸葛亮抿茶而笑,說道:“韓非子有言,‘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不任郡縣官者,安能知治世之機要。諸君今歸中原,仕進可至刺史、郡守也!”

“孔明暫無意出仕,不知誌在何方?”裴潛問道。

“中國多士卿,然知天下事者少,亮或會訪學四方。”諸葛亮笑道。

石韜問道:“孔明言我等,能進仕至刺史、郡守。不知孔明仕至何官?”

諸葛亮笑而不語,僅是一味喝茶。他心中之誌,可非州刺史、郡太守所能滿足,當是出相入台,治撫天下州郡。僅可惜張虞興起太早,而他未能早遇之。

見諸葛亮不說話,石韜放棄繼續揶揄諸葛亮。在石韜眼裡,諸葛亮雖有才能,但管仲、樂毅為何等之俊傑,不是諸葛亮所能比。

眾人聊了幾句,直至諸葛瑾從尚書台回來,眾人方才拜彆離去。

見到智謀出眾的弟弟,諸葛瑾笑道:“果如孔明所言,蔡瑁雖勸太子聯絡曹操,但唐使至宛城時,卻是率先送禮拜會。眼下尚書令前往獻表,今距中原太平應是不遠。”

諸葛亮說道:“蔡瑁貪戀富貴,今之所求皆以富貴為上。”

諸葛瑾遲疑幾許,說道:“黃氏遣人探問,言黃氏有女適齡,不知孔明之意何如?”

聞言,諸葛亮沉吟了下,說道:“長兄如父,今弟願聽兄長之見!”

諸葛瑾說道:“今中原即將歸一,孔明先是成婚,而後進仕中原,如此我便無憂爾!”

諸葛亮說道:“我願成婚,但暫無進仕之念。”

“何故?”

“學識未成,今欲先遨遊中國,再思進仕之念!”

諸葛瑾眉頭微皺,狐疑說道:“孔明莫非欲東至江左,或是南至荊南,亦或西極巴蜀,尋覓諸侯而效力!”

頓了頓,諸葛瑾嚴肅說道:“劉備、曹操於中原如喪家之犬,至偏僻之地方能有所功業。今唐王一役破袁紹,再一擒袁術,威震中原,如此武功試問天下何人能及?”

“莫要入雞群為鳳,以軟擊石,何談能成管仲、樂毅之功!”

作為從小一起長大的兄長,諸葛瑾非常明白諸葛亮的想法。管仲、樂毅遇明主,以成霸業。諸葛亮希望遇見明主,從而輔佐明主成就霸業。然問題是中國即將一統,其他諸侯被滅僅是時間問題,怎麼可能再有機會成就一番霸業。

諸葛亮笑道:“我非不識大勢之人,巴蜀孫氏有雄才,但漢中被奪,受製於人。荊南劉氏奉漢討賊,雖有大義,但東難勝曹操,西難入巴蜀。天下無分據之希望,今弟遊學是為學問爾!”

相比曆史上,劉備三顧茅廬之時,天下形勢大有不同。張虞坐擁中原、河北、關西沒,甚至將觸角深入漢水流域。而今陳袁又即將投降張虞,漢水流域將被張虞占據。

因此巴蜀無漢中,無割據之基礎;荊州漢水、長江以北將歸順張虞,荊州難以保全。縱觀南方政權,唯曹操所據有完固的地域,具有割據基礎。但曹操能否抵禦張虞的征討,則需打個問號。

在此背景下,年輕的諸葛亮看不見三分天下的希望,故豈會主動尋求投效明主之事。除非諸葛亮感情用事,方才會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之事。

諸葛瑾說道:“弟智謀勝出眾,往後成就必勝過兄。今先及唐王入荊州,再議與黃氏親事。近來少與外人接觸,省得引禍上身。”

“諾!”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