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暮漢昭唐 > 第二百二十六章治天下難,千萬之民

第二百二十六章治天下難,千萬之民(1 / 1)

推荐阅读:

潁川,許縣。

“罪臣秘拜見唐王,陳國三州二十郡,三百一十一縣輿圖至此,戶九十萬戶,四百三十六餘萬人,兵丁十四萬三千六百人,官吏六千四百六十一人,舟舸三千二百艘,金銀各三千斤,錦綺彩絹各十萬匹,庫糧一百二十六萬石……。”

大帳內,袁秘領著黃猗、袁胤二人下跪,將陳國圖書一一轉呈。

當然了,圖書數據有真有假,如三州二十郡三百一十一縣與人口數據則是陳國巔峰時期的數目,僅用於為陳國臉上貼金,及表露陳國自身的價值。

如果圖文數據屬實,陳國可沒這麼容易投降,畢竟四百三十餘萬人口,足以再拉出一支十萬大軍了。

舟舸、官吏、存糧、金銀數據則是屬實,畢竟這是要實打實要上交於唐國。而兵丁的數據乃是大軍出征前的數據,今被俘與現有兵丁都包含其中。

在袁秘奏報之後,張虞下榻扶起袁秘,笑道:“昔沛縣一彆,蓋有十餘年之久,孤念永寧久矣!今永寧獻表來降,孤不勝歡喜。”

“不能及時歸降,望請大王恕罪。”

見張虞態度友善,未有征服者的盛氣淩人,袁秘內心稍寬,說道:“天子、皇帝六璽,並有傳國玉璽一枚,共有七枚印璽,請大王驗收。”

見機,黃猗、袁胤二人奉上七枚玉璽,其中傳國玉璽最大,用鑲金的木盒所裝。

郭圖非常有眼力,幫張虞打開木盒,露出形狀為方形,邊長四寸左右,色綠如藍,溫潤而澤,左角有黃金鑲之,背有鈕交五龍的玉璽。

張虞雙手捧起玉璽,轉麵而觀,卻見正麵用篆文書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蓋秦皇之璽!”

望著綠藍色的玉璽,張虞百感交集。

傳國玉璽從秦漢傳至隋唐,曆經上千年。然傳至後唐時,李從珂抱玉璽自焚,至此玉璽便消失不見。中間宋、元、明、清屢次出現玉璽,但終究為贗品。

張虞作為後世人,對神秘莫測的玉璽常有好奇,而今不敢想他竟擁有象征華夏正統帝王的玉璽。

見張虞被玉璽所吸引,荀攸、賈詡二人頗有默契,作揖慶賀道:“大王興於代朔,一統中原,今持傳國璽,天命在於大王,而唐室歲壽無疆。”

“恭賀大王!”

“賀喜大王!”

眾人紛紛獻上慶賀,帳中熱鬨非凡。

張虞將玉璽放下,說道:“玉璽乃器物,得之可喜。然我今之所以喜,在於豫、荊不動兵戈便降,令兵民弗受兵事所累。漢末亂世以來,兵民連年廝殺,今中國即將一統,方是孤喜賀之事!”

在有玉璽為襯托物,一方悲傷兵民,感懷性命之下,張虞形象驟而拔高,眾人無不敬佩之,其中便包括陳國獻降等使者。

頓了頓,張虞讓左右收下玉璽、圖書,說道:“三位獻表歸降有功,皆授亭侯之爵,官職而後再定。”

“臣拜謝大王!”

三人再行跪拜禮,以示感謝。

張虞讓三人入座,問道:“孤聞陳與劉備、曹操交兵,今陳既歸降於我,不知今情況何如?”

袁秘沉吟了下,說道:“揚州僅剩豫章一郡及丹陽數縣之地,由袁嗣出任揚州刺史。曹操如聞我陳國歸降大王,當會率兵西征。而劉備亦會有所動作。”

“故以秘之見,大王應當先詔撫江夏黃祖,令黃祖暫禦曹操。而劉備兵少,可先詔撫長沙之袁奐,令其歸降大王。及大王至南陽,再調度兵馬駐守,可保邊境無礙。”

一國歸降最關鍵的事,便是容易遭其他國家趁火打劫。如蜀漢滅亡時,東吳便企圖趁火打劫永安,幸虧羅憲堅守半年,方才沒被東吳得逞。

今陳國歸降雖值得歡喜,但歡喜之餘則是要考慮千裡之外的南方之事。縱不能全保陳國舊土,但也不能讓劉、曹得利太多。

南方水澤之地,而唐軍絕大部分是旱鴨子,張虞對其知之甚少,心中有種莫名的擔憂。或許在他商議之時,曹操便已發兵攻打豫章。

張虞眉頭微蹙,說道:“孤今封黃祖為江夏太守,進樓船將軍,令其坐鎮江夏。袁嗣竭力以保豫章,若豫章難保,便撤至江夏固守。而袁奐加封為長沙太守,如能固保四月,孤便授都亭侯。”

說著,張虞看向三人,問道:“三位不知誰與黃祖有舊,能代孤奔走傳詔。”

黃猗率先起身,拱手說道:“臣與黃祖因有同姓之交,故舊時多有往來,今願為大王南下傳詔。”

“善!”

張虞欣賞說道:“孤加封卿為侍中,為孤詔撫黃祖、袁奐、袁嗣三人。”

說完,張虞笑了笑,又補充道:“如論關係,卿當為孤之內兄。”

黃猗麵浮笑容,說道:“拜謝大王,時如有喜宴,猗當討杯酒水喝!”

“這是自然,屆時孤與諸卿共宴一番。”

“拜謝大王!”

指了下陳國所獻圖書,張虞笑道:“既是一家之人,那便不說兩家話。三州二十郡應是陳國鼎盛之疆域,而今揚州幾被曹操所占,劉備又割據荊南。故今陳國應僅有豫州及荊州半壁之地,不知今國中人口有多少?”

見張虞玩笑點破,袁秘如實說道:“不敢欺瞞大王,豫州有二十三萬戶,荊州南陽、江夏、長沙、南郡、商郡五郡,有戶二十八萬,共計戶籍五十一萬,口應有二百萬左右。”

關西+河朔的戶籍共有九十四萬戶,而今豫、荊二州戶籍五十一萬戶,共計將有一百四十五萬戶,再算上兗州可憐的七、八萬戶百姓,總人口來到七百一十餘萬人出頭。

如果計算漢地人口,益、揚、青、徐、交與河西之地的涼州、遼東之地的平州,七州人口之和至少能有三百萬,因此天下人口總數應該在千萬以上,屬於是亂世下的正常情況。而具體多少,需要等到張虞一統天下方知。

曆史上,魏蜀吳三國對峙幾十年,其人口之和不足千萬的情況非常異常。其中蜀、吳人口雖說偏少,但與南朝戶籍相比,反而是優等情況。唯獨曹魏的人口戶籍統計極差,放在南北朝中都是墊底的存在。

怕張虞嫌少,袁秘說道:“豫、荊州戶籍稀少,其中多有豪強隱匿百姓。及大王治郡,人口將能析出入冊。”

“冀州僅有三十餘萬戶,今豫、荊各自能有二、三十萬戶,安能言少?”張虞推算數據道:“若以此而觀之,揚州戶籍應在二十餘萬,人口已超百萬之數。”

“大體不差!”

袁秘說道:“永和之時,揚州號有百萬戶,人口記載有四百多萬。然各郡中多含蠻夷,戶數大多失真。雖說如此,但揚州無大亂,其自曹操據有淮南,再下江左,剿滅山越,充實戶籍,戶口絕不下百萬。”

說著,袁秘提醒道:“曹操雖偏安江左,但有舟舸之堅,大江之險,水卒兵馬不下五萬,大王欲滅曹操,以秘之見,需先操練水師,廣造舟舸大船,方能一役而破獲江左。”

“嗯!”

張虞微微點頭,笑道:“永寧有高見,今若不棄,二位可暫任侍中,為孤參議陳地軍、政之事。”

“多謝大王!”二人喜笑道。

侍中為兩千石,是為內官,屬於是皇帝的顧問,並各自肩負其他職責。故雖談不上實權角色,但因能影響皇帝的決策,其地位、名望不低。

與三人聊了半天,張虞大體了解陳國內部情況。

今陳國無非是一群袁氏門生故吏與地方豪強的組合體,其中袁氏宗族子弟出任不少要職。顯然想要治理好陳國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其中光陳國官吏六千多人,張虞不可能全盤接收,其中有些人會被裁撤,另外有些人需提拔留任,乃至說重用。

而治國不易就是如此,戰敗者不可能全部排除出官僚體係,需要吸收並加以整合。畢竟不是所有開國皇帝像劉秀,一統天下後大部分的官吏仍是為西漢時期的官員。

及三人退下,張虞詢問左右道:“諸子以為今下何如?”

“大王,陳國既已歸降,今時如往宛城,袁術不可隨行,以免留至宛城後,有不軌之人生亂。故應當將袁術遷至長安,以便與陳室舊人斷聯。”賈詡提醒道。

“文和之言有理,陳國舊部眾多,袁術如至宛城,反而不利我安撫舊人。”張虞說道:“調兩百騎卒護送袁術及其左右至長安,讓鐘繇為袁術挑選上好宅院,以便其居住。”

“諾!”

“大王,今陳國既降,豫州諸郡傳檄可下,大王移軍至宛城撫恤,而袁熙、袁尚、袁譚、高乾、陶商等寇,需急調兵馬征討。先安中原,再征將淮,徐徐而用兵,方能不出偏差。”荀攸說道。

張虞吩咐道:“卿之言有理,今調柯比、令狐衍、張繡一萬五千人歸由酈嵩指揮,儘快攻破壽張。如破壽張,則令呂布至宛城聽宣,而酈嵩率眾征徐州。張遼率本部及呼衍樂、孟寧之、張郃三部,共兩萬人坐鎮淮北,外禦曹操,內安豫州。”

“諾”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