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 > 武俠修真 > 暮漢昭唐 > 第二百五十七章獻妹歸降

第二百五十七章獻妹歸降(1 / 1)

推荐阅读:

公元200年,九月。

“咚!”

“百官入朝!”宦官高聲道。

沉寂的宮殿敲響鐘聲,文武百官依照位列分成兩排,在呂布、鐘繇的帶領下。眾持笏板,卸劍、脫履,趨步入殿。

時張虞頭戴冕冠,身著袞服,坐在禦榻之上,望著魚貫而入的諸臣,下意識摸了下唇上的兩撇胡,神情看似淡然,但卻暗含得意。

“參見陛下,願陛下永受嘉福,萬歲延年!”

“諸卿免禮!”

“謝陛下!”

眾官尋到自己位置,跪坐於側席上。百官中獨坐者,為鐘繇、杜畿、庾嶷、荀攸、呂範五人。

“諸卿可有奏報?”

“臣劭有事上疏!”

令狐邵避席而起,說道:“陛下先時征鄭玄入京,出任博士。然途至魯地時,鄭公病情加重,今逝於魯地。鄭公名聲高崇,名冠華夏,為世儒宗。陛下因崇才學而征召,然卻於途中病逝,故以劭之見,陛下或許遣人慰問!”

張虞歸京之後,籌劃稱帝事宜時,為了大壯聲勢,以爭取士民之心,采納郭圖之見,征召七十四歲高齡的鄭玄入京。

鄭玄因兒子鄭益恩戰死之故,身體衰老嚴重,無心過問大事,一心研究學問。先時本不願受命,但因滿寵遣人催促,不得不啟程前往長安。

至魯地時,鄭玄夢見孔子,預感自己將亡,又自感病情嚴重,於是停留於魯地養病,經一個月的無效治療,鄭玄最終病逝於魯地。

聞言,張虞感慨了聲,說道:“鄭君自言夢孔子,朕便預感不妙。令人急救之,卻難改天數。”

“應劭、王粲何在?”

“臣在!”

二人趨步出列,應道。

“你二人為博學之才,有強記之能,為海內顯著之士。今以應卿為正使,王粲為副使,代朕前往北海,慰問鄭玄家眷。並將鄭玄所撰書籍與其家眷遷至長安,由朝廷榮養其家眷,弘揚鄭氏學問。”張虞吩咐道。

“遵旨!”

鄭玄可以說是百年難遇的天才,年輕時隨馬融學習古文經,學成之後遊曆十餘年,囊括大典,綜合百家,遍注群經,將今、古文界限打破,將古、今文學融合與一統。二種學說的一統讓鄭玄名揚四海,被世人尊稱為大儒。

功成名就之後,鄭玄沒有止步不前,而是不斷在注解儒家典籍。如《禮經》僅有師授而無注解,即便是馬融也隻注了《喪服》中的經、傳。而鄭玄苦心孤詣研究多年,為《周禮》《儀禮》《禮記》作注,將三禮注一書為《三禮注》,開創禮學宗派。

後續陸續為《易》《尚書》《論語》《詩》《漢律》等典籍作注,並精通數學、渾天學,深諳音韻、訓詁學說,故稱其為全才不為過。

今張虞遣人前往北海,名為慰問家眷,實為欲得鄭玄所著書籍及其家中典藏經典。畢竟天下大亂,大量典籍都有所遺失,作為華夏天子的張虞有傳承文化經典的責任。

“稟陛下,後漢末年時,左伯紙名揚天下,然因戰火綿延之故,左伯紙絕於中國。臣以為此行出使北海,不僅需撫慰鄭公家眷,還應尋覓技師,以便左伯紙重現於天下。”應劭補充說道。

“善!”

張虞點了點頭,說道:“左伯紙盛傳於天下,技藝如若失傳,則為天下之一憾。今卿至青州時,可讓州刺史、郡守遣人配合。”

自張虞登基以來,每次上朝都有請求尋失傳技藝奏疏,如上次朝議因錦杜畿便上疏遣人至陳留襄邑,恢複兩漢時期盛傳於天下的襄邑織文(錦)。

兩漢之時,蜀錦雖說盛傳於天下,但卻不及襄邑織文。襄邑織文借助陳留為天下之中的地理優勢,發展出全國性的紡織中心,並負責皇家服飾生產。

然因漢末大亂之故,襄邑紡織產業遭遇重大打擊,而巴蜀的蜀錦產業幾近無損,故在魏晉時期蜀錦勃興。雖說如此,但傳至宋朝時期,襄邑絹帛年貢量依舊占據全國三成以上。

杜畿上疏恢複襄邑紡織產業,乃是認為蜀錦流通於中國,錢糧流入巴蜀,將不利征討巴蜀。故希望恢複襄邑的紡織產業,以削弱蜀錦在中國的占有率,變相削弱巴蜀的實力。

應劭領命後,鐘繇持笏板,說道:“益州使者張肅今至殿外等候,不知陛下今召見否?”

“準”

“諾!”

“召益州使者張肅覲見!”

在高聲喧嚷下,張肅麵容嚴肅,整理服飾,趨步入殿。

“外臣張肅參見陛下!”

張肅行以叩首禮道:“今奉州牧之令,為陛下一統中國而慶,為陛下登基開國而賀!”

說著,張肅雙手奉上公文,說道:“微薄小禮,望陛下勿棄!”

“免禮!”

張虞瞧了眼公文上所載禮物細目,說道:“巴蜀距長安千裡,今使者能至,朕便欣喜。然卿此番前來,不知所為何事?”

“稟陛下,我孫氏與唐家交好多年,舊孫將軍興兵伐漢川,不知漢川歸附陛下,是為我軍之過。而今孫將軍病逝,我主初登繼州牧之位,深服陛下之威嚴,故命肅至長安,為舊過致歉,並欲與唐家交好。”張肅說道。

“嗬!”

徐晃冷笑了聲,說道:“昔援漢川廢糧數十萬,死傷兵士數千人,豈是君區區薄禮所能補償?”

見狀,張肅放低姿態,說道:“漢川之役,我主深感歉意。但木已成舟,事已難改。今至長安,除與唐家修好關係外,另奉我主之命,欲獻巴蜀歸順陛下。”

聞言,徐晃神情收斂,哼聲說道:“口說無憑,莫要欺瞞陛下!”

“不敢!”

張肅說道:“今我主令肅前來,便是為稱藩內附一事。”

頓了頓,張肅朝榻上的張虞拱手,說道:“我主言陛下擒袁術,滅齊袁,威震華夏,幾統天下。巴蜀位於西南偏僻之所在,如與中國相抗,實乃以卵擊石。故我主欲內附唐室,息兵戈而不傷民眾。”

張虞眼睛微眯,問道:“內附可有章程?”

張肅說道:“實不相瞞,孫將軍被刺客所害,眾孫氏老臣不服我主,聯漢抗唐者眾多,故今我主不敢貿然歸附,恐巴蜀將生動蕩。”

徐晃不滿說道:“君既言內附,但卻無具體章程,莫非欺我唐家不成?”

“嗯?”

許褚瞪眼怒視,殺氣騰騰,讓張肅為之心驚。

“不敢!”

張肅急忙解釋說道:“我主言,今內附唐家,無以為憑,願獻愛妹於陛下為妃,以示誠心。另我主言,如陛下一統吳楚,州內謀逆之人不敢妄為,我主則能順勢勸說諸將歸附陛下。”

“嫁妹?”

張虞眉毛微挑,張肅之前說孫權內附於他,他並不相信,如徐晃所說,畢竟連章程都沒有。但今孫權願與他結親,將妹妹進獻於他,這就讓他不好分辨,孫權歸降的用心了!

今下不僅張虞為孫權用意疑惑,朝廷文武亦是有所遲疑。其中某些不知形勢之人,甚至都開始歡慶。

沉默半響,張虞問道:“不知孫策被刺身亡後,州內情況如何?”

“稟陛下,我主聲望羸弱,不能與父兄相比。今州內人心浮動,諸將、宗親驕橫,我主不敢妄動。”張肅無所顧忌,直言說道:“此番覲見陛下,臣不敢直言用意,深恐有人因此非議我主,甚至兵變易主。”

說著,張肅直白問道:“莫非陛下猜忌我主歸降用意?”

“恕肅鬥膽,若我主有意抗唐,早與漢人聯合,又豈會命臣風塵仆仆,奔波上千裡,並進獻我主親妹,老將軍之嫡女入宮,以來服侍陛下。”張肅語氣柔和,說道:“惜我主膝下無子,不能至長安為質。”

見張肅言儘於此,張虞不好多說,笑道:“州牧歸降之心,朕已是知之。今卿奔波至此,料已疲憊,不如先歸驛站休整。”

“諾!”

望著張肅告退背影,張虞神情露出狐疑之色。

孫權害怕唐軍的武力應該不假,但會在上位之初就會向他獻上投名狀嗎?

但不管怎麼樣,張虞可以明確一點,孫權不是曹、劉那種誓死不降的人,而是會在危機時刻,隨即向征服者投降,乃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不知現在的局勢對孫權而言,是否已經算得上危機?

如果非危機時刻,孫權向他投降用意是什麼?莫非是在欺騙他?

畢竟孫權可有前科,曆史上孫權忽悠曹丕,其用意乃是暫緩曹魏用兵,以便他專門對付劉備。然等孫權擊敗劉備後,孫權對待曹魏的態度則是發生大變化。

最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