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一日,張虞率大部移治宛城,以安陳國舊人。而為了征撫徐、青、兗、豫四四州之地,張虞調兵委官,以安動蕩之地。
張遼統兵兩萬,領豫州刺史,兼督豫州兵事,持節;酈嵩統兵兩萬五千人,領徐州刺史,兼督兗、徐兵事,持節;滿寵統兵兩萬,領青州刺史,兼督青州兵事,持節。
三將各征一州,其中滿寵擔子最重,酈嵩次之,張遼最輕。而論張虞最關照者莫過於酈嵩了,在沒攻破壽張的情況下,便授與重職,更是把最容易出功績的徐州交給他征討。
其實怪不得張虞偏心,除了二者關係親密外,張虞急需酈嵩獲取更多軍功,以便後續的朝廷平衡。
畢竟張遼雖說姓張,且與張虞相識多年,堪比如兄弟,但他一人軍功太盛,不是件好事。而酈嵩軍功到位,除了能與張遼平衡,後續還能與張遼聯合,與中下將領形成牢固的軍功集團,以便與文臣階級維持平衡,製衡橫跨軍政兩界的外戚王氏。
時潁川距東平距離有八百裡,斥候晝夜奔馳,三日便能至。
壽張城外,唐軍大營。
中帳內,酈嵩向左右傳信,笑道:“袁術一役被擒,陳國舉國歸降,今大王將統中國。而今傳令於本督,催促你我速破壽張,討平魯地,再征徐州之地啊!”
“大王與袁術對峙二十餘日,便擒袁術,破雍丘,實非常人所能料。”徐庶感慨說道。
呂布嘖嘖不已,滿臉對陳國歸降的驚歎。
之前他對張虞的畏懼不深,僅覺得他與張虞有差距,但差距算不上大。然張虞一役而擒袁術,降服龐大無比的陳國時,著實讓呂布震驚不已,這種帶來的衝擊,無以言表,更是讓他放棄他與張虞對比軍事才能的念頭,內心僅剩對張虞的敬畏。
畢竟當差距太大時,很難生出競爭之心,反而隻有敬畏,而這便是開國皇帝威懾。昔英布反叛時,開頭之語便是‘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便可見英布心懼劉邦。
相比呂布的震驚,陳宮更多了層羞愧之情。在張虞與袁術之中,他一直偏好袁術,不僅是為了富貴,而是他覺得袁術更有英主之風。然他心目中的英主敗得太慘了,猶如拳擊比賽中,僅挨了張虞一拳,便倒地不起。
如今你若問陳宮對張虞有何感覺?除了不可思議外,便是對張虞的敬佩。能以微弱之身,兼並關西悍兵,掀翻袁紹、袁術兩大世家子弟,真就是純粹依靠才能殺出一片天的英豪,實與高、世二祖相當啊!
“今大王擒袁術,降服陳國。袁熙已無外援,故欲破壽張,可令城中人心動蕩,時破城池易爾!”
陳宮收斂心情,積極獻計說道:“而大王不願赦免袁熙,故不如以信載箭入城,言明形勢,並書殺袁熙或求降開門者,必能得官爵、錢財。內外交困之下,袁熙與部下相疑,何愁壽張不能破?”
見陳宮獻計,呂布詫異的瞧了眼陳宮。之前陳宮入軍,態度不情不願,更彆說獻計了。而近來陳宮出謀劃策之積極,讓呂布差點以為自己出現幻覺了!
“且依陳君之策!”
酈嵩從善如流,說道:“今令部下製信百封,射入城中以亂人心。”
“諾!”侍從領命而退。
未過多久,壽張城中便出現上百封書信,城中兵將議論紛紛。經過侍從上報,袁熙方才知事經過。
憂懼之下,袁熙招馬丹、張商商討出降之事。眾人皆無異議下,袁熙遣侍從乞降。然酈嵩拒之,並繼續射信入城,言斬殺袁熙者,能得官爵封賞。
經侍從第一時間回稟袁熙,而袁熙得知酈嵩不允許自己投降,大為驚恐。
“今酈嵩不準我降,是欲讓馬丹、張商之輩殺我獲利!”
袁熙滿臉的恐慌,在堂內不知所措的踱步。
“將軍,陛下被張虞擒,陳國又投降唐人,故將軍已無外援。而今又不準將軍投降,將軍還需早思生路?”親信說道。
袁熙歎息說道:“困守壽張必亡,今唯有出走壽張,另尋他人投效。當下袁尚與袁譚反目成仇,青州淪為兵戈之地,遲早被唐人所取。而高乾兵少將廣,難以自保性命。故天地雖大,卻無我容身之所。”
親信說道:“先王與曹操有舊,將軍如能突圍出城,向南投奔曹操,便無性命之憂。”
“投奔曹操?”
袁熙遲疑說道:“那豈不是需穿行徐州!”
“然也!”
親信說道:“徐州有高乾、陶商割據,二人與將軍暫無惡意,今時可暢通徐州。況將軍與高乾有舊親之交,故將軍何不南至江左求曹操庇護。”
親信有話未說完,卻聽見有侍從急急忙忙而來,說道:“將軍,屋外馬丹、張商求見,詢問歸降唐人一事。”
聞言,袁熙神情驚恐,說道:“二人若知酈嵩拒降,必會牽連於我。而今若不出走,不被唐人所殺,亦會被馬、張二人所害!”
袁熙憂慮良久,說道:“言我身體不爽,讓二人晚些再來。”
說著,袁熙招呼左右,急忙忙說道發:“壽張不能守,馬、張將叛,今夜收拾金銀,以便我出走曹操。”
“諾!”
在慌張之下,袁熙在夜深之後,率部曲數人,潛至汶水出逃。
次日,馬丹、張商急尋袁熙問歸降一事,然見袁熙消失於城中,便知袁熙棄城而逃。二人商議一番,遂遣人出城歸降。
得知袁熙昨夜從汶水潛逃,酈嵩邊安排騎卒追殺袁熙,邊率大軍入城,接管壽張城。而壽張城的投降,代表兗州除泰山郡外,諸郡悉數歸附。
城內,酈嵩安撫好降人與民眾,依照張虞的吩咐,便邀呂布議事。
“袁熙棄城畏走,兗州除泰山外,諸郡悉數臣服。”
呂布剛剛落座,先向酈嵩慶賀一波,便說道:“而泰山郡無敵,今遣一將東征,便能降服。你我若若下兗州,不知大王可另有吩咐?”
酈嵩整理腦海中的話術,說道:“大王調兵於我,命我為徐州刺史,征討徐州陶商、高乾二人。而溫侯則是另有安排,大王欲調溫侯至宛城。”
呂布神情不太好看,說道:“我不識荊州地理,而若討敵,戰馬又不得過江。故調我至宛城,不知大王何意?”
呂布雖知他遲早有一天要離開兗州,但今見張虞用完他便調他走,心中難免不爽。
酈嵩曉得呂布脾氣,笑道:“溫侯戰馬不得過江,但名聲卻能威懾南人。陳國初降不久,曹操、劉備皆據兵叛逆,大王需安撫諸卿,而屬下無大將可委重任,如外巡邊疆,內威賊子。思尋中原諸人,唯溫侯有此盛名與兵略。”
呂布臉上不悅頓時消散,取而代之滿臉的笑容,問道:“張遼不在大王左右?”
“張遼出拜豫州刺史,負責征討州內賊寇。大王左右無大將可用,方才調溫侯前往宛城。溫侯屢敗曹操,今至宛城坐鎮,必能讓曹操不敢犯邊!”酈嵩吹捧道。
呂布佯裝謙虛,說道:“我雖勝曹操一籌,但曹操實有兵略。今至宛城,如能助大王一臂之力,布喜不自禁爾!”
“不僅於此!”
頓了頓,酈嵩壓低聲音,說道:“溫侯以外臣之身而官拜大將軍,女又許於二公子為妻,惹人眼紅者眾多,難免有流言蜚語。故溫侯此番如能前往宛城,既能施展才華,又能與大王敘舊,何樂而不為?”
聞言,呂布眼睛微眯,露出些許殺意,問道:“何人敢在大王身側,進流言誹謗於我?”
酈嵩說道:“溫侯身居高位,報複屬下是為輕而易舉之事,然卻會惹部下怨恨。溫侯是為外臣,今向大王表以敬意,並敘以舊情。大王知溫侯之功,念同鄉親友之情,又豈會在意流言?”
呂布若有所思半響,繼而恍然大悟,拜謝說道:“多謝酈君指點,布險些誤事。”
“不敢!”
“征討壽張時,還多謝溫侯配合!”
與呂布相處多時,酈嵩漸漸摸清呂布的性子。呂布屬於是吃軟不吃硬之人,今張虞調呂布前往宛城,在大勢之下,呂布雖說會被迫前往,然卻會讓呂布不滿。因此酈嵩順著呂布的性子,采用吹捧的方式,讓呂布感覺到自身的重要性,方願欣然前往。
不得不說酈嵩雖說軍事能力不及滿寵、張遼等高級將領,但卻懂得靈活變通,善於團結部下,能納諫言而及時更改。而正是因為有可取之處,張虞方才依舊重用酈嵩。
在酈嵩降服壽張,準備先征泰山,再討徐州諸郡之時。青州形勢因袁譚率兵偷襲臨淄,樂安、齊國二郡歸降袁譚,袁尚見後路被斷絕,心憂之下被滿寵大破。
濟南國,著縣。
大帳內,滿寵與諸將坐於馬紮上,商討剛結束不久的戰事。
“袁尚連被我軍所敗,今率數百騎南奔。我軍俘虜敵寇一萬兩千餘眾,獲袁尚印綬、符節,如偽齊王印一枚,並以甲胄九千六百二十領,矛盾弓戟上萬枝,今立此大功,海濱之地可下矣!”參軍辛評說道。
滿寵本與袁尚圍繞高唐作戰,兩軍隔河對峙二月多。其間兩軍多有廝殺,滿寵憑借兵馬精壯,多次小勝袁尚,故一直尋求大決戰。而袁尚恐不敵滿寵,便依托營壘固守,與滿寵展開對峙。
見兩軍隔河對峙多時,袁譚趁黃河結冰之際,采納孟岱之見,率兵突襲了臨淄,引發袁尚大軍的恐慌。於是為了穩固後方局勢,袁尚主動率兵與滿寵交手,然卻被滿寵大破之,兵馬死傷眾多。
袁尚敗走至著縣,遣陰夔、陳琳向滿寵請求投降,滿寵深知袁尚勢窮,今之投降非誠心,於是拒絕了袁尚的請求。在擊破高唐後,滿寵再次進兵逼近著縣。
時見唐軍步步緊逼,而臨淄又被袁譚襲取,於是軍中人心動亂。袁尚為安動亂,遣逢紀鎮壓兵卒。而部將章丘素來不滿逢紀,糾集兵卒殺了逢紀,遣人迎奉唐軍。滿寵率兵殺至,袁尚部下徹底潰敗,兵將四散而逃,袁尚率騎遂逃亡北海。
田豐捋須說道:“袁尚雖敗,但袁譚尚據臨淄。依大王之詔令,除非袁譚棄郡舍軍歸降,否則務必除之。而今袁譚據有臨淄,又豈會甘心順我?”
“大王擒獲袁術,陳地幾近歸降。袁譚內與兄弟結怨,又外無援兵,內憂外困之下,何不如遣使以明利弊,如若袁譚拒之,再起兵征討亦是不遲。今下袁譚尚為大王臣下,若無故興兵征討,恐難得齊人之心。”辛評說道。
滿寵微挑眉毛,說道:“於陵守將傅桑來信歸降,言袁譚私授將軍印綬與他,欲兼並其部曲。以此可見,袁譚明順我軍,實在招攬袁氏舊部。及袁譚爪牙已成,重據海濱之地,必又為我軍之患,故不可縱之。”
“那以將軍之見?”辛評問道。
滿寵沉吟了下,說道:“參軍所言不無道理,今以本督之見,當率兵速進,並遣使責之,令袁譚出降。若袁譚弗從,我軍便急擊臨淄,令求速破臨淄,儘快降服青州諸郡。”
說著,滿寵看向諸將,問道:“諸君以為何如?”
郝昭拱手說道:“將軍之見是為上計,袁譚降我,欲令我軍破袁尚。而他趁機掠城聚兵,以自強爪牙。今袁尚初破,潰敗而逃,餘孽多有隱匿。如讓袁譚招撫袁氏舊部,聯絡徐州之高乾,我軍欲征則難。”
“燕以為可進討袁譚!”張燕說道:“袁譚為袁紹之子,昔時歸降是因勢急,而今袁尚敗走,袁譚遲早興兵再叛。”
袁譚的心思可以說唐軍眾人皆知,而之前不拆穿,無非是想利用袁譚。今袁尚潰敗,大軍四散而逃,袁譚已無利用價值。
“善!”
見眾人無異議,滿寵沉聲說道:“令各部休整兩日,勒令袁譚棄軍出降。如若不從,大軍進討袁譚。”
“遵命!”
s:今天有事,暫4k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