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頂牛(1 / 1)

推荐阅读:

“《芙蓉鎮》?”

江弦有些奇怪,“怎麼的?我一個《芙蓉鎮》還能鬨得你們金雞百花不開了?”

王濛並沒有直接回答他,而是感歎一句:“老江啊,你這部《芙蓉鎮》可真是生不逢時。”

“”

江弦聽了這話,也隻能苦笑一聲。

《芙蓉鎮》上映之後所經曆的一切都太坎坷了。

先是被整整被審查了三個月,這才爭取到在部分地區試映,後麵又刪刪剪剪,最後這才收著廣播電影電視部電影局“關於《芙蓉鎮》影片修改後可先在國內發行的通知”。

注意了。

這裡的說法是“可先在國內發行”的說法,內外有彆。

上映以後,又在首映式上鬨出了事。

總之前前後後所經曆的,堪稱“豐富”,這待遇在國內電影當中也算是後娘養的那種,不僅“修改後”才能發行,而且還加上了“國內發行”的框子。

“生不逢時也得生啊,總比在娘胎裡憋死要強。”江弦道。

王濛會心一笑,道:“你這電影上映以後,倒是挺受觀眾們歡迎的,好評如潮啊。”

說著,他話音一轉。

“可壞就壞在好評如潮上了。”

“”

對他的話,江弦心領神會。

《芙蓉鎮》在國內上映著,觀眾好評如潮著,與此同時,主管意識形態的人也在注視著。

而且,觀眾越是好評如潮,主管意識形態的人就會越擔心。

“關於金雞、百花投票的結果,現在還沒公布,但是我可以透露給你一個人,你也不要說出去。”

“你說吧,王老師,《芙蓉鎮》能上映我就已經足夠滿足了,現在這些東西我都看得很淡。”

“總之,聽了這個結果你不要覺得委屈。”

“百花獎”資格老,62年伍豪提議創辦,兩年一評。

除了運動中斷,到了今年的1986年,已經是第十屆了。

這個獎的評獎形式是體現觀眾的意見,即通過《大眾電影》雜誌,全國範圍內印發選票,觀眾自主參與,統計票數,公開宣布,得票最高者當選。

“金雞獎”年輕,81年創立,一年一評,評委是由電影界和文學界的專家組成,因而有“電影界權威、專業的電影獎”之稱。

“百花獎”和“金雞獎”兩個評選,時間一先一後,但是一起公布獎項。

“‘百花獎’票數三月份就統計出來了。”

王濛吸一口煙,“三部最佳故事片,《芙蓉鎮》遙遙領先,另兩部是《血戰台兒莊》和《孫中山》。

最佳男演員薑文,最佳女演員劉小慶,最佳男配角祝士彬。”

祝士彬就是李國香的情人,最後瘋了的那個王秋赦的扮演者。

這百花獎項一共就那麼幾個,結果從最佳影片,到最佳男主、女主、男配都是《芙蓉鎮》裡的演員!

江弦聽得忍不住倒吸一口涼氣。

“王老師,您的意思是,這一屆的百花獎被《芙蓉鎮》一部電影給壟斷了?”

“唉。”

王濛歎一口氣,“觀眾們喜歡這部電影,這是這部電影的福氣,也是這部電影倒黴的地方,你說你要隻拿其中一項,上麵肯定痛痛快快也就給了,偏偏”

王濛的話雖然沒說出口,但江弦明白他的意思。

“王老師,那金雞獎呢?”

“我聽說也是《芙蓉鎮》獨拔頭籌,不過那些人動作很快,估摸著也是百花這個前車之鑒,所以‘金雞’那邊盯得比較緊,直接對這屆金雞獎的評選按下了暫停。”

謔。

“至於麼他們?”

江弦忍不住笑了起來。

“你笑什麼?”王濛奇怪的看他一眼。

“多好笑啊。”

江弦道:“兩大權威獎,3月多結果就搞出來了,愣是因為我這一部電影,拖到了下半年結果還沒公布。”

“倒也沒你想的那麼簡單。”

王濛解釋說,“你可要知道,除了金雞、百花這兩大獎,今年還有個‘華表獎’。”

華表獎是去年剛剛確定的,全稱是“廣播電影電視部優秀影片獎”,前身則是“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從1957年就開始評了,一年一屆。

到了85年,上麵大手一揮,改成了“華表獎”。

由此,國內電影形成“金雞獎”、“百花獎”、“華表獎”的三大獎。

三個大獎,都很權威,但職責不同。

這個不用多說,懂的都懂。

“你說吧,這三大權威獎,‘金雞’、‘百花’兩大獎都給了《芙蓉鎮》,那讓‘華表獎’情何以堪?”王濛問。

“是挺為難。”江弦點點頭。

“金雞”、“百花”兩大獎都給了《芙蓉鎮》,“華表獎”要是不給,那就坐實了“你們三大獎差距咋就那麼大呢?”的說法,若是給了,“導向性”上就有問題啦。

“導向性”還算次要的,最關鍵的是“華之俏”這一關過不去。

要說《芙蓉鎮》迄今為止遇到的所有阻力,其實最大一部分,就來自“華之俏”這裡。

之前要不是喬木願意站出來為《芙蓉鎮》與“華之俏”據理力爭,這電影最後能不能順利上映都是問題。

“王老師,我聽明白了。”江弦道。

現在的問題其實就是金雞、百花兩大獎為《芙蓉鎮》一部電影在和‘華之俏’頂牛。”

金雞、百花的結果沒辦法輕易改變啊。

金雞獎還好說,是專家評出來的,可以稍微“靈活”一點。

但百花獎就不行了,這可是觀眾們親手一票一票投出來的獎!是人民群眾一票一票投出來的!

“華之俏”就算是一向作風強硬,怎麼的,你還要和人民群眾對著乾啊?

所以現在是百花獎和金雞獎兩獎與“華之俏”頂牛。

局勢就這麼僵住了。

這個卡住是雙向的。

不僅百花獎和金雞獎被“華之俏”給攔住。

另一邊,“華之俏”也同樣因為現在的局勢陷入兩難,無計可施。

“我聽說有人給他出了個招。”

王濛一臉玩味的笑笑,“有人給他解難,想出了一條計策,說索性把金雞獎、百花獎合二為一,就一個電影評獎,這樣的話,《芙蓉鎮》從客觀層麵上其實就得了一個獎,這樣影片得獎的影響也多少能消解一些。”

“這還真是個鬼才”

江弦無語。

就因為見不得《芙蓉鎮》好,連把金雞獎、百花獎合二為一的提議都搬出來了?

“不過電影界反對這麼乾的呼聲也很大。”

王濛說,“影協的書記羅藝軍和張清兩個人聯合起來個人署名給相關部門寫了一封信,表達了堅決的反對意見。

當然了,這倆人肯定不足以讓他死心,後麵我聽說又征求了好幾家有關單位的意見,因為沒得到多少人的支持,最後這才作罷。”

“金雞獎可是讓專家們評的,誰願意就因為這種事兒輕易的把話語權交出去。”江弦吐槽說。

“我最近聽說又有人想了個主意。”

王濛笑了笑,“是影協書記羅藝軍給我講的,說他家裡那天去了一位客人,給他講,百花獎評選結束都這麼多個月了,結果一直沒有公布,《大眾電影》有大批讀者來信質問,不好答複。

另一邊,金雞獎的評選也不能啟動,電影界許多人都在打聽原因,外界也在議論紛紛。

影協這麼繼續和領導頂牛也不是辦法,而且老這麼下去容易被動。

於是這人給老羅建議說:如果影協給主管部門打個報告,說,說1986年金雞獎、百花獎的評選暫停一年,領導肯定馬上就會批複同意。”

“這是個啥狗屁方案?”

江弦毫不留情的罵個一句。

“百花獎是在他老人家提議下辦起來的,金雞獎和百花獎一樣,這都是老一代電影人經過多年努力才創建起來的,是老一代留給下一代電影人們的寶貴文化財富。

就算是影協,也隻有責任把雙獎辦得更好,有什麼資格說停辦?停辦一年都不行。”

“羅藝軍也是這個態度。”

王濛道:“影協大部分人,和羅藝軍的立場還是相同的,都不同意。”

和王濛聊了半天,江弦才告辭坐進自己的車裡,回想著王濛說的那些話。

就因為一部《芙蓉鎮》,金雞、百花又是要合並,又是要停辦。

江弦有點無語。

這都乾的是人事兒麼?

這是把他當日本人整啊?

貝托魯奇是絲毫都不磨嘰,《末代皇帝》馬上就進入到拍攝狀態。

電影第一場拍的戲是在北影廠裡仿清建築群之中,就是為了拍《駱駝祥子》搭的那條“明清風情街”。

江弦順道兒去看了看北影廠的另一道街,為了籌拍87版《紅樓夢》,斥巨資重現出的《紅樓夢》“榮寧府”。

這會兒還沒建設完全,像是賈母院兒這些地方仍在施工之中。

“頭兒。”

陳皚鴿身披甲胄,屁顛屁顛找到江弦,“您快幫我瞧瞧,我這句詞兒到底怎麼念的?”

陳皚鴿是個e人,跑來隻為了看看老外是怎麼拍電影的,轉頭憑借超強社交能力勾搭上了貝托魯奇,頭一夜跟貝托魯奇商業互吹了大半宿,喝得眼睛都腫了。

“你不是學過英語麼?”

“害,我那水平忒次了,再說了,這詔書上生詞兒也太多了,也太長了。”

“”

江弦給這廝輔導一番。

還真不是大導英語水平次。

陳皚鴿演的情節是半夜帶兵闖入醇親王府,向溥儀的父親宣讀慈禧的詔書。

這段台詞兒是英文的,很長就不說了,更要命的是,那個詔書不是一般的英文,儘是些稀奇古怪的生僻單詞。

貝托魯奇認為,隻有以非口語化的皇室腔調和措辭撰寫,才符合宮廷詔書的韻味。

所以組裡專門的語言專家,每天都在現場摳字眼兒,場記甚至會把每個人實際說的台詞在現場用打字機再打出來。

“哎呦,這也太難了。”

大導學了一會兒就汗流浹背,給江弦侃起彆的東西。

“瞧瞧人家老外拍戲,氣派!太氣派了!我就沒見過這麼牛逼的。”

“您可能不知道,他們在北影院兒裡架了口直徑兩米的大鍋,每天就熬布料、染色,給衣服做舊。

我剛看了一眼,彆說演員了,連片場的乞丐衣服都做得跟真乞丐似得。”

“我操,我操,太牛逼了。”

陳皚鴿一個勁兒地念叨著。

江弦一臉不屑。

乞丐牛逼?

那是你還沒看到主演的呢!

這電影的主演衣服華麗到什麼程度呢?當年電影剛一拍完,劇組就在羅馬辦起了服裝展。

考究,華麗。

最誇張的就是慈禧身上那件兒,多達50磅重,且衣服上所有刺繡都由蠟先雕刻,然後鑄鋁,最後再鍍金。

這場慈禧的戲也很快開拍。

就在北影廠最大的攝影棚。

江弦到片場去的時候嚇了一跳。

他也在北影廠呆過,知道這間攝影棚有多大。

足足17000平米!

可這會兒,17000平米的空間被貝托魯奇擺的滿滿登登。

走進場景中,先見到的是豎立在牆邊上一座座的佛龕像,一個個呲牙咧嘴,青麵獠牙,場地中間擺放著一個巨大的龍床,上麵雕刻著象征皇權的黃龍飾物,做工相當精細

“這也太西方獵奇視角了”江弦無語。

當年看電影的時候沒怎麼發覺,如今親臨現場,才感受到貝托魯奇搭建的這個場景有多魔幻。

一堆盤龍柱。

慈禧怎麼會死在這種地方?

飾演慈禧的演員是好萊塢的華裔女影星盧燕,後來胡玫拍的那個《紅樓夢》她在裡麵當賈母來著。

盧燕畢竟是中國人,找著貝托魯奇就和他反映,哥你這咋回事啊?這審美也太low了,這布置根本就不像清朝啊。

“lisa,你隻是演員,我才是導演。”貝托魯奇不耐煩的開口道。

盧燕身上還穿著50磅重的戲服,這麼熱的天氣,穿著這麼重的戲服,加上攝影棚冷氣不好,所以不僅累,還熱。

結果聽到貝托魯奇的話,沒累暈過去,也沒熱暈過去,快被氣暈過去了。

可她也明白。

貝托魯奇是名聲斐然的國際大導,不願意聽她這個華裔女演員的話也很正常。

盧燕轉過身去,卻聽到一旁有人開口道:

“聽著,貝托魯奇。”

“你隻是個意大利人,我們才是中國人。”

最新小说: